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拼音化,讓其他學者無話可說

2021-01-08 騰訊網

文·段宏剛

保存文化、傳播信息、記錄歷史,是文字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文字,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形意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筆畫文字,主要代表有漢字。形意文字在本質上是一種圖畫符號,依靠筆畫符號在平面上的有序排列來記錄信息,能體現出豐富而抽象的文化含義,表達語音只是次要作用。

看到一個漢字即使不認識,也不曉得讀音,但是,根據字體結構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斷出這個字表達的意思,甚至猜出讀音,這是漢字最大的優勢。

另一種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字母文字是在「形意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筆畫符號被簡化成標準化的字母符號,記錄信息和文化的作用被大幅度弱化,僅僅用來表達音節,無法表達文字本身的內涵。

甲骨文

面對一個由字母組成的陌生單詞,根據語法容易拼讀出讀音,但不容易搞清楚它的意思。

漢字是5000多年前根據「六書」法創造而成的表意文字,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數最多,使用歷史最悠久,唯一一個傳承有序的文字符號。漢字在造字之初,就確定了以「表意」為主的方向,一直保持著記錄信息、表達「字外之意」的優勢,這些優勢是字母文字無法比肩的。

漢字從繁到簡的演變,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鐘鼎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字體形態,發展歷史十分漫長,每一個字承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神採奕奕的生命力,不僅是一種記錄符號,也是一種藝術符號。漢字可以作為書法藝術的載體,可以當作抽象繪畫來創作,世上其他文字則不能。

利瑪竇與徐光啟

隨著15世紀末期,西方強國開啟「大航海時代」以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人為了更多地了解東方大國,學習複雜的漢語文化,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義大利人瑪竇(1552年——1660年),他不僅是傳教士,還是一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精通數學、天文、地理、哲學,是歷史上溝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利瑪竇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三點。

一是他給晚明帶來了《幾何原本》,跟明末大學者徐光啟(1562年——1633年)共同翻譯成漢語譯本,讓中國學者首次了解了先進的古希臘數學知識和哲學思想。

二是他給明朝製作了一幅名叫《坤輿萬國全圖》的世界地圖,讓中國人首次明白,原來世界那麼大,強中自有強中手。

三是在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他在明朝都城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在這些文章裡,他首次提出並制定了用拉丁字母標註漢字的方案,為漢字在將來完成拼音標註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篆

利瑪竇提出漢字拼音方案,主要目的是覺得漢字和中文晦澀難懂,對外國人來說,學起來異常困難,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式,就像我們學習外文單詞用中文給注音一樣,有利於快速搞清讀音,便於學習。

自「鴉片戰爭」之後,我國積貧積弱,被西方列強不斷魚肉,國民自信心深受打擊。在國家危亡的關口,一些知識分子不斷反思,開始懷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質疑傳統文化的正確性與合理性,認為文字、藝術、風俗、禮教、服飾等方面跟西方存在著顯著差異,才是導致中國不如西方的根本原因,於是,在一批知識分子的倡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改革熱潮,史稱「新文化運動」。

在文字領域,以「漢字拉丁化」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這些學者認為漢字過於繁瑣複雜,很難被國際化,不利於我國教育的普及。其中,大文豪魯迅(1881年——1936年)和大學者劉半農(1891年——1934年)是強有力的支持者。

魯迅

魯迅1934年曾在《關於新文字——答問》一文裡說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其中,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這句話後來被一些學者簡化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八個字,影響很大。

除過魯迅之外,劉半農、陳獨秀等文化界名流同樣公開發表了類似的言論,對「漢字拉丁化」極力支持。

「漢字拉丁化」的核心是: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所有漢字,標註漢語的聲調,讓漢字跟世界上絕大多數拼音文字保持同步。

可以看出,採取這種方式把漢字強行改變成拼音文字後,唯一優點是利於快速書寫,但缺點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楷書

其一,漢字中因為有許多讀音相同的異體字,如果把漢字全用拼音標註出來,會造成在閱讀和理解上非常困難,每當讀完一個拼音,需要聯想相對應的漢字,這樣無疑會讓閱讀速度大幅度下降。

其二,漢字拼音化後,會自動喪失表意文字的所有優勢,無法再體現出文字符號自帶的含義。

其三,中國書法一直以漢字作為母體,如果漢字被拼音化,會直接讓書法喪失存活的本體,導致書法藝術消失。

另一方面,反對「漢字拉丁化」的聲音也很強烈,其中,以大學者趙元任(1892年——1982年)最有代表性。

趙元任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門第,早年跟隨父母學習傳統國學,青年時期留學歐美,是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在語言學和音樂領域的成就最高,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被稱作清華「四大導師」,擁有「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和「中國現代音樂學先驅」的美譽。

趙元任

當同時期許多著名學者支持漢字改革時,趙元任則冷靜地認為:「漢字拼音化」的提法很荒謬,面對同音異字的文章,如果沒有古文基礎,完全讀不懂,如同看天書。

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趙元任在1930年左右,以文言文的形式,相繼創作了兩篇奇特的「同音文」,一篇是《季姬擊雞記》,另一篇是《施氏食獅史》,其中,以後來創作的《施氏食獅史》的影響更為深遠,連一向挑剔的《大英百科全書》也把這篇文章當作語言學典範,收錄其中。

《施氏食獅史》全文103字,講述了一個頗具哲理的故事,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清華五大導師

翻譯成普通話為:石頭屋子裡住著一名姓施的詩人,喜歡吃獅子,發誓要吃掉十頭獅子。他經常去市場尋找獅子。某天10點正好有十頭獅子送到市場。他正好也走到市場。於是,他注視著十頭獅子,憑藉十把石頭弓箭殺死十頭獅子。然後,他扛起獅子的屍體回到自己的石頭屋子。石屋很潮溼,他讓僕人擦拭。石屋擦好以後,他開始吃十頭獅子。猛然發現,這十頭獅子屍體並非真的獅子屍體,而是用十塊石頭做成的石獅子。他這才意識到這就是事情的真相。並嘗試解釋這件事情。

倘若把這篇《施氏食獅史》全用拼音標註出來,會發現,通篇是「shi」的讀音,不論一個人多麼有學問,也不可能把全文對應的漢字都想像出來,導致認知上的混亂,將會讓這篇文言文變得毫無實用價值,甚至會讓讀者產生反感。

可見,漢字因為具有獨特的形成環境和演化歷史,具備了其他文字無法取代的文化內涵,「漢字拼音化」是文化自信心受挫後表現出的一種偏激思潮,當上世紀80年代初期,漢字的電腦輸入法被徹底解決好,我們的文化自信心不斷增強以後,這個思潮就自動消失在歷史裡。

相關焦點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的特殊之處在於,當代社會中,它是唯一一種仍在被人們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其他的文字,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乃至神秘的瑪雅文字,等等,雖然也是象形文字,但很明顯,都已經成了今人無法破解的謎團。而漢字,卻能作為象形文字,不斷演進和發展,作為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之一,烙印在世界文明史當中。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毫無疑問,清華四大導師是真正的大師,他們個個都是天縱奇才。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近代的學者們在暗夜中冥思苦想,探索拯救國家危亡的辦法。求君主立憲,譚嗣同身首異處;求民主共和,孫中山海外流亡。中國的文壇領袖們,肩不能擔,手不能抬,可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也在日夜焦慮,要怎樣才能拯救我們的國家。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表示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當年如果漢字真的完全拼音化了,會有什麼負面影響?想到了漢服
    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都有人支持漢字拼音化、拉丁化。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漢字如果徹底拼音化,會有什麼影響呢?很遺憾,或許,除了文化的斷層,在其他方面真的沒有太大影響。韓文有人會說了,那韓國人拼音化的文字很多都有歧義,法律文書上很多時候還不得不寫一點漢字。可這又如何呢,你以為別人後悔莫及,實際上當人家拋棄漢字了,韓流吹遍世界了。
  • 為什麼說拼音化是一條邪路?
    為什麼說拼音化是一條邪路自清末民初以來,關於漢字拼音化的論調一直存在,時高時低,影響至今。漢字拼音化究竟是一條走向世界共同化的光明之路,還是一條閹割民族文化的邪路呢?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漢字拼音化產生的原因。中國自文明肇始,數千年來從來一直使用漢字,從來沒有廢棄漢字的論調。為什麼在近代出現了漢字拼音化的論調呢?原因在於西方文明的強勢崛起。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在出國留學接觸新思想之後再回到國內,很多的文豪都發現了民國不如其他國家的原因:民國時期雖然出現了非常多的大文豪,但是在民間絕大部分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曾經做過調查,當時國民的文盲率高達90%以上。
  • 奇人寫下三篇奇文,每一篇都只有一個讀音,讀完頭都大了一圈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詩,並非是卓文君的作品,但無論如何,這首絕妙的詩作,都不失為千古佳作。此外,還有迴文詩,頂針詩,寶塔詩,同心詩,半字詩,一字詩,復字詩,嵌字詩等等,無一不是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 全文101個字同一個讀音,這樣的「神文」你見過嗎?
    (後附譯文) 這篇文字,標題加原文一共101個字,全部是用「shi」這個音,這樣的文字被稱為「同音文」。 創作這篇奇文的,是我國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趙元任小時候家庭條件還算不錯,父親曾中過舉人,母親也擅長詩詞,而且擅長崑曲,趙元任自幼居住在北京,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保姆學會了保定話和北京話,5歲時候趙元任回到老家江蘇常州,在江蘇常州他又學會了常州話,再後來又和大姨媽學會了常熟話,不久又和自己的伯母學會了福州話。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所以我們的漢字仍然在不斷地演化和發展的,而在這些演變過程中,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曾經就出現過一次幾乎能給漢字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因為當時時局的混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和當時湧入中國的西方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胡適等文人在這時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倡議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簡化文字,這大大促進了人們的交流,促進了人們的覺悟,極大推動了我國近代科學和民主的發展。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 他曾發明了1個漢字,遭眾多女性痛罵了3年,現在每位女性都在用
    前言:中國的漢字文化長達千年之久,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從甲骨文到現在精簡的漢字,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都沒有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為了更方便人們的書寫,現在的漢字也變得越來越簡化。所有的漢字都是由人所創,但是卻有這樣一個他曾發明了1個漢字,卻遭到眾多女性痛罵了3年,但是現在每位女性都在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其中究竟有何原因?
  • 我所景仰的趙元任先生
    我雖然對此大感興趣,但是 我不得不從事其他工作,只能給文字改革這偉大事業敲敲邊鼓。此時, 好像我離開先生很遠很遠了。誰知十年浩劫(1966-1976)中,「四 人幫」藉故發動一場絕滅文化、毀滅語文詞典的大戰(1974),即對 《現代漢語詞典》的「大批判」。在大張撻伐裡我首當其衝,一夜之 間就陷入重圍,只因為我曾向出版機關推薦這部詞典。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
    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漢字是國家統一之本;漢字是國人立命之神。——蕭啟宏 香港語文協會名譽會長安子介曾表示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漢字的重要意義不需要反覆贅述,這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瑰寶如今還在流傳使用著,足以見得世人對它的肯定。
  • 淺談趙元任先生的學術思想背景
    50年代,趙元任先生又出版了《語言問題》(1959年)這本著作。這本書實際上是趙先生系統地講述語言學以及跟語言學相關問題的系列演講的記錄。趙先生用風趣的語言、豐富而生動的例子,為研究漢語的學者們提供了豐富的普通語言學知識。全書讀起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好的語言學理論的入門參考教材,先後被翻譯成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日文。
  • 淺談趙元任的語言學研究
    美國語言學家豪根曾在《現代語言學的方向》(D irec tio n s in M o d e rn Lin gu istic s)中把趙元任和布拉格學派的代表人物特魯別茨科依同等看待,認為他們的成就已經超過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拉斯克和格裡姆。   先生在語言學方面的成就並不是憑空而就的。他有天生的語言才能,有一副非常敏銳的耳朵,能夠辨別細微的語言差別。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在此背景下,羅馬拼音字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可以創製漢語字母、替代漢字書寫的模板文字,一大批知識界精英都提出了非常激進的廢除漢字的主張。然而,即使是在新文化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漢字落後論」在學理上的悖論。著名文字學家章太炎在反對提倡「萬國新語」的萬字長文中駁斥了「以象形字為未開化人所用,合音字為既開化人所用」的說法。
  • 錢鍾書6種,趙元任8種,他33種!
    建國後他參加漢字簡化工作,制訂了漢語拼音方案、普通話推廣、漢語規範化研究工作,取得多豐碩成果。被認為中國百年最卓越的語言學家。趙元任(1892.11.3—1982.2.24),對於語言方面來說,趙元任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趙元任被稱為是「中國語言之父」,他是王力、朱德熙、呂叔湘等語言學家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