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國苦難深重,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以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五千年來,華夏兒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過一個甲子就徹徹底底被打沒了。
那時的中國為什麼落後?我們要怎樣救中國?近代的學者們在暗夜中冥思苦想,探索拯救國家危亡的辦法。求君主立憲,譚嗣同身首異處;求民主共和,孫中山海外流亡。中國的文壇領袖們,肩不能擔,手不能抬,可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也在日夜焦慮,要怎樣才能拯救我們的國家。
文壇領袖尋根究底,追責到中醫,罵它是「巫術」、「騙術」;追責武術,說它是「義和拳」加「跳大神」。打倒中醫!打倒武術!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
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瞿秋白在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為了將文藝大眾化,應當用「土話」進行寫作,並將「漢字拉丁化」。他的這一觀點,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文壇大拿的支持。
但是,語文學家趙元佑,默默地寫下一段只有96字的故事,讓所有人看過後都不說話了。
一、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一段用文言寫成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姓施的詩人,居住在石室。很喜歡食用獅子肉。他立誓要吃上十頭獅子。為此,時常到市集查看有沒有獅子。那一天早上十點,有十頭獅子路過市集,碰巧被詩人遇到,於是拿弓箭射死了十頭獅子,馬上撿起獅子的屍首,回到自己的石室。定睛一看,起初射死的明明是十隻獅子,卻變成了十頭「石」獅。
趙元任先生寫下這則文言故事,嘗試著用這樣的語言來解釋「漢字為什麼不能拉丁化」這件事。漢語有很多多音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如果拉丁化,全部用字母跟音節,那麼我們要學習的基礎詞彙就會擴大數倍甚至是十倍以上。漢語用字節省,並且是成熟的象形文字。
今天我們讀文章,看到「笑」字,腦子裡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張笑臉。看到「哭」,也會有相應的感覺。漢語雖然上手困難,但是無論從閱讀,還是從表達的角度上來講,漢字都遠超於拉丁文。並且閱讀漢字,可以激活大腦的讀圖系統,非常益智,這是拉丁文不具備的功能。
二、趙元任與漢語改革
其實中國的語言改革,最早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因為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國人已經意識到,要開啟民智,就應當把知識向大眾普及。而普及識字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文言文的口語化。
那個時候的漢語改革和近代的改革不一樣。那個時候,民族自信心還在,革命推進得比較慢。3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文壇大咖們卻有點著急。特別是注重國人思想改造的魯迅先生,他之所以贊同瞿秋白的觀點,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和封建禮教的「吃人」。
腐朽的思想,來源於文言文寫成的篇章。中國人從小讀的《四書》、《五經》以及《二十四孝》之類的書籍,是深深刻進骨頭裡面去的。三歲定八十,從小讀著這樣的文章長大,成年了,即使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思想,也很難作出改變。
魯迅先生支持漢字拉丁化的原因,就是想給中國的舊文化來一個「釜底抽薪」。他急於替麻木不仁的中國人「換血」,想讓他們清醒過來。只不過他和瞿秋白等人的主張過於激進,後來並沒有被知識界所接受。
漢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1892年生於天津,他是清代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從1910年開始留學美國,4年後獲得康奈大學物理學士學位,8年後獲得哈佛哲學博士學位。
之後趙元任遊學臺灣、美國和大陸之間,先後在康奈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等多地開設數學、音樂、哲學、物理、心理學等多門課程,是一位博學多才,學貫中西的奇人。
趙元任從1928年起,在中國內地進行田野採風,對於中國方言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拉丁文的缺點,他也很清楚。因此才能寫出前述《施氏食獅史》的奇文,來反對漢語的拉丁化。
結語
瞿秋白20年代初留學蘇聯時,已經在研究漢字拉丁化,還曾經寫出幾篇相關的論述文章。他本人是從西方的文獻中獲得進步思想的,他覺得這些思想對他的幫助十分大。但是要想把這些先進的思想向中國人普及,卻有很大的困難。
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即使是不識字的人,腦子裡依然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很難破除。於是他想通過廢除漢字的嘗試,達到改造中國人思想的目的。魯迅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對他表示贊同。不過因為他們的想法太過「激進」,最終還是沒有實現。
漢語一種工具,要想傳播思想,就得好好利用工具。而不是砸爛家中的工具,再向鄰居去借。這也未免有些迂迴曲折了。不過我們不應當對這些思想先驅們橫加指責,中國當時的路要怎麼走。沒有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勇敢試探,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教訓,也找不出正確的答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