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2020-12-03 二狗子侃歷史

「地球上文明古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梁啓超

美國的麥克高希在創作《世界文明史》的時候,提出了我們都很熟悉的「五大文明的概念」的概念,即世界文明史上,人類文明有五個古老的起源地: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還有中國。1900年,梁啓超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歌中,導入了文明古國的概念,被世界各地的人們一直認可並沿用至今。

觀察人們對人類幾大文明起源地的稱呼,可以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五大文明起源」還是「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其餘幾者均要在名字面前冠上一個「古」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除了中國之外的幾處起源地上,最初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的原住民都已經不在了。

以古巴比倫為代表的兩河流域文明先後經歷了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踐踏,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再也看不到文明的痕跡,只有空中花園的傳說和再沒有人能夠破譯的漢謨拉比法典沉默地注視著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古埃及文明在與波斯的角力中陷入了長期自我消耗的怪圈,最終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不僅趕走了波斯人,也把最後一個古埃及王朝埋入了歷史的深淵當中,後來又先後被土耳其人和英國人控制;古埃及象形文字在金字塔的壁畫上一點點被磨蝕得看不出本來的痕跡。

古希臘文明被羅馬帝國強行注入了基督教的內核,在千年的演變中面目全非,雖然仍然被無數歐洲人視為精神皈依,但流傳下來的故事中,能追根溯源為「信史」的部分寥寥可數,只有遊吟詩人留下的零星散碎資料和一窺見端倪。

古印度的「印度」之名雖然還在,但經歷了雅利安人、蒙古人和英國人長達幾千年的奴役與改造,當今的印度,已經沒有人能認出屬於古印度時期的文字和語系了。

可以這麼說,中國以外的文明古國,在千萬年發展的過程中,都經歷了慘烈的斷檔,瑰麗繁盛的文明抵擋不了蠻橫的侵略者和貪婪的殖民者,導致曾經的輝煌被草草埋入錦灰堆當中,成了後來的既得利益者們悼念的符號和自我標榜的工具。

中華文明與漢字

中華文明能在幾個文明起源中脫穎而出,發展至今,其中固然有地緣條件、經濟條件、文化條件等多重複雜的原因,但「書同文」,絕對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理由。

因為幾千年來,中國民族有著同樣的語言——漢字,我們的血脈和歷史才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彼此聯繫,形成一個共同發展的整體,生生不息地一直流淌到現代社會當中。

漢字,一直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漢字的出現與發展,乃至成為中華民族幾年來共同書寫記事的工具,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得以文脈不斷,代代傳承至今的不竭動力。

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歷來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大概還是倉頡造字說,當然,漢字這樣龐大而精巧的語言文字系統,必定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所謂「倉頡」,大概就是先民集體智慧的一種寄託。

漢字的特殊之處在於,當代社會中,它是唯一一種仍在被人們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其他的文字,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乃至神秘的瑪雅文字,等等,雖然也是象形文字,但很明顯,都已經成了今人無法破解的謎團。而漢字,卻能作為象形文字,不斷演進和發展,作為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之一,烙印在世界文明史當中。

近代漢字發展的拉丁化倡議

漢字一直是在不斷進化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書、隸書,其實到了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否要拋棄漢字,改用拉丁字母,還一度成為當時語言學界和社會上討論的焦點。

我們都知道,文化的解放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就是配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發起文化改良的先聲,指斥過去做的文言文章為「死文字」。

在當代中國,應該利用白話文這樣的活文字,方才能夠讓中華文明重煥生機。白話文運動只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諸多改造漢語的倡議之一。

事實上,當時的社會上還有一種比以胡適為代表的倡議者們更激進的群體,這群人主張,漢字字形繁難,不利於文化下沉和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因此,想要快速地讓文壇的風氣為之一新,最好的辦法是,拋棄象形文字,徹底西化,改用拉丁字母表情達意。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甚至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學習俄文的瞿秋白和知名作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和領導者魯迅,都一度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一個非常值得倡議的提案。

趙元任的96字奇文

然而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語言學家,後來被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的批評和反對。趙元任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奇才。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是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總能做出一番名堂的天才學者。他與胡適、竺可楨等人同批赴美留學,先是在康奈爾大學修習數學,以理學博士的身份順利畢業後,他因為兼修了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並且成績優異,哈佛大學在給他深造的獎學金通知時,居然告訴他,他可以在理學和哲學兩個學科中間挑選一個,趙元任沒有選擇繼續深造理學,而是轉而投入哲學的懷抱。

而這麼一個人,在他博士畢業的時候,學校給他提供的教職居然是物理學講師,其人涉獵之廣、研究程度之深,可以說是讓人瞠目結舌、自愧不如。

1920年,趙元任回歸祖國,進入清華大學教授課程,同年,他為遠道而來的羅素擔任專屬翻譯,這個契機,讓他與語言學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清華大學,也開授了語言學方面的課程,可以說是當時方興未艾的中國語言學這門學科中數一數二的專家。

趙元任雖然對漢字拉丁化這一提案非常不滿,但是他沒有當庭駁斥首倡者,而是巧妙地用了一篇96字的奇文,來引導著那些過度關注「革新」,而忽視了中華文明的來龍去脈的人。

這篇奇文,名字叫做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若用拉丁文書寫,那麼全文就成了只有「shi」一個讀音,讓人不明所以的廢話,但是換成中文,卻成了一個人物、地點、故事俱全,收尾勾連,因果明白的故事,將漢字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人拍案叫絕。

相關焦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表示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在這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支持用拼音取代漢字。拼音已得到了政府和一批思想先驅者的支持,這時,即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也無足輕重,可見,漢字當時的狀況已危如累卵。如果漢字被改寫,就意味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將全部喪失殆盡,也意味著我們今天要花比現在更長的時間才能重振文化實力。然後,有一個人,不聲不響地阻止了這一切的發生。他就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繁體漢字書寫複雜,文言文晦澀難懂,僅此兩項就讓很多平民百姓望而生畏,不會寫字何談開民智?民智不開何談進步? 就這樣這些國學大師們開始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字廢除」運動,最早在公眾面前提出倡議的是北京大學的老師胡適,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文章》中發表了文章《文學改良芻議》,提議用白話文取代現代文。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毫無疑問,清華四大導師是真正的大師,他們個個都是天縱奇才。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
    從甲骨文到楷書到行書再到簡體漢字,歷經了時間的衝刷任然屹立不倒,漢字代表的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代表著中國的千年文明。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瑰寶,曾經還一度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當時不少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有一愛國人士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從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趙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拼音化,讓其他學者無話可說
    看到一個漢字即使不認識,也不曉得讀音,但是,根據字體結構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斷出這個字表達的意思,甚至猜出讀音,這是漢字最大的優勢。 另一種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據說當趙元任15歲的時候進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學習,那個時候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有兩百七十多名師生,這些人都來自於不同的地方,而此時的趙元任能夠利用七八種方言和學校的師生交談。不僅如此,據說在1920年趙元任前往湖南給羅素做翻譯的時候在路上又學會了長沙話,可見其語言天賦。趙元任不僅在語言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而且文學成就也很高,他結合自己的語言天賦開創了同音文,留下了不少佳作。
  • 奇人寫下三篇奇文,每一篇都只有一個讀音,讀完頭都大了一圈
    此外,還有迴文詩,頂針詩,寶塔詩,同心詩,半字詩,一字詩,復字詩,嵌字詩等等,無一不是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在近現代,更是有一位奇人,將中國文字玩出了新花樣,他曾經先後寫下三篇奇文,這三篇奇文的字數各不相等,但卻都發同一個音,讀完能讓人的頭大上一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三篇奇文。
  • 讓人頭疼的奇文,全篇78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直呼難受!
    正所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可以說文學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文人,當然每個朝代的文人也有著特別的文學造詣長項,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僅僅一句話就涵蓋各個朝代文學主打模式,而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篇奇文,全篇78個字的文章卻讀音一致
  • 全文101個字同一個讀音,這樣的「神文」你見過嗎?
    (後附譯文) 這篇文字,標題加原文一共101個字,全部是用「shi」這個音,這樣的文字被稱為「同音文」。 創作這篇奇文的,是我國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
  • 瞿秋白翻譯《海燕》:它確信,陰雲是遮不住太陽的
    在這一過程中,瞿秋白從一個積極的民主主義者逐步地成長起來,成為共產主義者。他以翻譯為武器,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去,通過革命啟蒙,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因此,有人說,瞿秋白青年時期的翻譯活動不僅屬於他自己,更屬於他奮鬥的那個時代。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一批字的拼音改了?錯誤讀音「轉正」了?網友大喊:我不同意!教育部...
    全文共2369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   另一個經常被讀成què záo的詞語「確鑿」,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的詞典表示,這個詞語的讀音從俗改為què záo。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 古詩文改讀音如此折騰沒必要
    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中「騎」的注音由「jì」改為「qí」等。對於這一改變,網友紛紛質疑讀音改變會破壞韻律,且不尊重傳統文化。近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就此回應稱,讀音改變主要是考慮便於推廣應用,也考慮了多數人的意見,但目前改編後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對於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拼音被改」引質疑,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原在本詩中讀「cui」,現改為「shuai」。「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由「xia」改為「xie」。「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由「ji」改為「qi」。因為較多人讀錯而做出的諸如此類漢語拼音修改,近日通過中國播音主持網的一篇《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