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是,文化之所以能在久遠的時光中流傳下來,文字在其中發揮出了巨大作用。而中國在五千年的歲月中,文字也經歷了數次的變革才最終形成如今的模樣。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
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民國時期,這段時期的人們被外來文化所衝擊,加上當時的國家此前經歷了眾多的戰爭,皆以大敗而告終。故而無數的有志之士們都認為這是到了改變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人們的思想,把封建文化從中國社會中剔除出去,讓先進的外來文化成為全新的文化,改變國情讓國家強大起來。以至於到了後期,出現了許多的極端人士。他們甚至認為漢字也是糟粕,因為漢字的複雜性使得它的學習難度很大,不利於掃盲進行。但是換成字母的話就不一樣了,它和漢字比起來簡單了許多,這也是這些人想要推廣英文字母的首要原因。
不過,針對文化變革肯定不可能只有一個聲音,於是有人提出,漢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象徵,它也代表了中國的歷史,和中國一起並存了數千年,是無比重要的文化,根本不能被字母所取代。而後這兩方的學者就開始了激烈的爭吵,誰也無法說服誰,一時之間互相開始了辯論,而這場爭論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就在這個時候,趙元任為了證明漢字的不可或缺以及它所具有的獨有魅力,便寫下了兩篇各使用一個讀音來構成整篇文章的奇文,它們分別是《施氏食獅史》和《季姬擊雞記》。這兩篇文章都只使用了「shi」和「ji」這兩個讀音,但是卻自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問世之後世人無不稱奇。而這也正是對那些認為漢字無用論的人最強有力的反擊,因為如果是使用英文字母來表達的話,根本無法寫成這樣的文章。
此後,趙元任也完美實現了他的目的,那就是用漢字來告訴所有的國人,自己的文化是獨特的,也是不可被替代的,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不可能被外來的文化給打破。身為中國人也應該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強烈的自信,不需要否定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即便有糟粕,但是精華也在其中,是民族的瑰寶。而看到這兩篇文章的人也都偃旗息鼓,不敢再叫囂用字母來代替漢字的事情了,而這兩篇文章到現在也無法找到優秀的英文翻譯。趙元任寫文一事,給了當時所有人一劑強心針,並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如今的我們也一直都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儘管它學起來確實有些繁瑣,但這恰恰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而且文字能夠映射出一個民族的內在涵養,只有當每個國人都熱愛它的時候,它才會煥發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才會讓世界看到我國悠久的燦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