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前,中國人怎樣學英語?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也玩諧音梗

2020-11-28 騰訊網

我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回憶:「十四歲起又添了英文課,除了《英語讀本》,我只念了兩本書……」

而晚清重臣曾國藩的長子、外交官曾紀澤則是近代第一位有史記載的自學英語的官員,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餘習西音,然湘中苦無師友,取英人字典獨研數年,自創習法,事倍功半,有所成……」

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即英語單詞讀音用漢字注音之法,在清末已經並不鮮見了,雖然不是十分可取,但對於晚清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勝在實用。

舊書市場淘出清朝人學英語的課本

成都人堯先生是一位愛書之人,他數年前在重慶二手書市場淘回了一堆感興趣的舊書,其中一本封面缺失的繁體字「亂碼」與英語夾雜的殘本卻是他珍愛的「寶貝」。

這本由左向右翻的舊書現存50頁左右,結合書中「鹹豐十年」(1860年)的標記以及內容來看,它應該是一本晚清時期中國人學英語的課本。

經歷過英語初學階段的人們大都會對書中的「學習法」會心一笑。除了「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的「使用說明」已經過時了,每句英語下方標註諧音漢字代替音標的「土方法」,比如「sit down」「坐下」對應「西特當」等,相信會讓不少人看了都心生「惺惺相惜」的穿越之感:原來老祖宗也這麼幹啊!

晚清英語教學狀況到底如何?

其實,最近現世的這本明確提示了「唯學者自揣摩之」的晚清英語課本,可以說代表了近代大量存在的用漢字為英語單詞、短語、句子注音的英語學習法,由此形成了比較典型的「洋涇浜」英語等混雜口語,以滿足中外貿易的需要。有外國傳教士直言不諱地指出:「發音很糟糕。」那麼,當時正規的英語學習法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我國本土最早的英語教學可以追溯至16世紀明代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而到了清代,早在鴉片戰爭前,一些傳教士就嘗試系統地教中國人學英語,如1818年成立、1843年遷至香港的教會學校馬六甲英華書院,採用了中英雙語交互授課的方法,還有1830年在廣州開設的貝滿學校,主要課程就是基督教英文教義。

然而受傳統的儒家「華夏正音」思想影響,英語等外語都被斥為「鬼話」,不僅學習者零星少見,而且備受打壓,往往是沿海地區貧苦人家子弟不得已的選擇。

兩次鴉片戰爭後,傳教士紛紛來華,更多的教會學校應運而生。1865年,傅蘭雅在上海創辦的英華書院最早正式設立專門的英語語言課程。

與此同時,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士大夫階層也開始熱衷於英語學習,而且英語甚至進入了中西書院、中西女塾學生的課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如「鹹豐十年」這種民間版本的「英語速成」學習教材自然也就流傳開來了。

探究中國近代的英語教學法

對於教會學校到底需不需要專門開英語語言類課程,來華傳教士內部其實是存在爭議的。以狄考文為代表的傳教士就表示沒必要,他認為教會學校的教學主旨在於培養虔誠的教徒,而精通英語的學生畢業後容易找到高薪工作,從而享受俗世生活去了。

與之對立的立威廉、鮑威爾等人則認為,系統學習英語這門語言更能夠拯救廣大中國人,告訴他們什麼才是新生活,了解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進而崇拜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後者的觀點最終佔了上風。

傳教士們經過長期的英語教學必要性之爭並達成共識後,就開始著手探究如何更好地教中國人學英語了。他們積極引進當時先進的語言教學方法,如法國人古安提出的外語學習系列法,建構語言與客觀事物的直接關聯,通過身體、語言和實物等關聯性的體驗動作以及反覆模仿朗讀,耳濡目染學習一系列相關的動詞、名詞,養成外語思維,強化口語交際。

得益於教會學校旨在讓「中華歸主」,及時引進當時歐洲流行的英語教學法,以及清廷為了維護統治,興辦起了外語學堂,還有民間為了與外國人做生意,學起了「商貿英語」的社會實際,晚清的英語教育雖然起步晚,但基本上與時俱進,在上海等地掀起了學習英語等西方語言的熱潮。各具特色的近代英語教學法各行其道,培養了我國早期的英語人才。

外交官曾紀澤深感自學英語不易,極力宣傳英語普及教學的重要性。他曾向慈禧太后進言稱:「英國語為西方世界貨物交易之買賣話。各國外洋通商用之,故各國人爭學英國語。」

爭取到帝國統治者的支持後,從上至下的英語之風開始盛行,連光緒皇帝也認真師從宮廷女官德齡學英語。他採用的主要是語法翻譯學習法,用了一年時間就能閱讀一般的英語故事了。不過他所學的這種「啞巴英語」缺陷明顯,雖然能讀會寫,但並不能言,與外國人對話還是要依靠翻譯。

我國第一所官辦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的英語核心課程也是培養英語書面寫作和翻譯人才,如著名翻譯家嚴復。當時的課程體系是低年級學生從「認識寫字」(單詞)「淺解辭句」(句子)「講解淺書」(短文)「練習句法」(語法)等課程學起,到了高年級就閱讀文章,過渡到翻譯文章。

然而對於近代中國開放口岸,與西方人做生意的人們而言,「啞巴英語」不實用,「古安系列」教學法見效慢,迫於生存和貿易的需要,以「廣東英語」「洋涇浜英語」等為代表的「別琴英語」在磨合中約定俗成而生。

例如有人就將洋涇浜英語編成方便現學口授的順口溜:「年高啞二(old)少年陽(young),法達(father)父兮襪達(mother)娘,密克司高(mixcourt)會審處,從前大概叫公堂。」這樣看來,成都人堯先生所淘到的晚清英語教材,可以說是一本「別琴英語」的速成學習法「大作」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中國人這樣學英語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中國人這樣學英語 原標題:   昨日,成都市民堯先生展示了收藏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字樣的英語教材中,上面「亂碼」對應著英文句子,分別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to do with my friend」。據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專家推斷,從這本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英語書應該是真實的,屬於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
  • 鹹豐10年的英語教材,距今150多年,英語單詞用漢語拼音標註
    …」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即英語單詞讀音用漢字注音之法,在清末已經並不鮮見了,雖然不是十分可取,但對於晚清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勝在實用。
  • 當年的英語教材曝光,英語單詞用漢語諧音標註
    不過今天不說數學,只說英語,英語的最早形式是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於5世紀帶到英國的一組西日耳曼語方言,後來到了11世紀,諾曼徵服了英格蘭,然後古英語受到法語的影響,而早期現代是開始於15世紀後期,彼時印刷機引進了倫敦。
  • 被玩壞的諧音梗!英語版
    說起諧音梗,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一些歇後語「孔夫子搬家,儘是書(輸)」,「茅坑裡面打燈籠,找屎(死)」等等,還有一些討彩頭的寓意詞語「年年有魚(餘),「棗(早)生桂(貴)子」之類,可以說是舉不勝舉,今天我們不說我們中文的諧音梗,我們來說說英文版的。
  • 清朝英語教材:漢字標讀音 奇怪發音為晚清「普通話」
    昨日,成都市民堯先生展示了收藏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字樣的英語教材中,上面「亂碼」對應著英文句子,分別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to do with my friend」。據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專家推斷,從這本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英語書應該是真實的,屬於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
  • 當諧音梗遇到英語單詞會怎樣? 我先笑為敬!
    當諧音梗遇到英語單詞會怎樣? 我先笑為敬!時間:2021-01-14 20:33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當諧音梗遇到英語單詞會怎樣? 我先笑為敬! 當諧音梗遇到英語單詞,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英文梗,那麼想知道的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想知道的小夥伴們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外國人的漢語教材,不會讀用諧音標記,網友:漢語比英語難學多了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外國人的那些漢語教材,看看他們都是怎麼在學習的,網友:看過就知道,漢語比英語難學多了!一、 諧音教材篇現在我們國家從幼兒園就開始給孩子灌輸英語的概念,有些家長為了薰陶孩子學習英語,經常帶孩子看英語動畫片,甚至把孩子送進早教班進行學習。
  • 這些英語諧音梗是什麼意思?英孚教育口袋英語告訴你
    中文的諧音(梗)大家應該聽過很多,比如:「年年有魚(餘)、歲歲(碎)平安、事事(柿柿)如意」等,現在又有了「面壁(幣)思過,笑blue齒」等更多花樣,甚至都成為了我們日常交流的表情包。那你知道,在英語中也有諧音,雙關語嗎?下面,就讓我們和英孚教育口袋英語一起來學習一些。
  • 光緒也會說英語?百年前的英語課本曝光,英文單詞用漢語諧音標註
    猶記得小學時候,在英語教材上那密密麻麻的中文漢字諧音註解,什麼「應得利息」(English)、「福仁德」(Friend)、「俺不能死」(Ambulance)等等等等,都是當時用來記憶英語單詞時候用過的諧音註解。
  • 海龜人士教你怎樣學英語?大神給你支支招
    不管我們國人學習英語有多久,基本上英語水平一般都不太容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但是我們中國人知道學無止境的精神,怎樣學英語就是大家總是一成不變的話題。所以會聯想到那些海歸人士學習英語,知道他們一般都是要遠高於國內教學水平的,很多人願意相信學習英語還是參考下海龜人士,看看有沒有更加快捷有效的學習方法。下面讓我們大家一起看一下哪些海歸大神是如何學英語的,能給我們支支什麼招?
  • 該怎樣學「熱水壺用英語怎麼說」?
    該怎樣學「熱水壺用英語怎麼說?」 在「網際網路 」時代,學習「用英語怎麼說?」把你的英語用起來:用你「懂」的英語在Yahoo上把英語「答案」找出來2.「熱水壺」的英語你不會說,但是,過了高中英語的你無論如何都應該「知道」一些「熱水壺」的英語表達吧?比如,你應該會說英語boil water,heat water, a kind of container等等。難道這些英語不就是「熱水壺」的意思嗎?那麼,我們就把這些「學過的英語用起來」,到Yahoo上「探索、發現」。
  • 教育觀察:英語在中國150多年的起伏命運
    ,英語在中國經歷了150多年的歷史。  1949年前,"孫中山"、"國慶節"、"中國國旗"等內容,都曾添加入教材。當時的《綜合英語讀本》中有一節名為"DR.SUNYAT-SEN"SWILL"的課文,內容便是孫中山遺囑的英譯版。  1958年人教社委託當時的北京外國語學院編寫了初高中兩套英語教材,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編寫全國通用的英語教材。
  • 臺英語教材用中文諧音標發音 網友:學完變菜英文
    摘要:4日,島內一名網友在臉書「爆廢公社」上爆料,直指臺英語教材上竟然用中文諧音標註英文單詞的發音,讓島內網友都驚呆了,直呼:「學完就變菜英文。」臺灣英語教材上用中文諧音標發音。海外網12月4日電 臺媒早前撰文抱怨,臺灣學生從小便學習英語,但多年來在英語成績上並未有起色,成績拼不過大陸。海外君好像找到了原因……4日,島內一名網友在臉書「爆廢公社」上爆料,直指臺英語教材上竟然用中文諧音標註英文單詞的發音,讓網友感嘆:「我到底看了什麼東西,還以為在念日文。」
  • 寫給中國人看的《英語發展史》
    「前些年,國內英語教學的主要導向是純語言,學生對英語的語言文化特點以及社會文化背景了解不夠。事實上,對這兩點有良好把握,才能在語言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張勇先說。    北京大學教授胡壯麟認為,這是一本有分量的專著,也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教材。
  • 阿卡索實踐內容營銷,打造國際化英語教材
    對於很多心系教育品質的家長來說,孩子的英語能力成為了家長的首要關注問題!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僅出國需要用到英語,就連國內的高考、中考,甚至是小升初、幼升小都必須有英語考試!而學英語已經不能單純依賴學校或者老師,更要關注細節因素,比如英語教材!
  • 「這兩個字諧音(押韻)」英語怎麼說?
    「這兩個字諧音(押韻)」英語怎麼說?1)我們先來讀一些英語句子:1. A fishman makes him sell fish.2.A mouse is running in our house.字面意思本來是「他是漁夫所以賣魚」,但是因為sell fish發音跟selfish(自私)「諧音」、「押韻」,所以,我們說:Sell fish rhymes with selfish.2.A mouse is running in our house.
  • 圖說英語:許國璋英語的經典,為何我們的教材沒有吸取精華?
    許國璋英語教材,大學看到這套教材,從此愛不釋手。很快在網上也買了幾套作為收藏。這套教材,除了內容大部分取自經典原版,基礎內容解說都很到位。不像我們現在的教輔,內容全而雜,不精不專。特別是第一冊第二冊語音專題,音標和拼讀,訓練到了極致,值得我們好好借鑑。
  • 中國人英語學習變遷史:清末曾被視為救國工具
    北京市教委發布的關於《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中,降低英語學科分數在高考招生中的權重,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英語分數從150分調整為100分,比過去減少50分。  除北京以外,多個省市醞釀或已推出高考英語改革的措施。
  • 諧音巧記英語星期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諧音巧記英語星期詞 2012-07-10 17:35 來源:網絡 作者:新東方網編輯
  • 比黑洞還大的腦洞,把英語徹底玩壞
    一些人抨擊這是中國英語教育的悲哀,也有人表示這些神翻譯充滿想像力,值得點讚...如果讓侃哥來評價,我只能用兩個字:有毒。你不覺得看了這些被玩壞的英語有一種「餘音繞梁」的效果嗎😂現在侃哥精選一些網上很熱的英文造句,讓大家欣賞超大腦洞的同時,再思考下正確的說法是什麼:先上一份美食壓壓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