有人問:「老師,東方玄學很厲害,為何近代沒有偉大的科學發明?現代我們用的手機、高鐵、飛機無不依賴高科技的創造,但是東方玄學沒有做出什麼傑出的貢獻吧!」
答:「這個問題很有深度,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近代科學高度發展的根源,來自於信息技術的革命,而發明信息技術的源頭是什麼?我想引用西方的信息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查理森威爾海姆的一段話來說明:「知識經濟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易經中包含的資訊理論思想,不僅啟發我們科學家創造了計算機,而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決策指南。」
萊布尼茨則認為《易經》是宇宙語言,萊布尼茨是德國歷史上的一線哲學家和數學家,作為計算機基礎的「二進位」的主要發現者,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他是最早且最為廣泛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的歐洲人之一,且對中國文化抱有極大的熱忱和高度的讚頌。在1703年的法國皇家科學院備忘錄上,萊布尼茨發表了《二進位運算的解釋》,所用的例子裡,便有伏羲先天八卦圖和0——7八個數字的二進位表示的對應。這曾在18世紀初的歐洲知識界引起轟動,1705年甚至有人撰文稱:「中國人失去了六爻的真正意義,一位歐洲天才為他們重新發現了這一知識。」
黑格爾評論讚嘆易經不可思議,說:「《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完全學透中國的《易經》。」
榮格認真而深入地研究過《易經》。與萊布尼茨關注數理和黑格爾關注哲學不同,榮格最感興趣的,是《易經》的佔卜系統。但是,榮格真正關注的並非是算命,抱有的並非普通人慾知吉兇的心態,而是試圖揭開易經佔卜的準確性當中那深邃的秘密——對此他堅信不疑。並且評價道:「《易經》的精神對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晝;對另外一些人,則晞微如晨光;對於第三者而言,也許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歡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對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則大可不必要從中尋求真理。」
20世紀量子物理學大師玻爾。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0.7~1962.11.18),丹麥物理學家,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玻爾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將「太極圖」作為族徽。事情的背景是,因為玻爾在量子力學上的巨大貢獻,丹麥國王決定破格授予他通常只頒發給王室成員或外國元首的榮譽勳章,而他需要提供一個族徽圖案。這個圖案,他選擇了太極圖。這是因為,他一生最得意的成就是發現了「並協原理」,這個原理與《易經》中的「陰陽互補」原理,有著內在的深刻共通性,而且這個原理的別稱正是「互補原理」。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那種源自心靈深處和萬物本源層面的相通了,其他不過只是形式。
國人普遍有「賤近而貴遠」的毛病,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不得己而例舉了一些西方科學家對東方玄學《易經》的觀點。其實德國人特別崇拜中國的玄學《易經》文化,因為工作的關係,德國奧登堡大學曾專門組團來中國學習易經。
但是,為什麼科學會發明在西方?玄學會產生在東方?我們不得不從文化的根源說起。科學源自於思想,思想源自於文化,文化源自於宗教。西方宗教中《聖經·創世紀》中隱晦的提到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樹(智慧樹)」的故事。其實就是說了西方人偏重生命、身體的享受;而東方人偏重於心靈、智慧的成就。無論東西方玄學還是科學,皆是以人為本,不離身、心二字。所以,西方的科學偏重於服務肉身,往外求,無限的往外擴展,不停地在探索宇宙世界的發展規律,求證道理。而東方的文明偏重於服務心靈,往內心求,尤其是印度的佛法。而東方玄學卻是處於中道、中庸、中觀、中和,直覺真理,認為天人合一、身心一體,不偏不倚。
西方的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強調唯物論;印度哲學認為世界是心靈感召的,主張唯心論;東方玄學認為世界是天人合一的,是一體的,主張心物一元論。
因為對世界觀的差別,西方的科學發展向外在的世界探索,徵服自然;東方的玄學發展向內求證歸零,安祥生命,道法自然;舉個例子: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生產煙花,是為了慶祝,獲取心靈的喜悅;而西方人則用來製作槍炮,發動戰爭,搶掠財物,滿足肉身的享樂。
總體來說:西方科學探索世界,發現規律,求證道理,滿足肉身享受,帶來了生活的便利;東方玄學觀察宇宙、身心體驗、直覺真理,覺醒心靈智慧,帶給了我們生命的喜悅。
中華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
盧胤堯於湘中尚道堂
庚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