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2021-01-20 尒尕品史

不可否認的是,文化之所以能在久遠的時光中流傳下來,文字在其中發揮出了巨大作用。而中國在五千年的歲月中,文字也經歷了數次的變革才最終形成如今的模樣。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

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民國時期,這段時期的人們被外來文化所衝擊,加上當時的國家此前經歷了眾多的戰爭,皆以大敗而告終。故而無數的有志之士們都認為這是到了改變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人們的思想,把封建文化從中國社會中剔除出去,讓先進的外來文化成為全新的文化,改變國情讓國家強大起來。以至於到了後期,出現了許多的極端人士。他們甚至認為漢字也是糟粕,因為漢字的複雜性使得它的學習難度很大,不利於掃盲進行。但是換成字母的話就不一樣了,它和漢字比起來簡單了許多,這也是這些人想要推廣英文字母的首要原因。

不過,針對文化變革肯定不可能只有一個聲音,於是有人提出,漢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象徵,它也代表了中國的歷史,和中國一起並存了數千年,是無比重要的文化,根本不能被字母所取代。而後這兩方的學者就開始了激烈的爭吵,誰也無法說服誰,一時之間互相開始了辯論,而這場爭論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就在這個時候,趙元任為了證明漢字的不可或缺以及它所具有的獨有魅力,便寫下了兩篇各使用一個讀音來構成整篇文章的奇文,它們分別是《施氏食獅史》和《季姬擊雞記》。這兩篇文章都只使用了「shi」和「ji」這兩個讀音,但是卻自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問世之後世人無不稱奇。而這也正是對那些認為漢字無用論的人最強有力的反擊,因為如果是使用英文字母來表達的話,根本無法寫成這樣的文章。

此後,趙元任也完美實現了他的目的,那就是用漢字來告訴所有的國人,自己的文化是獨特的,也是不可被替代的,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不可能被外來的文化給打破。身為中國人也應該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強烈的自信,不需要否定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即便有糟粕,但是精華也在其中,是民族的瑰寶。而看到這兩篇文章的人也都偃旗息鼓,不敢再叫囂用字母來代替漢字的事情了,而這兩篇文章到現在也無法找到優秀的英文翻譯。趙元任寫文一事,給了當時所有人一劑強心針,並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如今的我們也一直都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儘管它學起來確實有些繁瑣,但這恰恰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而且文字能夠映射出一個民族的內在涵養,只有當每個國人都熱愛它的時候,它才會煥發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才會讓世界看到我國悠久的燦爛文明。

相關焦點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
    從甲骨文到楷書到行書再到簡體漢字,歷經了時間的衝刷任然屹立不倒,漢字代表的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代表著中國的千年文明。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瑰寶,曾經還一度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當時不少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有一愛國人士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從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繁體漢字書寫複雜,文言文晦澀難懂,僅此兩項就讓很多平民百姓望而生畏,不會寫字何談開民智?民智不開何談進步? 就這樣這些國學大師們開始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字廢除」運動,最早在公眾面前提出倡議的是北京大學的老師胡適,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文章》中發表了文章《文學改良芻議》,提議用白話文取代現代文。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表示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趙元任的96字奇文然而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語言學家,後來被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的批評和反對。趙元任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奇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總能做出一番名堂的天才學者。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瞿秋白在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為了將文藝大眾化,應當用「土話」進行寫作,並將「漢字拉丁化」。他的這一觀點,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文壇大拿的支持。但是,語文學家趙元佑,默默地寫下一段只有96字的故事,讓所有人看過後都不說話了。
  • 趙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拼音化,讓其他學者無話可說
    看到一個漢字即使不認識,也不曉得讀音,但是,根據字體結構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斷出這個字表達的意思,甚至猜出讀音,這是漢字最大的優勢。 另一種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
  • 胡志明一上臺就廢除漢字,連春聯都用拼音寫,只有一字永遠改不掉
    文字既是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我們用它來傳達情感,用它理解情感,人類創造了文字,世界也就多了一份溫暖。而中文作為世界上最難的一種語言之一,它有著獨特的魅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每一個學習漢語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其中巨大的魅力。漢字的巨大影響力漢字也是眾多古代語言中一直流傳下來的一種,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
  • 奇人寫下三篇奇文,每一篇都只有一個讀音,讀完頭都大了一圈
    在近現代,更是有一位奇人,將中國文字玩出了新花樣,他曾經先後寫下三篇奇文,這三篇奇文的字數各不相等,但卻都發同一個音,讀完能讓人的頭大上一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三篇奇文。《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在1929年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正式發表,很慶幸的是,這次的初步試驗是在旅蘇的10萬工人之間,專門針對「文盲」來使用,原因也很簡單,當初人們還是在用繁體字,繁體字難學、難寫、難認是一種通病,而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也是由此而來。
  • 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
  • 相比日本,為什麼韓國能更徹底地廢除漢字?
    韓國因為在造字上面,選用了不同的辦法,所以最終算是比較徹底地廢除了漢字,在發音、字形上面,和漢語迥異,而日本因為深受中國影響,早已有了自己的文字,所以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還是沒能廢除漢字。他們原本沒有文字,在記錄自己的發音的時候,一直在嘗試著使用漢字來描述。但是從6世紀開始,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這個工作一直都很困難,因為漢字是用來描述漢語的,所以用漢字來表達朝鮮語,那是極為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於是經過長期的嘗試以後,他們就發現了兩種辦法。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趙元任小時候家庭條件還算不錯,父親曾中過舉人,母親也擅長詩詞,而且擅長崑曲,趙元任自幼居住在北京,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保姆學會了保定話和北京話,5歲時候趙元任回到老家江蘇常州,在江蘇常州他又學會了常州話,再後來又和大姨媽學會了常熟話,不久又和自己的伯母學會了福州話。
  • 讓人頭疼的奇文,全篇78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直呼難受!
    正所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可以說文學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文人,當然每個朝代的文人也有著特別的文學造詣長項,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僅僅一句話就涵蓋各個朝代文學主打模式,而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篇奇文,全篇78個字的文章卻讀音一致
  • 漢語拼音的26個字母,和英語很像,真是抄襲嗎?作為中國人要知道
    漢語拼音中有26個字母,他們分別組成了生母和韻母,然後這些聲母和韻母再組成拼音字母,就成了某個漢字的發音,這樣就能認識漢字了。到了小學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是用字母組成的,因此背誦書寫英語字母是首要事情。學生在識別英語字母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漢語拼音字母和英語字母很是相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清朝英語教材:漢字標讀音 奇怪發音為晚清「普通話」
    專家認為,如果是善本,那麼這本書就具有科學研究價值在書中,畫了12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裡都是一句英語,最上面是漢語句式,中間為英語句式,最下面是漢語注音,這些注音都是用漢字代替音標漢字標註讀音 清朝人學英語「自揣摩之」七八年前,成都市民堯先生從重慶的舊書市場淘回一堆舊書,其中一本沒有封面的繁體字書籍引發了他的興趣。「繁體字下面還有英語字母。」 堯先生告訴記者,這本書共有四五十頁,從左往右翻,開始的幾頁裡面有「鹹豐十年」(1860年)的字樣。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直音和我們學習古文時遇到的「通假字」是不一樣的,通假字的重點在於「假」,即原文中使用的漢字是錯別字,後人出於對作者的尊重,而不予改正,而是將正確的字在後面做上備註。直音字雖然用起來方便,可萬一用來注音的字人們也不認識怎麼辦?例如一個剛學習漢字的人,「胥」不認識,「需」也不認識,那麼直音對於他學習漢字就沒什麼作用了。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在編制文件的時候,他不知道這些字到底怎麼寫,比如同事告訴他「混凝土」這個名詞被縮寫成了一個讀音為 tóng 的字。在單位的公用電腦上,他一個鍵、一個鍵地敲下了 tong 這四個字母。找了一番之後,他看到了「砼」這個字。拼音當時是非日常的存在,可能要等到兒女送他第一臺電腦,這個「60 後」才會被迫逐漸回憶拼音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