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英語教材:漢字標讀音 奇怪發音為晚清「普通話」

2020-12-06 人民政協網

老祖宗的英語書從外觀和內容上推斷這應該是屬於清朝的書。專家認為,如果是善本,那麼這本書就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在書中,畫了12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裡都是一句英語,最上面是漢語句式,中間為英語句式,最下面是漢語注音,這些注音都是用漢字代替音標。

不是亂碼 是「音標」

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 to do with my friend

託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

「託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這些毫無邏輯的文字疊加一起,讓不少人都以為是亂碼,而在沒有複讀機的晚清,英語發音全靠這些「亂碼」。

昨日,成都市民堯先生展示了收藏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字樣的英語教材中,上面「亂碼」對應著英文句子,分別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to do with my friend」。據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專家推斷,從這本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英語書應該是真實的,屬於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一些近代史研究專家則表示,漢字注音學英語的現象在近代非常普遍。

漢字標註讀音 清朝人學英語「自揣摩之」

七八年前,成都市民堯先生從重慶的舊書市場淘回一堆舊書,其中一本沒有封面的繁體字書籍引發了他的興趣。「繁體字下面還有英語字母。」 堯先生告訴記者,這本書共有四五十頁,從左往右翻,開始的幾頁裡面有「鹹豐十年」(1860年)的字樣。

開篇「英話注釋目錄」後標註著,「地理門」、「君臣門」、「師友門」、「宮署門」、「五金門」等門類,在書中,畫了12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裡都是一句英語,最上面是漢語句式,中間為英語句式,最下面是漢語注音,這些注音都是用漢字代替音標。

一些用漢字標註的英文讀音,現在看起來讓人啼笑皆非。比如「減一半就是了」翻譯為「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英標用漢字標註為,「肋司、氓、哈夫、啞夫、尤、濮癵司」。堯先生表示,按照這樣的讀音讀出來,外國人肯定聽不懂。

在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也在開篇友情提示學習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

發音非常奇怪 標註漢字應是晚清「普通話」

在看過書籍的照片後,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彭老師表示,應該是清朝晚期的書,不過具體時間無法判斷。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的專家也表示,根據書籍照片,從外觀和內容上推斷這應該是屬於清朝的書,不過因為沒有接觸到紙張和實物,所以還不能判斷這本書是善本還是後來複製的。「清朝時期已經陸續翻譯了很多國外的書。」據專家介紹,善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如果是善本,那麼這本書就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按照這些漢字標註的讀音來讀這些英語短句,讀起來發音顯得非常奇怪。那麼,究竟該如何讀這種漢字注音呢?

精通語言學的四川大學教授雷漢卿認為,這種漢字注音主要還是出現在不太正規的教材中,教的人會在聲調上進行指導,而教材的漢字主要還是給初學者的提示。「晚清時也有自己的『雅言』、『國音』(相當於普通話)。」雷漢卿推斷,因為定都北京的原因,當時的標準話應該接近北京話讀音,從一些溥儀講話的錄像也可以得知,讀音差別不算大。也就是說,如果穿越到150多年前,還是能夠聽懂當地人說話。

漲/知/識

清朝人把英語叫鬼話

老外:他們發音很糟糕

事實上,用漢字為英文注音的學習方法,在近代曾長期、大量存在。

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孫廣平博士在一篇關於晚清英語教科書發展中介紹,當時的英語教科書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主要在1807年到1840年,在中國的通商口岸,一些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學習教材比較流行,主要是洋涇浜英語課本,滿足中外貿易需求。這些課本都是用漢語為英語注音,方便中國人學習。

中英貿易之初還要靠會講廣東話的葡萄牙人或者會講葡萄牙語的中國人作為中介來進行溝通,當時廣州流行一本叫《鬼話》的小冊子,其中就用「曼」代替「man」的發音、today 注為「土地」。 美國傳教士衛三畏評價這些小冊子所標註的英語「發音很糟糕」。

1840年到1895年,英語教學得到了發展,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出現了一些西式學堂,在一本美國人編寫的英文教材中,開始用音標為英文字母標註讀音。第三階段則是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這一時期開始引入一些原版英語教科書。

有資料稱,康熙年間,《尼布楚條約》籤訂後清朝開始注重精通俄語和拉丁語人才,雍正年間《華夷譯語》又重出江湖,這本中國近代早期的外文譯漢文的官方辭書,外文詞條都是以漢文注音。

記者 宦小淮

圖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中國人這樣學英語
    比如「減一半就是了」翻譯為「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英標用漢字標註為,「肋司、氓、哈夫、啞夫、尤、濮癵司」。堯先生表示,按照這樣的讀音讀出來,外國人肯定聽不懂。  在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也在開篇友情提示學習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
  • 「街」字原本讀音是「gai」,為何普通話卻成了「jie」?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漢字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而在這句歌詞裡的,街字的讀音就是gai,那麼街到底是念jie還是gai呢?其實這就是漢字讀音在歷史發展中的變化。在很多地方,比如雲南,貴州,廣西,等省份,包括客家話、粵語、湘語在內的很多方言都是把「街」讀成gai的。
  • 150多年前,中國人怎樣學英語?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也玩諧音梗
    》,我只念了兩本書……」 而晚清重臣曾國藩的長子、外交官曾紀澤則是近代第一位有史記載的自學英語的官員,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餘習西音,然湘中苦無師友,取英人字典獨研數年,自創習法,事倍功半,有所成……」 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
  • 鹹豐10年的英語教材,距今150多年,英語單詞用漢語拼音標註
    …」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即英語單詞讀音用漢字注音之法,在清末已經並不鮮見了,雖然不是十分可取,但對於晚清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勝在實用。
  • 清朝人學英語的方式太魔性了,為何這其中還有幾分你的影子?
    但其實,你如果真的追根究底,想要知道,中國人究竟是多會才有了思想,開始學習英語,那我一定會告訴你,最早學習英語的人,就是晚清那個時代的人。晚清,因為列強的蠻橫進入,使得國門打開,無數的志士青年,為了富強救國,出國留學,或者在本地學習西方文化。這一切,都繞不開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習國外的語言,英語。
  • 老外學漢語出奇招,手臂翻譯成「show bee」,怪不得讀音這麼奇怪
    然而各國文化存在差異,漢語具有多種發音和釋義,想要掌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學好中文,讀清楚發音,老外們用的中文教材採用了英文字母和單詞做標準,真是下了不少功夫,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老外學漢語出的奇招,他們把手臂翻譯成「show bee」,怪不得讀音這麼奇怪,中國人聽了笑到噴飯!
  • 清朝人咋學英語的?曾國藩兒子發明一「土辦法」,網友:太前衛了
    有不少人在上小學、剛接觸到英語時,會使用漢字標出英語單詞的發音,用這種方式學習英語,雖然可能發音不是非常標準,但確實是個辦法,而這個方法卻不是20世紀末才出現。
  • 光緒也會說英語?百年前的英語課本曝光,英文單詞用漢語諧音標註
    猶記得小學時候,在英語教材上那密密麻麻的中文漢字諧音註解,什麼「應得利息」(English)、「福仁德」(Friend)、「俺不能死」(Ambulance)等等等等,都是當時用來記憶英語單詞時候用過的諧音註解。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中國有七大方言區,隔一座山可能方言就完全不同,所以同一個字不同讀音是很正常的事。《武林外傳》中的佟掌柜,一句「額滴神啊」火遍大江南北,而閩南人的「我」則讀作「哇」,上海人則說「吾」。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比起南方方言已經有了很強的互通性,但異讀現象仍不少。
  • 「街」這個字原來的讀音是「gai」,為什麼現在變成「jie」了?
    在現代漢語裡,存在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比如說「街道」的「街」字兒,其讀音是「jie」,但是很多地方的方言將其讀之為「gai」。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個:抗戰期間,汪偽政權首腦汪精衛的錄音原聲中,汪精衛在宣稱為「東亞之解放而奮鬥」的時候,「解放」這個詞,被汪精衛讀作「gai fang」。
  • 清朝人如何學習英語?自創中文英標,沒有漢字翻譯不了的語言
    晚清時期的中國實力低微,世界上的各國列強都跑來欺負我們,列強讓清政府割地,賠款,朝廷為了保住手中的權力,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不過雖然朝廷是落後的,但列強的進入也給中國帶來了一些改變。例如晚清時期中國開始學習外語了。
  •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兒子獨創一種「土辦法」,現在也很受用
    時間要回到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時期,那時候晚清的統治其實已經腐朽不堪了,但他們還是決定努力努力,於是開展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自救運動,那麼想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學會「英語」絕對是第一步,於是當年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英語潮。
  •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兒子發明一種「土辦法」,一直沿用至今
    相信很多讀者剛開始學習英語時,都用過這樣一種方法,即將英語的發音用同樣發音的漢字表示出來,再反覆誦讀,直到記住為止。這種方法相當笨拙,而且由於漢字和英文發音的差異,標註出來的中文讀音也不一定準確。但對於英語初學者而言,不失為一種妙招。不過,伴隨著英語學習的循序漸進,以及英語在全國的普及。
  • 1879年英文教材表明 大量外來科技詞彙非來自日本
    本報曾於5月27日報導了北京發現1904年或之前出版的英文教材,社科院攻讀博士學位的張斌看到報導後與記者取得了聯繫,表明他收藏有一本清朝英文教材《英字指南》,並認為該書比上述教材的年代都要早,且品相完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很多被認為是由日本人翻譯過來的外來科技詞彙,從該書的中文譯法來看極有可能是由中國人率先翻譯的,之後日本人進行了借用。
  • 音標和英文字母是什麼關係,這麼多年我的英語發音稀裡糊塗過來的
    單詞是有字母構成的,單詞的發音是有音標發出的。音標,是語言學中的概念,由元音和輔音組成。字母是拼音文字最小的書寫單位,英語音標是記錄音素(語音最小單位)的符號。每個字母有自己的讀音,英文單詞是由多個字母組合而成,但是組合的字母又有自己的讀音,就像漢語拼音的組成部分又有自己的讀音一樣。比如漢字幫對應的拼音是bang,聲母b讀波,韻母ang讀昂,同樣的英文「a」讀「ei」,在「play」讀「plei」,音標是給文字表示讀音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標類似於漢字的拼音,他是用來拼讀英文的拼音。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很非主流的發音更像是某種擬聲詞。記者查了這個字的釋義,是「山名」,組詞是「怾怛(da)」。  再看這個「黁」字,它的漢語拼音注音是:nun。這個字的意思是香氣,例句是「溫黁飄出麝臍燻」。事實上,清代詩人龔自珍在自己的《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裡就用過這個字:「一番心上溫黁過,明鏡明朝定少年。」可是這個奇怪的發音連微博的原作者都忍不住吐槽:「讀這個字感覺自己像是沒開化的原始哺乳動物啊。」
  • 仿佛小時候的自己:小學生用漢字標註英語發音,老師發出槓鈴般的笑聲
    1月8日,重慶一小學老師無意間發現有同學用漢字標註英語單詞,英語課本被滿密密麻麻地用漢字諧音標註,看起來認真而又可愛,讀來非常忍俊不禁,老師不禁發出槓鈴般的笑聲,但不提倡這種學習方式。網友表示,雖然好笑,但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讀音如此相似,日語真的來自麗水古越語?
    很多學日語的人發現,雖然日本使用漢字,但是日語的發音跟漢語普通話中的發音相去甚遠。如果沒有學過日語,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說話,即使漢字的讀音也是如此。不過日語中的漢字分為訓讀和音讀。音讀是模仿中國古代不同時代或不同地方的讀音。
  • 不用音標給英語注音了!組合元音uer的發音教材,一個句型造句
    本文發布組合元音ure的發音方法文字教材。要學習好英語請免費看視頻和教材。視頻教您準確發音,教材幫助您記憶單詞、句子、語法。我製作了帶快易準英語字幕的英語電影視頻。對難讀詞標記4個讀音符合。學習過快易準英語的人,對沒有學習過的單詞,只要標記有4個讀音符號都能準確朗讀,這樣就能跟著電影朗讀,在娛樂中就學會標準英語。發音方法: [ure] 是半元音與雙元音 [y] [ure] 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