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歷史最久的文字,也是使用人數是最多的文字。它凝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對延續中華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早在7000多年前的夏文化裡就出現了漢字。關於文字最早是由誰創造的,《呂氏春秋》一書給了我們答案:「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因此「倉頡造字說」是最廣為流傳的說法。
從寫在龜殼上的符號甲骨文開始,歷經幾千年,慢慢演變成現在的簡體字,這些字記錄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民國時期,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文盲。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到了1934年,文字改革拉丁化開始在上海文化界拉開帷幕,錢玄同疑其本意在政治宣傳,鳴金收兵,認起簡體字來。
針對漢字是否改成拼音的問題,大家各抒其建,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就在此時,一位語言學專家趙元寫下一篇96個字的奇文來反對廢除漢字這一觀點,讓那些想用拼音取代漢字的人無力反駁。這篇文章就是《詩士食獅史》,通篇都是一個讀音。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講述了一個施姓詩人與獅子的故事。即使是中國人聽完以後,都不一定能夠正確地拼寫出全部漢字,如果沒有結合漢語拼音的平仄變化,現代人根本難以理解。
如果用拼音寫這篇文章,那全文都是「shi」這三個字母,毫無看點。但如果用漢字寫這篇文章,即使只有一個讀音,也可以講述出完整的故事。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漢字的神奇。
中華文化對周邊的一些國家也有著很大影響,比如韓文和日文裡的一部分字就是由漢字演變而來的。中國、日本、朝鮮、越南也被稱為「漢字文化圈」。日本到現在都還保留著不少漢字,漢字的發源地中國怎麼能廢除漢字呢?
漢字是獨特的,是其他文字無法替代的。漢字可以只用一個讀音就講述出一個有趣的故事,這是多麼奇妙啊,我們應該把漢字發揚並傳承下去,而不是拋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