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作為人類語言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自古到今都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數字是人類智慧和聰明的基礎;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數字的學問就更源遠流長了。
人類關於「數字」最早的起源為「結繩記事」,為了記錄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結繩記事」繼而發展出了數字。
我們中華民族是人類最早運用數字的族群,其根源就是《易經》的河圖數字。
123456789,這是阿拉伯數字的寫法,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才是我們老祖宗創立的數字符號系統,源於河圖。即是: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
而洛書更加神奇,方位對直合而為十,二八對角相加為十,四六對角相加是十,三七相合為十,一九相加為十,唯有數字五居中。
「合十」說法的由來是從河洛數字而來的。
我們的老祖宗認為,數字不僅有規律,數字也自帶五行,即: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什麼意思呢?
即:一六為水,二七是火,三八為木,四九是金,五十為土。
每組數字代表一個五行,一六中間相差五,其餘數字中間相差數也是五。
「五」在我們的數字文化裡,可是最神奇的存在呢!
《易經》創造了數字,創造了五行,有了五行金木水火土,才能構成完整的世界。
看看我們中文的語彙裡,有關「五」的詞語簡直數不勝數:
五虎上將,五福臨門,五花八門,五湖四海,五臟六腑,五彩繽紛,五脊六獸,五毒俱全……
五這個數字實在太神奇了,歷代的英雄人物故事,列傳評書,跟「五」就更是分不開了:
三國時期的《五虎上將》為: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
在《水滸傳》中,關勝、林衝、秦明、呼延灼、董平為梁山五虎將;
在《大明英烈傳》中,徐達、湯和、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為明朝開國五虎將;
在《隋唐演義》中,單雄信、王伯當、王君可、謝映登、羅成為瓦崗五虎。
更別說隊伍的「伍」來自五,有五的數量才能成為一隻隊伍,才是一個整體啊!
只有孫悟空那樣的神人能夠「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我們凡人都只能活在「五行」中。
《易經》創了數字的五行,說到五行,就離不開陰陽,我們的老祖宗把數字也做了陰陽的劃分:
陽數為奇數,用「+」代表, 陰數為偶數,用「-」代表:
在易經的64卦384爻中,僅僅用了「六」和「九」來代表陰陽,六九是《易經》中陰陽的定性,再複雜的卦象解釋,也是用六九來說明,初六為第一個陰爻,上九為最後一個陽爻:
也就是說,你想學習《易經》,首先就要明白「六九」是什麼。
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謂日用而不知,所謂不知,就是不知數字的起源,明白了《易經》,我們才能明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部智慧經典是多麼的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