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漢字是國家統一之本;漢字是國人立命之神。——蕭啟宏
香港語文協會名譽會長安子介曾表示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漢字的重要意義不需要反覆贅述,這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瑰寶如今還在流傳使用著,足以見得世人對它的肯定。從甲骨文到楷書到行書再到簡體漢字,歷經了時間的衝刷任然屹立不倒,漢字代表的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代表著中國的千年文明。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瑰寶,曾經還一度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當時不少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有一愛國人士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從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
眾所周知,晚清到民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比較複雜的時期,國家受西方列強的欺壓,外來文化更是在國內瘋狂傳播,當時的一些專家為改變國內現狀,積極研究中西方文化,加之時局的動蕩,中西方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這些專家認為,舊思想文化深根於百姓心中,不懂與時俱進,而漢字作為文化的載體則是罪魁禍首,所以當時他們提出要廢除漢字,從根本上解決觀念老舊的問題,並改用國際通用的字母來代替漢字的使用。所以在這段時間,國人對於漢字的牴觸感很強,因為許多文學家都站出來表明立場,似乎笨重的文字代表著固步自封,阻礙了發展。當時的專家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廢除漢字,而另一派則是反對廢棄中華的傳統瑰寶。
兩派專家對此爭執不休,最終在語言天才趙元任的奇文中停歇了。說到趙元任,就不得不提到他在語言學上的造詣。他是名副其實的語言天才,童年時便可以掌握漢字的細微發音區別,12歲更是熟練掌握了保定話,蘇州話,常州話等多種方言。在之後的留美中,臨時抱佛腳看拉丁文的他甚至考出了第二名的成績。作為學霸的他更是在康奈爾學校成為了風雲人物,涉獵廣泛,成績優異。在語言學上,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造詣更是離不開他的濃烈興趣和苦心鑽研。他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當地方言,這樣的天賦型選手極為少見。
作為愛國人士的他,當社會上出現了廢除漢字的聲音後,他便寫出了兩篇奇文來諷刺這些人,兩篇文章都只有一個讀音,然而意思卻大不相同。一篇為《施氏食獅史》,通篇為「shi」的音,另一篇為《季姬擊雞記》,通篇為「ji」的音。比如在《施氏食獅史》中,他寫到「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通篇讀來十分的有趣,僅用一個音便表達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若是將這些漢字都轉化為字母,那通篇都是「shi」的音,請問這篇文章還有什麼意義呢?還能表達什麼呢?此後關於漢字是否應該被廢除的聲音便逐漸消失了。
趙元任用這樣的方式巧妙的表達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是不可替代的,漢字的獨特魅力更是其他語言不能仿效的,這承載著歷史感和智慧的漢字怎麼被廢棄呢?從這兩篇文章中我們便能看出問題,漢字不能捨棄,漢語可以改革,揚長避短,但絕不是被廢除。雖然有人認為這是文字遊戲,但是同音異意的漢字不少,只聽音不見字很難會理解文章的內容,而文字所代表的韻味更是難以被體現出來。
結語
其實於當時的社會而言,百姓生活貧困潦倒,自然看不到希望,但這絕非廢除漢字便可以解決根本問題。漢字需要傳承,是中華大地不同方言的載體,更是國家的通用文體,將不同的人緊密聯繫了起來。漢字更是文學的表達方式,通過漢字組成不同意義的詞語,句子和文章,表達思想,這豈是字母可以替代的?歷經了一番波折的漢字依舊會傳承發展下去,帶著中華文化載體的漢字依舊耀眼,國人應該對漢字感到驕傲自信,因為它獨一無二。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