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2020-12-06 執筆讀春秋

近代的中國苦難深重,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以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五千年來,華夏兒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過一個甲子就徹徹底底被打沒了。

那時的中國為什麼落後?我們要怎樣救中國?近代的學者們在暗夜中冥思苦想,探索拯救國家危亡的辦法。求君主立憲,譚嗣同身首異處;求民主共和,孫中山海外流亡。中國的文壇領袖們,肩不能擔,手不能抬,可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也在日夜焦慮,要怎樣才能拯救我們的國家。

文壇領袖尋根究底,追責到中醫,罵它是「巫術」、「騙術」;追責武術,說它是「義和拳」加「跳大神」。打倒中醫!打倒武術!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

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瞿秋白在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為了將文藝大眾化,應當用「土話」進行寫作,並將「漢字拉丁化」。他的這一觀點,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文壇大拿的支持。

但是,語文學家趙元佑,默默地寫下一段只有96字的故事,讓所有人看過後都不說話了。

一、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一段用文言寫成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姓施的詩人,居住在石室。很喜歡食用獅子肉。他立誓要吃上十頭獅子。為此,時常到市集查看有沒有獅子。那一天早上十點,有十頭獅子路過市集,碰巧被詩人遇到,於是拿弓箭射死了十頭獅子,馬上撿起獅子的屍首,回到自己的石室。定睛一看,起初射死的明明是十隻獅子,卻變成了十頭「石」獅。

趙元任先生寫下這則文言故事,嘗試著用這樣的語言來解釋「漢字為什麼不能拉丁化」這件事。漢語有很多多音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如果拉丁化,全部用字母跟音節,那麼我們要學習的基礎詞彙就會擴大數倍甚至是十倍以上。漢語用字節省,並且是成熟的象形文字。

今天我們讀文章,看到「笑」字,腦子裡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張笑臉。看到「哭」,也會有相應的感覺。漢語雖然上手困難,但是無論從閱讀,還是從表達的角度上來講,漢字都遠超於拉丁文。並且閱讀漢字,可以激活大腦的讀圖系統,非常益智,這是拉丁文不具備的功能。

二、趙元任與漢語改革

其實中國的語言改革,最早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因為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國人已經意識到,要開啟民智,就應當把知識向大眾普及。而普及識字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文言文的口語化。

那個時候的漢語改革和近代的改革不一樣。那個時候,民族自信心還在,革命推進得比較慢。3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文壇大咖們卻有點著急。特別是注重國人思想改造的魯迅先生,他之所以贊同瞿秋白的觀點,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和封建禮教的「吃人」。

腐朽的思想,來源於文言文寫成的篇章。中國人從小讀的《四書》、《五經》以及《二十四孝》之類的書籍,是深深刻進骨頭裡面去的。三歲定八十,從小讀著這樣的文章長大,成年了,即使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思想,也很難作出改變。

魯迅先生支持漢字拉丁化的原因,就是想給中國的舊文化來一個「釜底抽薪」。他急於替麻木不仁的中國人「換血」,想讓他們清醒過來。只不過他和瞿秋白等人的主張過於激進,後來並沒有被知識界所接受。

漢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1892年生於天津,他是清代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從1910年開始留學美國,4年後獲得康奈大學物理學士學位,8年後獲得哈佛哲學博士學位。

之後趙元任遊學臺灣、美國和大陸之間,先後在康奈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等多地開設數學、音樂、哲學、物理、心理學等多門課程,是一位博學多才,學貫中西的奇人。

趙元任從1928年起,在中國內地進行田野採風,對於中國方言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拉丁文的缺點,他也很清楚。因此才能寫出前述《施氏食獅史》的奇文,來反對漢語的拉丁化。

結語

瞿秋白20年代初留學蘇聯時,已經在研究漢字拉丁化,還曾經寫出幾篇相關的論述文章。他本人是從西方的文獻中獲得進步思想的,他覺得這些思想對他的幫助十分大。但是要想把這些先進的思想向中國人普及,卻有很大的困難。

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即使是不識字的人,腦子裡依然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很難破除。於是他想通過廢除漢字的嘗試,達到改造中國人思想的目的。魯迅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對他表示贊同。不過因為他們的想法太過「激進」,最終還是沒有實現。

漢語一種工具,要想傳播思想,就得好好利用工具。而不是砸爛家中的工具,再向鄰居去借。這也未免有些迂迴曲折了。不過我們不應當對這些思想先驅們橫加指責,中國當時的路要怎麼走。沒有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勇敢試探,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教訓,也找不出正確的答案來。

相關焦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表示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甚至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學習俄文的瞿秋白和知名作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和領導者魯迅,都一度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一個非常值得倡議的提案。趙元任的96字奇文然而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語言學家,後來被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的批評和反對。趙元任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奇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總能做出一番名堂的天才學者。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繁體漢字書寫複雜,文言文晦澀難懂,僅此兩項就讓很多平民百姓望而生畏,不會寫字何談開民智?民智不開何談進步? 就這樣這些國學大師們開始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字廢除」運動,最早在公眾面前提出倡議的是北京大學的老師胡適,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文章》中發表了文章《文學改良芻議》,提議用白話文取代現代文。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
    從甲骨文到楷書到行書再到簡體漢字,歷經了時間的衝刷任然屹立不倒,漢字代表的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代表著中國的千年文明。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瑰寶,曾經還一度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當時不少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有一愛國人士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一樣,從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毫無疑問,清華四大導師是真正的大師,他們個個都是天縱奇才。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
  • 趙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拼音化,讓其他學者無話可說
    看到一個漢字即使不認識,也不曉得讀音,但是,根據字體結構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斷出這個字表達的意思,甚至猜出讀音,這是漢字最大的優勢。 另一種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據說當趙元任15歲的時候進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學習,那個時候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有兩百七十多名師生,這些人都來自於不同的地方,而此時的趙元任能夠利用七八種方言和學校的師生交談。不僅如此,據說在1920年趙元任前往湖南給羅素做翻譯的時候在路上又學會了長沙話,可見其語言天賦。趙元任不僅在語言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而且文學成就也很高,他結合自己的語言天賦開創了同音文,留下了不少佳作。
  • 讓人頭疼的奇文,全篇78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直呼難受!
    正所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可以說文學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文人,當然每個朝代的文人也有著特別的文學造詣長項,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僅僅一句話就涵蓋各個朝代文學主打模式,而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篇奇文,全篇78個字的文章卻讀音一致
  • 奇人寫下三篇奇文,每一篇都只有一個讀音,讀完頭都大了一圈
    此外,還有迴文詩,頂針詩,寶塔詩,同心詩,半字詩,一字詩,復字詩,嵌字詩等等,無一不是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在近現代,更是有一位奇人,將中國文字玩出了新花樣,他曾經先後寫下三篇奇文,這三篇奇文的字數各不相等,但卻都發同一個音,讀完能讓人的頭大上一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三篇奇文。
  • 全文101個字同一個讀音,這樣的「神文」你見過嗎?
    中國的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各個時代都誕生過代表性的語言藝術形式,如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留下眾多的千古名篇,其中有些高手,在文學創作之餘,也喜歡玩玩文字遊戲,比如蘇東坡擅長寫迴文詩,寫一首詩,順著讀也是詩,倒著讀也是詩,令人嘆為觀止。
  • 瞿秋白翻譯《海燕》:它確信,陰雲是遮不住太陽的
    20世紀20年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翻譯家瞿秋白在訪蘇期間將高爾基的這篇作品從俄文翻譯成漢語,名為《暴風鳥的歌》,十年後又將其改譯成《海燕》。後來,著名翻譯家戈寶權也翻譯了《海燕》,成為現在廣為流傳的譯本。多年來,詩中那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樂觀無畏的海燕形象曾激勵過無數中國人,戰勝困難,超越自我,成為時代的英雄。
  • 一批字的拼音改了?錯誤讀音「轉正」了?網友大喊:我不同意!教育部...
    全文共2369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   另一個經常被讀成què záo的詞語「確鑿」,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的詞典表示,這個詞語的讀音從俗改為què záo。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 「丨」字筆順不同讀音不一樣 網友嘆漢字博大
    「丨」字筆順不同讀音不一樣 網友嘆漢字博大 2012年05月16日08: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來看看  這些字你會讀嗎?  繞口令能讓人舌頭打結並不稀奇,可是你有沒有體驗過單獨一個漢字的發音都能讓你的舌頭「十八彎」的感覺?微博「當時我就震驚了」發布的一條微博確實讓不少網友震驚了一把。在博大精深的漢字面前,眾多網友惶恐地發現自己「失語」了。  作為中國人,還能被漢字給難倒?那讓我們先從一個構造簡單的漢字開始見識一下吧。「怾」這個字怎麼讀?看清楚,這可不是白熾燈的「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