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京天橋,可以說是舊中國民間藝人的「心中聖地」,號稱「酒旗戲鼓天橋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十樣雜耍百樣吃食」。老人們說起當年的盛況,形容為五花八門,絕活雲集,人山人海、目不暇接。據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最大的願望是去天橋溜達一圈。
那麼,北京天橋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早期這裡有一條水系,每年冬至時皇帝祭天都要從這裡路過,為了皇帝行走方便,在這裡修了一座橋,名曰「天橋」。後來南郊水系乾涸,露出一大片空地,常有打把式賣藝,表演各種曲藝的人,在此地撂地表演,慢慢就形成規模了。之後,又因為修建火車站離此不遠,來此觀看和表演的人就越來越多。
天橋留下最出名的故事,當數「天橋八大怪」的傳說。因為這一稱呼來自百姓的口頭相傳,所以關於八大怪的具體所指,一直也有爭議。現在來看,八大怪也並非只有八人,很可能像有些民俗文化學者的說法,從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到民國末期有「老八怪、小八怪、天橋八怪有三代」。那麼這麼著名的「天橋八大怪」都有哪些奇人異士?
頭一怪,據說是相聲藝術的創始人,朱紹文,外號「窮不怕」。相傳此人,最初本想考取功名,一直未能得償所願,為了謀生所以投筆從藝。最初學的是唱戲,學會了各種技藝包括蓮花落、太平歌詞等絕活,開始在天橋地區撂地「畫鍋」。因為是相聲的開創者,他開創了將聽眾「團」成一圈,以說學逗唱吸引觀眾,以說為主,以學為先,逗在其中,唱又是他單獨的一個表演形式。
他每天拿著玉子,一袋白沙和沒了毛的笤帚疙瘩,總是能吸引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圍觀。「窮不怕」還有一個絕活是用白沙寫字,手抓白沙在地上寫出漂亮的「福、壽、虎」等,還有正念倒念都可以的迴文詩,「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墨翰林書」等。而「窮不怕」這一外號的得名,也是因為他打在招牌上有兩句詩,叫做「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簡直是他一輩子的人生寫照。
相聲大師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王長友等,都曾有在天橋賣藝的經歷。當年《有話好好說》裡,李保田走路時配的「北京琴書」那一段,就出自「琴書泰鬥」關學增表演,這都是北京天橋走出來的著名藝人,成為人民喜歡家喻戶曉的相聲大師。
再一怪,跤王沈友三。據說每天下午兩點,開始鋪黃土,撒水墊地。他和徒弟們刀弓石馬劍樣樣精通,拉硬弓耍大刀,風裡來雨裡去,練就一身的本事。當然郭德綱就曾說過,打把式賣藝為了要倆錢,萬般絕技也得萬相歸春,就是說幹這些都得說話,所以跤王撂地也叫武相聲,撂跤也要鬥嘴。這邊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那邊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丹田一口氣」,說著說著兩邊就打起來了,圍觀叫好的為了看輸贏,一高興就賞倆錢。
曹麻子的數來寶,更是一絕。手拿兩片牛胯骨,上面繫著鈴鐺,紅綢跟著上下飛舞。想到什麼說什麼,現場編詞,骨頭一敲詞就來。
拉洋片的金大牙,據說滿嘴鑲著明晃晃的「金牙」,搖起洋片讓你看東京看巴黎,還有遙遠的義大利,去紐約去雪梨,實際你屁股都沒動地。
在天橋賣藝,不佔一帥,偏佔一怪。逗蛤蟆練耗子,在當時也有絕技。蛤蟆一個個排著隊,若說「念書了」一個個「呱呱」的叫,招攬觀眾。練耗子的,還有一段詞「都來瞧都來瞧,耗子逮個大狸貓,貓逮耗子年年有,耗子逮貓頭一遭」。
還有常傻子、大兵黃、雲裡飛、大狗熊、賽活驢等等,都是天橋響噹噹的一怪。當然,文化離不開藝術的奉獻,建國後天橋的這些怪,走出了幾百名人民的藝術家。周總理就曾經在看過天橋藝人的表演後,給打把式賣藝的「臭老九」,換了個受人尊重的名字叫「雜技藝人」。天橋耍自行車技藝的藝人金業勤老先生,就代表過國家出訪前蘇聯,並獲得國際比賽的金獎。
彎逗歷史,為您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記得一定要點擊上面關注我!彎逗歷史,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