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寫下三篇奇文,每一篇都只有一個讀音,讀完頭都大了一圈

2020-12-04 三順說名著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在閒暇之餘,也經常喜愛做一些文字遊戲,來表達中華文化的絕妙和奇巧。最常見的就是詩詞遊戲,比如魏晉才女蘇蕙的《璇璣圖》,雖然只有八百多個字,但卻隱藏著數千首詩,精美絕倫,令人擊節讚嘆。

比如文人們愛玩的數字詩,最精彩的要數卓文君的「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從一到萬,從萬到一,寫盡了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和哀怨,也使得她那個不靠譜的丈夫司馬相如,見到此詩後,立刻回心轉意。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詩,並非是卓文君的作品,但無論如何,這首絕妙的詩作,都不失為千古佳作。

此外,還有迴文詩,頂針詩,寶塔詩,同心詩,半字詩,一字詩,復字詩,嵌字詩等等,無一不是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在近現代,更是有一位奇人,將中國文字玩出了新花樣,他曾經先後寫下三篇奇文,這三篇奇文的字數各不相等,但卻都發同一個音,讀完能讓人的頭大上一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三篇奇文。

《施氏食獅史 》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篇文章中,講了一個住在石室中的姓施的詩人,最喜歡吃獅子肉(這個愛好有點與眾不同)。他曾經發誓,要吃夠十頭獅子。所以就經常去市場上找獅子。一天上午十點,這位詩人,剛好在市場上看到了十頭獅子,就用弓箭射死了這十頭獅子,搬到自己的石屋中。因為他的石屋很潮溼,他就命他的僕人拭擦一下屋子。屋子擦乾淨了,他就開始吃獅子。吃的時候,才發現這十頭獅子,其實都是石頭獅子。請解釋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季姬擊雞記》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這篇文章中,講了一個叫季姬的女子,因為很寂寞,就養了幾隻雞。這些雞,都是棘雞。棘雞餓了,嘰嘰亂叫。季姬就用簸箕裝了小米來餵雞。棘雞吃飽了,就跳到季姬的書箱上,季姬急了,就攆這些雞。這些雞也急了,又跳到了桌子上。季姬就用簸箕打雞,簸箕打到了桌子上的陶俑上,陶俑粉碎。季姬急得用木屐來打雞。雞死了。季姬很激動,就寫了這篇《季姬擊雞記》。

《熙戲犀》

西溪犀,喜嬉戲。席熙夕夕攜犀徙,席熙細細習洗犀。犀吸溪,戲襲熙。席熙嘻嘻希息戲。惜犀嘶嘶喜襲熙。

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叫席熙的孩子,和犀牛玩耍的故事。西溪的犀牛,喜歡玩耍,席熙每天傍晚帶著犀牛出去,席熙細心幫犀牛洗澡,犀牛吸著溪水噴向席熙逗他,席熙笑嘻嘻讓犀牛不要鬧,可是犀牛樂此不疲,就愛嬉戲。

這三篇奇文的故事情節都很簡單,甚至有些荒誕。尤其是《施氏食獅史》。但是,能用同一個音節的不同漢字,寫成一篇文章,還能全面地講述一個故事,也堪稱奇思妙想了。那麼,究竟是誰,寫出了這三篇奇文?他又為什麼會做了這三篇奇文?

這三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同時,他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的先驅。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趙元任譜曲的,如今,這首歌已經成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寶庫中的一首經典之作。

趙元任先生從小就有很強的語言天賦。曾經在一次與客人會餐的時候,因為客人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他能同時用八種方言和眾人交談。這極強的語言天賦,也為趙元任以後在語言方面的傑出貢獻,奠定了基礎。

那麼,趙元任先生為何要寫出這樣三篇讓人讀了都快結巴了的奇文呢?因為在那個時期,正掀起了「漢字拼音化」的運動。趙元任先生在談起自己的這三篇文章時,曾經說:「這些當然都是幾極端的例子……如果你要是些語言,當然不會有問題。因為你寫的要是不夠清楚,那你本來的話就沒有說清楚……我覺得現在就可以用國語羅馬字拼音文字……我們有一套向來沿用的公式,我們還沒有制定出來新公式,還沒有人想到有這個必要,給他制定成現代化的一種語言,能夠說了就可以聽得懂的……」

從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元任先生對漢字拼音化是持一種贊成的態度,但只是還需要當時的人們制定出更合理的制度,才能全面的實施。這三篇奇文,無疑就是在表達這種制度的必要性。

相關焦點

  • 讓人頭疼的奇文,全篇78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直呼難受!
    正所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可以說文學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文人,當然每個朝代的文人也有著特別的文學造詣長項,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僅僅一句話就涵蓋各個朝代文學主打模式,而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篇奇文,全篇78個字的文章卻讀音一致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
    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瑰寶,曾經還一度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當時不少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有一愛國人士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從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所以在這段時間,國人對於漢字的牴觸感很強,因為許多文學家都站出來表明立場,似乎笨重的文字代表著固步自封,阻礙了發展。當時的專家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廢除漢字,而另一派則是反對廢棄中華的傳統瑰寶。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毫無疑問,清華四大導師是真正的大師,他們個個都是天縱奇才。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以語言為例,世界上絕無第二人達到趙元任的成就,他精通多國語言,外加33種各地方言,注意這裡只是粗略計算。沒人能真正了解趙元任究竟會多少種語言,因為他沒到一處總能用當地語言跟大家交流,以至於被誤認為是當地人。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往中國遊玩或是定居,很多的外國人都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被打敗。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清代的小說,成了今天中國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而這一切都以漢字為基礎。一字一詞,一詞一句,漢字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符號和象徵。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
  • 這是一篇「奇怪」的文章,全文78字讀音皆一致,讀完讓人甘暢淋漓
    這是一篇「奇怪」的文章,全文78字讀音皆一致,讀完讓人甘暢淋漓中國的文化可以說的上是博大精深,畢竟上下已經傳承了幾千年的時間,不管是在思想的沉澱還是創新追求上面都是得到了非常大地提升,在歷史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當中醞釀與沉澱出了非常多的作品。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歷史文化、歷史人物和情感軼事都是依靠文字記錄,然後才流傳下來。就在兩方的學者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現代語言學父」趙元任對漢字拉丁化這種想法進行強烈的反駁,並寫下了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的《施氏食獅史》和《季姬擊雞記》進行強烈的反駁,字字鏗鏘有力。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觀察人們對人類幾大文明起源地的稱呼,可以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五大文明起源」還是「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其餘幾者均要在名字面前冠上一個「古」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除了中國之外的幾處起源地上,最初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的原住民都已經不在了。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都一樣,讀完實在太爽了!
    這篇叫做《季姬擊雞記》的文言文,全文78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都是同一個音,稱為同音文。所謂同音文,就是全文採用的一個音,聲調不限,但是不能為同音而同音,通篇讀出來應該有個主題。 比如這篇《季姬擊雞記》就還是有個主題,小珏幫您翻譯如下:一個叫做季姬的女子感到寂寞,便收羅了一些小雞來養,那是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表示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一個革命知識分子的模範》是胡愈之撰寫,他在文章提到,「秋白是拉丁化北方化方案的最早創造者,他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開山老祖。單就這—件事,就教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掉他。」趙元任精通無數語言,通曉英、德、法、日、古希臘、拉丁、俄等多國外語,甚至全國各地方言都能說得非常地道。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且,一條道路兩旁有了商鋪和住宅之後,就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街道。 今天要講的這個神奇的字,就是「街」,它在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但跟多人卻都讀錯了。如果不相信,就一起來分析研究一下。 中國是一個大家庭,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承下來的「語言」,如今叫做「方言」。
  • 《民初奇人傳》霸榜吐槽聲不斷,陳凱歌監製都能撲?
    聽劇名便知這部劇勝在出「奇」,又多了一絲悲壯的史詩氣質,這還是一部雙女主網劇,既有江湖傳奇,還有家國大義,既有奇人奇景,又有機巧神技的民國高燃傳奇劇。「無腦爽片,假大空佔齊了」、「明明很好的故事設定,可這男主表演、臺詞、配音是個啥?一些人物和情節也太尬了」、「故事線索不清,缺少一個有效的核心內容。」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來看看  這些字你會讀嗎?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民國時期,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文盲。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趙元任是清末民初的大才子,生於1892年,江蘇常州人,趙元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大師,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凡的語言天賦,被大家視為語言天才。據說當趙元任15歲的時候進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學習,那個時候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有兩百七十多名師生,這些人都來自於不同的地方,而此時的趙元任能夠利用七八種方言和學校的師生交談。不僅如此,據說在1920年趙元任前往湖南給羅素做翻譯的時候在路上又學會了長沙話,可見其語言天賦。趙元任不僅在語言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而且文學成就也很高,他結合自己的語言天賦開創了同音文,留下了不少佳作。
  • 天橋八大怪都是哪些奇人異士?天橋相聲家、雜技奇人的結局如何?
    據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最大的願望是去天橋溜達一圈。那麼,北京天橋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早期這裡有一條水系,每年冬至時皇帝祭天都要從這裡路過,為了皇帝行走方便,在這裡修了一座橋,名曰「天橋」。後來南郊水系乾涸,露出一大片空地,常有打把式賣藝,表演各種曲藝的人,在此地撂地表演,慢慢就形成規模了。之後,又因為修建火車站離此不遠,來此觀看和表演的人就越來越多。
  • 鬼谷子為何成為千古奇人?源於其師傅留給他的一本無字天書
    一、為春秋戰國輸送人才鬼谷子雖然一直身居深山老林,卻收了500多位徒弟,而他的徒弟們全都大有來頭,有「一笑而天下興,一怒使諸侯懼」的縱橫家蘇秦、張儀,有孫斌、龐涓這樣的兵法家,還有白起、李牧、白起、樂毅這樣的戰國名將,還有商鞅、李斯、李悝、呂不韋、範蠡、範雎這樣的名相,甚至連被受爭議的徐福都是他的關門弟子。
  • 趙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拼音化,讓其他學者無話可說
    看到一個漢字即使不認識,也不曉得讀音,但是,根據字體結構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斷出這個字表達的意思,甚至猜出讀音,這是漢字最大的優勢。 另一種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