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為」字的正確筆順怎樣寫?2014年北京中考試卷中的這道試題,讓不少考生和家長們還記憶猶新。事後不少老師和家長們發現,別說孩子們,自己如果上考場,「為」字的正確筆順也寫不對。
近期,網絡熱傳的「國家規定的漢字筆順規則」,再次讓不少人大跌眼鏡。人們發現,一些非常熟悉的字,自己書寫時竟然與網傳的漢字筆順規則都不一樣。
網絡熱傳的「國家規定的漢字筆順規則」中,「忄」先寫點和點,最後寫豎;「匕」先寫撇,後寫豎彎鉤;「萬」先寫橫,再寫橫折鉤,後寫撇;「母」字的最後三筆是點、橫、點;「火」先寫上面兩筆,即點和撇,再寫人字……
「難道小時候老師教錯了嗎?」不少網友問。還有人質疑:「字寫對了不就行了?筆順次序有這麼重要嗎?」更有人提出:「語言文字的發展不應該是約定俗成嗎?多數人寫的筆順,才應該作為規則吧?」
然而,多位我國語言文字的權威專家接受記者專訪後,觀點都驚人的一致:規範漢字的筆順非常有意義,且筆順規則不能「從俗」。
探求漢字筆順規則沿革
我國1965年已明確漢字筆順規則
「漢字的筆順傳統上有兩種。」原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編寫委員季恆全告訴記者,一種為「江天日月紅法」,即取江、天、日、月、紅5個字的第一筆,點橫豎撇折,作為漢字的筆順次序。還有一種為「札字法」,也就是取札字的筆順,橫豎撇點折,為漢字的筆順次序。應該說,「札字法」更為流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豎版排序中,就使用了「札字法」。
漢字筆順最早的官方規則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向記者推薦了一位權威專家:國家語委原副主任、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原國家督學傅永和。
傅老告訴記者,1965年,由國家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錄6196字,這就是我國首次確定的漢字筆順規範。「當時規範的制定依據已無從考證,但從那時起至今,這個筆順規範的字量不斷擴充,其根本規則一直未變。」傅老說。
此後的漢字筆順規則,還有幾個重要的發展時點。
1988年3月25日,國家語委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依據上述1965年的筆順規範,規定了7000個漢字的規範筆順。但截止到這一版本,字表中的漢字仍沒有列出「跟隨式筆順」,即如何一筆接一筆寫出整字?筆順的規範呈現一種「隱性」規範的特點。使用時只能根據「橫豎撇點折」的字序等進行推斷,有時則難以判定。
1997年,在傅老的主持下,國家語委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出版了《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這一版本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隱性的規範筆順變成顯性的」,逐字列出了7000個漢字的跟隨式筆順。同時,明確了字表中難以根據字序推斷出規範筆順的「火、叉、爽」等字的筆順,微調了「敝、脊」兩個字的筆順。
1999年10月1日,國家語委發布了《GB13000.1字符集漢字筆順規範》,於2000年1月1日實施。這次主要是將漢字數量大大擴充,這一版的規範為20902個漢字給出了具體的筆順。
「萬」字筆順的糾結故事
制定筆順規則為啥不能從俗?
「萬」字該怎麼寫?相信多數人是先寫一橫,然後是一撇,最後寫橫折鉤。但是,這種寫法是錯的。因為按照我國早已確定的筆順規則,應該是先寫一橫,然後是橫折鉤,最後寫一撇。
為什麼要這麼制定規則?為什麼不能按照多數人的書寫習慣改變規則?
傅永和告訴記者:「漢字書寫中的一些問題逐年積累起來,最集中的就是這個『萬』字。」
1997年,傅老和一眾專家研究發現,「80%以上的人,在寫『萬』字時會先寫一橫,然後是一撇,我們在當年也曾想從俗,能否把1965年的規範改一改?」
為了這個「萬」字,當年的語委召開了教師座談會、學生座談會、印刷出版界座談會、書法界座談會……因為漢字的書寫源於書法,因而最讓當時的專家團隊重視的,就是書法界的意見。書法界代表當時提出,「萬」字第二筆,的確應該先寫橫折鉤,因為這樣可能讓「萬」字重心平穩、結構端正;與此同時,漢字的規範要兼顧兩岸,臺灣當時寫「萬」字時,也是先寫一橫,然後是橫折鉤,最後寫一撇。
更有不少人提出,原先定下的標準不宜大動,因為漢字的規則應保持穩定,否則原先學過的人還要改動,教師教學也會出現困難。
由此,「萬」字筆順仍然延續了1965年最初的規定。而其他字的筆順規則,也大抵與「萬」字情況類似,最終,1965年的漢字筆順規則沒有被調整。
不寫錯字就足夠了?
漢字確定筆順的意義在哪兒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小學生:「學習漢字筆順有意義嗎?」小同學們的回答都很乾脆:「有意義啊!掌握規則,寫字更快。」而多數家長們的意見卻發生了分歧。「小學試卷中的確有這樣的考題,但說實話,我覺得意義不大。」一位家長說,現在多數時間用電腦打字輸入,或者手機語音輸入等,手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偶爾寫幾個字,寫對了就行,誰還會糾結先寫哪一筆?
據了解,一些家長也存在這樣的觀點:對於初學寫字的孩子來說,筆順的規範有利於他們儘快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記住字形。至於成人,筆順中出現一些小差異,並不影響寫字,沒必要太過追究。
但是,上述觀點,語言文字專家們並不贊同。
「就像人人都要學習普通話一樣,掌握漢字筆順規則很有必要。」教育研究院教學研究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室主任張立軍告訴記者,漢字代表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漢字講究「字如其人、字正人正」,講究在書寫中穿插與避讓,書寫漢字必須要強調漢字的字形、筆畫、筆順的規範。
西城教育研修學院特級教師徐謙恕表示,漢字筆順已經有了規則,但以往由於推廣力度不足,甚至很多老師都不知道。而目前多數教師認為,漢字筆順不對,將影響學習漢字的速度和書寫美觀,漢字筆順應該從娃娃抓起,並在今後成為基礎教育的必須。
常用的漢字只有3500字,通用的漢字近7000字,如果不能做到「定字音、定字形、定筆順」,如何能起到傳承文化傳統的作用?在談到學習漢字筆順的意義時,傅永和表示,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學習筆順,有利於老師教學的實踐需要,這也是漢字出版印刷、信息化處理的實用要求。
以查字典為例,無論是按拼音查詢、部首查詢,還是筆畫查詢,在接下來的步驟中,都會遇到同音、相同部首或相同筆畫的字,會查字典的人都知道,接著向下查時,國內的字典都是按「橫豎撇點折」等筆順規則排序,掌握筆順規則,會迅速完成查詢。「這3種查字典的方法,查到最後誰也離不開筆順。」傅老說。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編寫委員季恆全認為,要尊重祖國的傳統文化,就必須要尊重漢字、傳承漢字的書寫規範,這樣才能保證全國建立統一性的規範。此外,在編纂各類辭書時,沒有統一的規範將很難操作。而未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上,也必須要堅持對筆順的規範。
北京市第20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蘭瑞平告訴記者,在小學教學目標裡對筆順的確有要求。作為嚴謹的語文老師,如果發現學生書寫板書時筆順不對,是一定要當場進行糾正的。在教學實踐中,多數學生經過糾正後可以書寫正確,並掌握正確的漢字筆順。
一些家長認為,筆順在考試中所佔的分值不大,頂多為一兩分,還有人覺得讓孩子把字寫漂亮才最重要。但是,學習漢字不能以考試作為目的,希望孩子們還要養成規範的書寫習慣。
延伸閱讀
解決計算機輸入問題筆順規則實用意義多
根據相關國標,「筆畫」是指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連筆單位。而「筆順」就是書寫每個漢字時筆畫的順序和方向。
筆順的表示形式目前有3種:一是跟隨式,一筆接一筆地寫出整字;二是筆畫式,用「橫豎撇點折」五個基本筆畫表示;三是序號式,即「橫豎撇點折」五個基本筆畫的序號用1、2、3、4、5表示。如「兒」字的筆順用序號式表示為:3,5。
實際上,漢字筆順的實用價值,除了語文教學、傳承文化、查詢辭書、出版印刷外,還有一大功用為「信息處理」,即要解決漢字輸入計算機的問題。
漢字進入計算機有三種途徑,分別為:通過漢字編碼擊鍵輸入;機器自動識別漢字;語音識別輸入。其中,機器自動識別漢字和漢語語音識別國內外都在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進展,但由於難度大,預計還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才能得到徹底解決。在現階段,比較現實的就是通過漢字編碼方法使漢字進入計算機。
漢字編碼方法目前很多,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漢語拼音輸入,如全拼、雙拼等;另一類是漢字字形編碼輸入,如五筆字型法、鄭碼等。由於漢字字量大、字形結構複雜、筆畫多,造成了漢字字形方面的編碼困難,形成了眾多的字形編碼方案。
而目前各類漢字的編碼方式五花八門,其中一些編碼方案與漢字的識字教學規律不統一。各類漢字字形編碼方案不統一,也造成了人力、物力在某種程度上的較大浪費。
「儘管漢字的計算機識別輸入方法眾多,但漢字擊鍵式輸入,會永遠存在。」傅老介紹說, 2013年5月1日,教育部和國家語委聯合公布實施了《識字教學用通用鍵盤漢字字形輸入系統評測規則》。今後,凡是進入教學領域的漢字輸入系統,都要依據這一規則進行評測。
按照這一規則,今後進入教學領域的各種漢字編碼方案,須統一通過評測,規則的核心意義和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統一按照規範的漢字筆順編碼,便於計算機錄入和學習。因此,我國公布漢字筆順規則更深層的意義,不僅是規範漢字的書寫,還包括了漢字檢索及中文信息處理的需求,具有實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