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當國際社交網站提起韓國棄用漢字這個話題時,日本網友總喜歡站出來擼幾句韓國人。氣的韓國網友一頓回懟,一場日韓口水大戰就這樣無聲無息的開啟。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嘲諷韓國呢?實際上是因為自從韓國全面廢除漢字後,韓國文化開始出現嚴重的斷層和困擾,新一代的年輕人根本看不懂本國的古典文獻書籍,因為都是漢字記載。用日本網友的話說,那就是歷史古籍正成為韓國民眾心中的天書。
那麼韓國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棄用漢字的呢?
嚴格來說是從二戰後的1946年朝鮮全面禁止使用漢字開始!當時韓國被稱為南朝鮮,直到1948年後韓國才從真正意義上脫離朝鮮半島,改名大韓民國。
韓國脫離半島後,總體上延續了朝鮮半島時期的廢除漢字文化主張。不過首屆總統李承晚上臺後,又恢復了在小學施行漢文教育!然而進入七十年代後,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樸槿惠的父親)又主張更嚴厲的全面廢除漢字計劃,取消了小學的漢文教育。
樸正熙的極端廢除漢字政策在韓國文化界激起強烈的不滿。強烈輿論反對施壓下,兩年後的1972年。韓國政府撤回廢止漢字宣言,中等學校以及高校恢復部分漢文學習科目。但依然嚴厲禁止小學施行漢字教育,凡是暗中實施小學漢字教育的學校和老師都會被扣上「不配合國家政策」的罪名,給予嚴厲處罰。
韓國在中等學校以及高校恢復漢文學習科目在當時意義並不大,因整體語言文字環境的改變,加上當時中國經濟影響力很弱,甚至還不及韓國。所以韓國中高校的學生及其背後的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漢文並不實用,所以沒有幾個人去重視和學習。或許這就是樸正熙敷衍反對者的手段吧!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力量也在不斷更替。老一輩懂漢文的韓國人已經越來越少,到八十年代中後期,韓國媒體(報紙)、雜誌等漢字使用頻率越來越低,一般用也是主要標記與中國相關人物和地名。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韓國懂漢文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快速崛起,全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韓國民眾對身為亞洲文化圈的一員從自卑逐漸轉向驕傲和自豪,中國文化和漢字也在韓國民眾越來越具有吸引力,韓國社會主張全面恢復使用漢字的聲音也開始越來越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