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

2020-11-24 騰訊網

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漢字是國家統一之本;漢字是國人立命之神。——蕭啟宏

香港語文協會名譽會長安子介曾表示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漢字的重要意義不需要反覆贅述,這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瑰寶如今還在流傳使用著,足以見得世人對它的肯定。從甲骨文到楷書到行書再到簡體漢字,歷經了時間的衝刷任然屹立不倒,漢字代表的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代表著中國的千年文明。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瑰寶,曾經還一度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當時不少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有一愛國人士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從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

眾所周知,晚清到民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比較複雜的時期,國家受西方列強的欺壓,外來文化更是在國內瘋狂傳播,當時的一些專家為改變國內現狀,積極研究中西方文化,加之時局的動蕩,中西方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這些專家認為,舊思想文化深根於百姓心中,不懂與時俱進,而漢字作為文化的載體則是罪魁禍首,所以當時他們提出要廢除漢字,從根本上解決觀念老舊的問題,並改用國際通用的字母來代替漢字的使用。所以在這段時間,國人對於漢字的牴觸感很強,因為許多文學家都站出來表明立場,似乎笨重的文字代表著固步自封,阻礙了發展。當時的專家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廢除漢字,而另一派則是反對廢棄中華的傳統瑰寶。

兩派專家對此爭執不休,最終在語言天才趙元任的奇文中停歇了。說到趙元任,就不得不提到他在語言學上的造詣。他是名副其實的語言天才,童年時便可以掌握漢字的細微發音區別,12歲更是熟練掌握了保定話,蘇州話,常州話等多種方言。在之後的留美中,臨時抱佛腳看拉丁文的他甚至考出了第二名的成績。作為學霸的他更是在康奈爾學校成為了風雲人物,涉獵廣泛,成績優異。在語言學上,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造詣更是離不開他的濃烈興趣和苦心鑽研。他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當地方言,這樣的天賦型選手極為少見。

作為愛國人士的他,當社會上出現了廢除漢字的聲音後,他便寫出了兩篇奇文來諷刺這些人,兩篇文章都只有一個讀音,然而意思卻大不相同。一篇為《施氏食獅史》,通篇為「shi」的音,另一篇為《季姬擊雞記》,通篇為「ji」的音。比如在《施氏食獅史》中,他寫到「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通篇讀來十分的有趣,僅用一個音便表達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若是將這些漢字都轉化為字母,那通篇都是「shi」的音,請問這篇文章還有什麼意義呢?還能表達什麼呢?此後關於漢字是否應該被廢除的聲音便逐漸消失了。

趙元任用這樣的方式巧妙的表達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是不可替代的,漢字的獨特魅力更是其他語言不能仿效的,這承載著歷史感和智慧的漢字怎麼被廢棄呢?從這兩篇文章中我們便能看出問題,漢字不能捨棄,漢語可以改革,揚長避短,但絕不是被廢除。雖然有人認為這是文字遊戲,但是同音異意的漢字不少,只聽音不見字很難會理解文章的內容,而文字所代表的韻味更是難以被體現出來。

結語

其實於當時的社會而言,百姓生活貧困潦倒,自然看不到希望,但這絕非廢除漢字便可以解決根本問題。漢字需要傳承,是中華大地不同方言的載體,更是國家的通用文體,將不同的人緊密聯繫了起來。漢字更是文學的表達方式,通過漢字組成不同意義的詞語,句子和文章,表達思想,這豈是字母可以替代的?歷經了一番波折的漢字依舊會傳承發展下去,帶著中華文化載體的漢字依舊耀眼,國人應該對漢字感到驕傲自信,因為它獨一無二。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 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表示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近代漢字發展的拉丁化倡議漢字一直是在不斷進化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書、隸書,其實到了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否要拋棄漢字,改用拉丁字母,還一度成為當時語言學界和社會上討論的焦點。趙元任的96字奇文然而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語言學家,後來被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的批評和反對。趙元任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奇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總能做出一番名堂的天才學者。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如果拉丁化,全部用字母跟音節,那麼我們要學習的基礎詞彙就會擴大數倍甚至是十倍以上。漢語用字節省,並且是成熟的象形文字。今天我們讀文章,看到「笑」字,腦子裡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張笑臉。看到「哭」,也會有相應的感覺。漢語雖然上手困難,但是無論從閱讀,還是從表達的角度上來講,漢字都遠超於拉丁文。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趙元任小時候家庭條件還算不錯,父親曾中過舉人,母親也擅長詩詞,而且擅長崑曲,趙元任自幼居住在北京,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保姆學會了保定話和北京話,5歲時候趙元任回到老家江蘇常州,在江蘇常州他又學會了常州話,再後來又和大姨媽學會了常熟話,不久又和自己的伯母學會了福州話。
  • 漢語拼音的26個字母,和英語很像,真是抄襲嗎?作為中國人要知道
    漢語拼音中有26個字母,他們分別組成了生母和韻母,然後這些聲母和韻母再組成拼音字母,就成了某個漢字的發音,這樣就能認識漢字了。到了小學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是用字母組成的,因此背誦書寫英語字母是首要事情。學生在識別英語字母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漢語拼音字母和英語字母很是相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以語言為例,世界上絕無第二人達到趙元任的成就,他精通多國語言,外加33種各地方言,注意這裡只是粗略計算。沒人能真正了解趙元任究竟會多少種語言,因為他沒到一處總能用當地語言跟大家交流,以至於被誤認為是當地人。
  • 相比日本,為什麼韓國能更徹底地廢除漢字?
    韓國因為在造字上面,選用了不同的辦法,所以最終算是比較徹底地廢除了漢字,在發音、字形上面,和漢語迥異,而日本因為深受中國影響,早已有了自己的文字,所以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還是沒能廢除漢字。一個是去處某些漢字的漢語意思,將朝鮮語的一些意義賦予這些漢字上,並用這些漢字來表達相應的朝鮮語的意思。另一個就是放棄漢字的讀音,只採用其意義,以此來描述朝鮮語的某些發音和表述內容。
  • 70年前日本想廢除漢字 但一場「高考」之後死心了
    27個美國專家,帶著美國人的傲慢與偏見,很快得出了視察結果,報告書中稱:「日語必須廢除漢字或假名,改用羅馬拼音,這樣就能提高識字率,增進民主主義。」  而日本方面,也因為是戰敗國而倍感自卑,很多學者也贊成廢除漢字,公開發表文章稱「日本用漢字傳達了錯誤的信息,所以老百姓不知道事實,做出錯誤的判斷。所以,日本要推廣民主,必須考慮廢除漢字這種惡魔的文字。」
  • 趙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拼音化,讓其他學者無話可說
    看到一個漢字即使不認識,也不曉得讀音,但是,根據字體結構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斷出這個字表達的意思,甚至猜出讀音,這是漢字最大的優勢。 另一種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
  • 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寫了4篇關於他和其他的傳教士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文章,他把和4篇文章交給制墨專家程君房,程君房把這4篇文章編入《程氏墨苑》,這4篇文章合稱
  • 讓人頭疼的奇文,全篇78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直呼難受!
    正所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可以說文學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文人,當然每個朝代的文人也有著特別的文學造詣長項,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僅僅一句話就涵蓋各個朝代文學主打模式,而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篇奇文,全篇78個字的文章卻讀音一致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漢語拼音是現代中國人學認漢字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但當我們接觸到英語後會發現,漢語拼音和26個英文字母幾乎一樣,為什麼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這麼像,他們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為代表)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種拼注符號。
  • 奇人寫下三篇奇文,每一篇都只有一個讀音,讀完頭都大了一圈
    在近現代,更是有一位奇人,將中國文字玩出了新花樣,他曾經先後寫下三篇奇文,這三篇奇文的字數各不相等,但卻都發同一個音,讀完能讓人的頭大上一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三篇奇文。《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在編制文件的時候,他不知道這些字到底怎麼寫,比如同事告訴他「混凝土」這個名詞被縮寫成了一個讀音為 tóng 的字。在單位的公用電腦上,他一個鍵、一個鍵地敲下了 tong 這四個字母。找了一番之後,他看到了「砼」這個字。拼音當時是非日常的存在,可能要等到兒女送他第一臺電腦,這個「60 後」才會被迫逐漸回憶拼音的規則。
  • 廢除漢字,韓國為什麼比日本更徹底
    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都知道,即使你完全不懂日文,但只要不是一個文盲,就能通過日文菜單上的「漢字」把意思猜出個大概。但如果你去韓國這樣的地方旅遊,那你可能就要崩潰了,如果商家不提供英文和中文,那麼韓文就和天書一樣完全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