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發布的關於《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中,降低英語學科分數在高考招生中的權重,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英語分數從150分調整為100分,比過去減少50分。
除北京以外,多個省市醞釀或已推出高考英語改革的措施。幾乎一夜之間,全國多地開始「拿英語開刀」。
英語在國內何時掀起學習熱潮?國人在學習英語中又有哪些變化?梳理國人的「英語學習史」,講述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
清末 被視為救國工具
全英文授課,浸入式教學
經歷了閉關鎖國而被動挨打的屈辱後,清王朝認識到了解西方要從語言開始。
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全國的中小學堂外語課以英語為主,該章程於1903年正式實施,由此開啟了我國全國規模的外語課以英語為主的先河。一時間,翻譯西文、向西方學習之勢蔚然成風,英語教學開始初具規模。
上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學習西方教育的熱潮。1923年公布的《新學制課程綱要》規定,從中學開始開設英語課。這被視為中國教育界力圖與國際教育趨勢接軌的嘗試。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在最早期的教學機構裡,就已經出現後來被稱為「浸入式」的教學方法:部分教會學校全英語授課,學生從穿衣打扮到言行舉止全部模仿西方。過去150多年間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國人對待英語的不同態度和當時的歷史形態有關係。如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很多大學採取的是全英文授課,國外的教材剛出版就可以直接拿到國內教學,目的是希望快速學習西方技術,改變中國積弱積貧的情況。因此那時的英語教材和英文課程,對於中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正是在那個時代,儘管國家面臨貧困和戰爭,但也出現了西南聯大這樣的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改革開放 教學重點轉向經濟
一代人追隨電視裡的《跟我學》
從事英語教學近30年的陳其彬已不在英語教學的一線,他印象中,1978年出版了「文革」後第一套教材,採用的是結構主義方法,教材重視句型操練和語法知識歸納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注重語法,卻忽視了英語的實踐,就是我們說的啞巴英語。」
1978年,英語列入高考科目,從此英語在國人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重視英語,特別是主要大城市的學校。」陳其彬回憶說。
在陳其彬記憶中,教學大綱1982年修改時,重點發生了轉移,從政治轉向了經濟。當時有的人入學時26個字母都認不全。為了能夠學好英語,陳其彬和許多同學節假日不放鬆、單詞本隨身帶。「我們的口袋裡都裝有一個小本子,上邊密密麻麻地記著單詞,一到清晨總能看到有人在背單詞。當時沒有複讀機以及其他錄音設備,如果學生能夠聽到學校的英文廣播,就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從1982年的1月開始,每到晚6點20分,北京、上海,許多城市中的院落裡就響徹著地道倫敦口音的英語對話。那是人們跟著電視裡播放的英語教學片《跟我學》(Follow Me)在學英語。「這讓長期學習語法英語、說口號英語的中國人體會到了一種顛覆性的英語學習方式,也為國內的學英語熱添了一把火。」
1987年,在教育部推動下英語四級考試開始在大學中施行,兩年後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開考,考試成績直接與學位證書掛鈎。「這10年時間,英語在中國人的眼中變得非常重要,開始奠定了它的地位,好像被一點點地推向了神壇一樣。」
20世紀90年代 出國帶熱英語
英語被一步步推上神壇
不僅是課堂,1990年後,「出國熱」也在這時興起,而出國的第一關便是通過國外的託福、雅思、GRE等英語考試。在陳其彬眼中,這一年,中央正式確定了留學工作方針: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區區的12個字或許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對於一些懷有出國夢的人來說,一些人琢磨起留學來,『來去自由』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和刺激,也從背後狠狠地推了一把正在興起的出國熱。」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一些大學生渴望學習英語,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國外大學的獎學金,好以此出國留學。」 鄒先生曾經歷過那個瘋狂學習英語的火熱年代,幾乎所有英語學習者都準備參加GRE、託福和雅思等考試。「大家的思維裡都認為,多背單詞,流利地說英語就能增加出去的機會。想出國的人群中,搞科研的都盯著國外先進的科研條件。做生意的,想到國外賺上一筆。有的演藝界人士也都出國鍍金,想成為流行文化的主流。」
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的熱映,讓無數青年多了一條實現夢想的途徑,出國熱也被推上了一個高點。陳其彬回憶說,當時的學生都希望「出國鍍金」,大多數的留學生當時都選擇去了美國,而這條路也是充滿誘惑和挑戰。「在當時,英語教學開始強調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注重交流能力的教學法也正是在那時候開始。」
2000年 英語培訓興起
學生背課本,學霸背詞典
教材也隨之改變,知名度最高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在張媛媛眼中,更願意稱之為「李雷、韓梅梅版教材」。
「教材更加注重情景交際,設計了大量情景故事形式的教學內容。」陳其彬說,一些老教師更是感到不適應。
「那時中國人包括英語專業的學子學習英語的方式仍是停留在以背誦為主體的傳統方法上。」當時學英語首要是背單詞,背完單詞背句子,背完句子背文章,還是以背誦為主,很少有應用的機會。「老家在河北唐山的張媛媛從事英語培訓教育近10年時間,先後輾轉了兩家培訓機構,最後決定與朋友一起創業。
從大學的英語專業修讀直到現在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在英語教育領域摸爬滾打近10年的張媛媛回憶,那時他們普通的學生就按照傳統的方式中規中矩地學習,也有一些非常熱愛英語的學霸。「普通同學一般也就背課本,學霸一本一本地背詞典。」張媛媛說,方法雖然傳統,但是大家都很勤奮刻苦,有的同學堅持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的晨練。
2000年中國各種英語培訓班悄然誕生,全國各地的英語培訓逐漸火熱起來。據張媛媛回憶,2004年至2008年是英語培訓最火熱的階段,「我記得2005、2006那兩年,很明顯的,家長們談論的話題就是『你家孩子報新東方了嗎?沒報趕緊報吧!』就熱到這種程度。」
張媛媛說,那個時候培訓班剛剛開始流行,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那個時候教育資源極不平衡,尚沒有在線教育。很多家長甚至來北京租房,為的就是讓孩子上名師的英語培訓班。」
本報記者 趙喜斌 實習生 張萌 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