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在閒暇之餘,也經常喜愛做一些文字遊戲,來表達中華文化的絕妙和奇巧。最常見的就是詩詞遊戲,比如魏晉才女蘇蕙的《璇璣圖》,雖然只有八百多個字,但卻隱藏著數千首詩,精美絕倫,令人擊節讚嘆。
比如文人們愛玩的數字詩,最精彩的要數卓文君的「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從一到萬,從萬到一,寫盡了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和哀怨,也使得她那個不靠譜的丈夫司馬相如,見到此詩後,立刻回心轉意。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詩,並非是卓文君的作品,但無論如何,這首絕妙的詩作,都不失為千古佳作。
此外,還有迴文詩,頂針詩,寶塔詩,同心詩,半字詩,一字詩,復字詩,嵌字詩等等,無一不是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在近現代,更是有一位奇人,將中國文字玩出了新花樣,他曾經先後寫下三篇奇文,這三篇奇文的字數各不相等,但卻都發同一個音,讀完能讓人的頭大上一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三篇奇文。
《施氏食獅史 》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篇文章中,講了一個住在石室中的姓施的詩人,最喜歡吃獅子肉(這個愛好有點與眾不同)。他曾經發誓,要吃夠十頭獅子。所以就經常去市場上找獅子。一天上午十點,這位詩人,剛好在市場上看到了十頭獅子,就用弓箭射死了這十頭獅子,搬到自己的石屋中。因為他的石屋很潮溼,他就命他的僕人拭擦一下屋子。屋子擦乾淨了,他就開始吃獅子。吃的時候,才發現這十頭獅子,其實都是石頭獅子。請解釋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季姬擊雞記》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這篇文章中,講了一個叫季姬的女子,因為很寂寞,就養了幾隻雞。這些雞,都是棘雞。棘雞餓了,嘰嘰亂叫。季姬就用簸箕裝了小米來餵雞。棘雞吃飽了,就跳到季姬的書箱上,季姬急了,就攆這些雞。這些雞也急了,又跳到了桌子上。季姬就用簸箕打雞,簸箕打到了桌子上的陶俑上,陶俑粉碎。季姬急得用木屐來打雞。雞死了。季姬很激動,就寫了這篇《季姬擊雞記》。
《熙戲犀》
西溪犀,喜嬉戲。席熙夕夕攜犀徙,席熙細細習洗犀。犀吸溪,戲襲熙。席熙嘻嘻希息戲。惜犀嘶嘶喜襲熙。
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叫席熙的孩子,和犀牛玩耍的故事。西溪的犀牛,喜歡玩耍,席熙每天傍晚帶著犀牛出去,席熙細心幫犀牛洗澡,犀牛吸著溪水噴向席熙逗他,席熙笑嘻嘻讓犀牛不要鬧,可是犀牛樂此不疲,就愛嬉戲。
這三篇奇文的故事情節都很簡單,甚至有些荒誕。尤其是《施氏食獅史》。但是,能用同一個音節的不同漢字,寫成一篇文章,還能全面地講述一個故事,也堪稱奇思妙想了。那麼,究竟是誰,寫出了這三篇奇文?他又為什麼會做了這三篇奇文?
這三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同時,他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的先驅。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趙元任譜曲的,如今,這首歌已經成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寶庫中的一首經典之作。
趙元任先生從小就有很強的語言天賦。曾經在一次與客人會餐的時候,因為客人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他能同時用八種方言和眾人交談。這極強的語言天賦,也為趙元任以後在語言方面的傑出貢獻,奠定了基礎。
那麼,趙元任先生為何要寫出這樣三篇讓人讀了都快結巴了的奇文呢?因為在那個時期,正掀起了「漢字拼音化」的運動。趙元任先生在談起自己的這三篇文章時,曾經說:「這些當然都是幾極端的例子……如果你要是些語言,當然不會有問題。因為你寫的要是不夠清楚,那你本來的話就沒有說清楚……我覺得現在就可以用國語羅馬字拼音文字……我們有一套向來沿用的公式,我們還沒有制定出來新公式,還沒有人想到有這個必要,給他制定成現代化的一種語言,能夠說了就可以聽得懂的……」
從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元任先生對漢字拼音化是持一種贊成的態度,但只是還需要當時的人們制定出更合理的制度,才能全面的實施。這三篇奇文,無疑就是在表達這種制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