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漢字曾一度是儒家文明圈內的通用語言,由此又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這個圈子中的成員有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國。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圈子卻越來越小了,很多漢字文化圈的成員,比如韓國和越南,都一直在努力地去漢字化。
胡志明完成對越南的一統後正式把「國語字」定為他們的官方文字,而漢字和由漢字而來的喃字都退居到了末位。在韓國,19世紀之前,漢字也是他們最重要的書寫工具,但是他們被日本吞併之後,出於民族主義的考慮還是去漢字化,尤其是1970年樸正熙執政期間,他掀起了一個「國語純化運動」,幾乎將漢字完全抹去。
這些去漢字化的運動自然給這些國家帶來很大的不便,就拿韓國來說,韓語中有非常多的同音漢字,他們在捨棄(表意的)漢字,使用表音的諺文之後,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同樣一個讀音,卻可以表示很多截然不同的意思,人們搞不懂某個字是表示「長」,「場」,還是「葬」,到底是會長呢,還是會場呢?這給韓語的寫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由於韓語中「神社」和「紳士」獨一一樣,寫出來的字也一樣,所以靖國神社被很多人理解為靖國紳士,殺人犯的神社變成了為國捐軀的紳士,如果沒有上下文,沒有語境,他們根本搞不懂意思。你以為韓國人身份證上的漢字、地標上的漢字是他們心甘情願起的嗎,那是因為他們不標註漢字,很多人名地名就都混淆了。這這情況顯然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而到了更加專業的領域比如法律界,他們需要定義很多的東西,所以他們是根本離不開漢字的,也正因如此,他們一直在堅持使用漢字。
搞懂這些情況,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16年的時候,韓國教育部指出他們將會從19年開始,在部分小學教材中標註漢字和漢字讀音了,因為他們根本離不開這些東西。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歷史的原因,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漢字是韓國19世紀之前最主要的書寫工具,所以在廢除漢字之前,他們的歷史文獻,各種資料大都是用漢字寫成了,如果沒有了漢字,他們就連自己的歷史都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