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文化之所以能夠如此久遠的流傳下來,很大程度上,跟我們的文字有很大的關係。文字對於歷史來說,是載體。歷史文化、歷史人物和情感軼事都是依靠文字記錄,然後才流傳下來。
這些文字能夠組成美好的詩篇、輾轉反側的愛情供我們學習和感同身受。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
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所以我們的漢字仍然在不斷地演化和發展的,而在這些演變過程中,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曾經就出現過一次幾乎能給漢字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因為當時時局的混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和當時湧入中國的西方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胡適等文人在這時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倡議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簡化文字,這大大促進了人們的交流,促進了人們的覺悟,極大推動了我國近代科學和民主的發展。
但是有的文人方式是相對激進的,強烈建議廢除漢字,甚至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所以提出廢除傳承幾千年的漢字,用拼音來代替。因為他們覺得,相比漢字而言,拼音相對簡單易學。當然,有反對的聲音就會有支持的聲音,在那時候也有一些專家認為漢字跟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對中華民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絕不能因為一時的衝突而將其廢除,這將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巨大的損失。
就在兩方的學者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現代語言學父」趙元任對漢字拉丁化這種想法進行強烈的反駁,並寫下了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的《施氏食獅史》和《季姬擊雞記》進行強烈的反駁,字字鏗鏘有力。
他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向每一個人證明了漢字的博大精深,以及他對漢字的熱愛。趙元任之所以這樣做,也就是用漢字的實力告訴國人,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中華民族經歷千年的歷史積澱,其留下來的文化也必定是璀璨而耀眼的,不必因為一時的落後而否定自己的全部。
而且也正是因為他的這兩篇文章,自此再也沒有人敢說要廢除漢字了,因為這兩篇文章至今還沒有好的英文翻譯。而他的這一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國的文化,並且加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漢字是獨特的,是博大精深的,代表著我們千年文化的傳承,是任何一種語言都所不能替代的,是我們的本,我們的根,無論何時我們都應守護並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