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十一假期,日本韓國東南亞不出所料又是中國人的熱門旅遊目的地。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都知道,即使你完全不懂日文,但只要不是一個文盲,就能通過日文菜單上的「漢字」把意思猜出個大概。
但如果你去韓國這樣的地方旅遊,那你可能就要崩潰了,如果商家不提供英文和中文,那麼韓文就和天書一樣完全無法理解。
事實上,韓國和日本一樣,也曾使用過漢字。
那麼,為什麼日本和韓國會出現這樣的漢字使用差異?為什麼鄰國不約而同選擇了廢除/半廢除漢字,讓今天旅遊的你徒增煩惱?中文網絡上常常認為這些國家的「去漢字化」是出於自卑,這是真的嗎?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
歡迎點擊圖片查看
▼
這篇文章來自我們經常打開的公眾號
浪潮工作室
他們善於從另一種角度解讀你習以為常的現實世界,
喜歡在日常中找到被你忽略的細節與真相。
以下是他們最近的精彩文章:
▲
500年前,吳語就走出國門了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
圓臉和網紅錐子臉,必有一戰!
點擊圖片,獲取全文
▲
為廣大文科生點播一首《涼涼》……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
女人們買的敷的面膜都是智商稅?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
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有人陪我吃鴨。
點擊圖片,獲取全文
▲
民國時期就有愛美人士在臉上動刀了,你不知道吧?
他們只想給你另一個看世界的角度。喵~
說明:各位讀者大家好~書評周刊會不定期推薦不同類型的優質公眾號給你們,為非營利性行為。
其他公眾號的推薦文案、標題和內容由對方提供,不代表書評周刊的審美和觀點。請大家獨立思考和自行判斷,多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