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英語學習變遷史:清末曾被視為救國工具

2020-12-05 華夏經緯網

  北京市教委發布的關於《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中,降低英語學科分數在高考招生中的權重,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英語分數從150分調整為100分,比過去減少50分。

  除北京以外,多個省市醞釀或已推出高考英語改革的措施。幾乎一夜之間,全國多地開始「拿英語開刀」。

  英語在國內何時掀起學習熱潮?國人在學習英語中又有哪些變化?梳理國人的「英語學習史」,講述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

  清末 被視為救國工具

  全英文授課,浸入式教學

  經歷了閉關鎖國而被動挨打的屈辱後,清王朝認識到了解西方要從語言開始。

  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全國的中小學堂外語課以英語為主,該章程於1903年正式實施,由此開啟了我國全國規模的外語課以英語為主的先河。一時間,翻譯西文、向西方學習之勢蔚然成風,英語教學開始初具規模。

  上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學習西方教育的熱潮。1923年公布的《新學制課程綱要》規定,從中學開始開設英語課。這被視為中國教育界力圖與國際教育趨勢接軌的嘗試。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在最早期的教學機構裡,就已經出現後來被稱為「浸入式」的教學方法:部分教會學校全英語授課,學生從穿衣打扮到言行舉止全部模仿西方。過去150多年間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國人對待英語的不同態度和當時的歷史形態有關係。如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很多大學採取的是全英文授課,國外的教材剛出版就可以直接拿到國內教學,目的是希望快速學習西方技術,改變中國積弱積貧的情況。因此那時的英語教材和英文課程,對於中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正是在那個時代,儘管國家面臨貧困和戰爭,但也出現了西南聯大這樣的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改革開放 教學重點轉向經濟

  一代人追隨電視裡的《跟我學》

  從事英語教學近30年的陳其彬已不在英語教學的一線,他印象中,1978年出版了「文革」後第一套教材,採用的是結構主義方法,教材重視句型操練和語法知識歸納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注重語法,卻忽視了英語的實踐,就是我們說的啞巴英語。」

  1978年,英語列入高考科目,從此英語在國人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重視英語,特別是主要大城市的學校。」陳其彬回憶說。

  在陳其彬記憶中,教學大綱1982年修改時,重點發生了轉移,從政治轉向了經濟。當時有的人入學時26個字母都認不全。為了能夠學好英語,陳其彬和許多同學節假日不放鬆、單詞本隨身帶。「我們的口袋裡都裝有一個小本子,上邊密密麻麻地記著單詞,一到清晨總能看到有人在背單詞。當時沒有複讀機以及其他錄音設備,如果學生能夠聽到學校的英文廣播,就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從1982年的1月開始,每到晚6點20分,北京、上海,許多城市中的院落裡就響徹著地道倫敦口音的英語對話。那是人們跟著電視裡播放的英語教學片《跟我學》(Follow Me)在學英語。「這讓長期學習語法英語、說口號英語的中國人體會到了一種顛覆性的英語學習方式,也為國內的學英語熱添了一把火。」

  1987年,在教育部推動下英語四級考試開始在大學中施行,兩年後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開考,考試成績直接與學位證書掛鈎。「這10年時間,英語在中國人的眼中變得非常重要,開始奠定了它的地位,好像被一點點地推向了神壇一樣。」

  20世紀90年代 出國帶熱英語

  英語被一步步推上神壇

  不僅是課堂,1990年後,「出國熱」也在這時興起,而出國的第一關便是通過國外的託福、雅思、GRE等英語考試。在陳其彬眼中,這一年,中央正式確定了留學工作方針: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區區的12個字或許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對於一些懷有出國夢的人來說,一些人琢磨起留學來,『來去自由』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和刺激,也從背後狠狠地推了一把正在興起的出國熱。」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一些大學生渴望學習英語,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國外大學的獎學金,好以此出國留學。」 鄒先生曾經歷過那個瘋狂學習英語的火熱年代,幾乎所有英語學習者都準備參加GRE、託福和雅思等考試。「大家的思維裡都認為,多背單詞,流利地說英語就能增加出去的機會。想出國的人群中,搞科研的都盯著國外先進的科研條件。做生意的,想到國外賺上一筆。有的演藝界人士也都出國鍍金,想成為流行文化的主流。」

  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的熱映,讓無數青年多了一條實現夢想的途徑,出國熱也被推上了一個高點。陳其彬回憶說,當時的學生都希望「出國鍍金」,大多數的留學生當時都選擇去了美國,而這條路也是充滿誘惑和挑戰。「在當時,英語教學開始強調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注重交流能力的教學法也正是在那時候開始。」

  2000年 英語培訓興起

  學生背課本,學霸背詞典

  教材也隨之改變,知名度最高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在張媛媛眼中,更願意稱之為「李雷、韓梅梅版教材」。

  「教材更加注重情景交際,設計了大量情景故事形式的教學內容。」陳其彬說,一些老教師更是感到不適應。

  「那時中國人包括英語專業的學子學習英語的方式仍是停留在以背誦為主體的傳統方法上。」當時學英語首要是背單詞,背完單詞背句子,背完句子背文章,還是以背誦為主,很少有應用的機會。「老家在河北唐山的張媛媛從事英語培訓教育近10年時間,先後輾轉了兩家培訓機構,最後決定與朋友一起創業。

  從大學的英語專業修讀直到現在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在英語教育領域摸爬滾打近10年的張媛媛回憶,那時他們普通的學生就按照傳統的方式中規中矩地學習,也有一些非常熱愛英語的學霸。「普通同學一般也就背課本,學霸一本一本地背詞典。」張媛媛說,方法雖然傳統,但是大家都很勤奮刻苦,有的同學堅持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的晨練。

  2000年中國各種英語培訓班悄然誕生,全國各地的英語培訓逐漸火熱起來。據張媛媛回憶,2004年至2008年是英語培訓最火熱的階段,「我記得2005、2006那兩年,很明顯的,家長們談論的話題就是『你家孩子報新東方了嗎?沒報趕緊報吧!』就熱到這種程度。」

  張媛媛說,那個時候培訓班剛剛開始流行,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那個時候教育資源極不平衡,尚沒有在線教育。很多家長甚至來北京租房,為的就是讓孩子上名師的英語培訓班。」

  本報記者 趙喜斌 實習生 張萌 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 全球語言監督主席表示:「中國式英語」強烈衝擊英語
    回顧中國人150餘年的「英語學習史」,英語地位以及人們對英語的態度不斷變化,描繪出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更是我們自己走向世界的腳步和輪廓。可以說,英語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人搭建了與世界溝通的橋梁,為中國改革開放、邁向國際化提供了助力。
  • 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受「中國式英語」強烈衝擊
    近日,教育部網站披露了已經制定完成的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其中提到,英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而進行社會化一年多考。幾乎一夜之間,全國多地開始「拿英語開刀」。  回顧中國人150餘年的「英語學習史」,英語地位以及人們對英語的態度不斷變化,描繪出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更是我們自己走向世界的腳步和輪廓。
  • 寫給中國人看的《英語發展史》
    張勇先1998年開始為研究生講授「英語發展史」這門課程。近日,他在多年英文講義基礎上編纂的中文版《英語發展史》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全書約為56萬字,講述了英語的起源、英語的特點、英語的發展演變歷史以及英語對漢語的影響,內容涵蓋語言學、文學、詞彙學、跨文化交際和翻譯等領域。
  • 150多年前,中國人怎樣學英語?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也玩諧音梗
    》,我只念了兩本書……」 而晚清重臣曾國藩的長子、外交官曾紀澤則是近代第一位有史記載的自學英語的官員,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餘習西音,然湘中苦無師友,取英人字典獨研數年,自創習法,事倍功半,有所成……」 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
  • 人工智慧改變英語學習
    那麼,我們還需要學習外語嗎?仍然需要。但不是作為淺層次的溝通工具,而是作為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思維拓展來學習,以提升未來的競爭力。01溝通工具隨著各國人們的溝通障礙---語言的差異被人工智慧解決,我們的世界將真正變成一個地球村。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也將面臨巨大的革命。我們沒有必要再花大量的時間,去練習地道的口語,練上10年,也比不上人工智慧的標準語音。
  • 歷時十年寫作 張勇先教授著作《英語發展史》發布
    《英語發展史》全書共分八章,分別介紹了英語的現狀,英語的隸屬關係,英語的斷代分期以及古英語、中世紀英語、早期現代英語和現代英語的特點,英語發展演變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外來語言對英語的影響,英語的變體,以及英語對漢語的影響等內容,基本涵蓋了語言學、文學、詞彙學、跨文化交際和翻譯等領域的重要內容。
  • 一張圖告訴你,古代人是怎麼學習英語的
    興許大家曾看過末代皇帝溥儀的手跡,那一手英文寫的也是羨煞旁人,估計在古代皇帝中,溥儀是英語學得最牛的(光緒帝也不賴)。溥儀學英文之路其並不簡單,他曾每天堅持早起,苦練英語水平,而且人家畢竟是個皇帝,有一對一指導的英語老師(英國人莊士敦),這和課堂裡學英語又有著很大的優勢。
  • 華山論劍 十二款英語學習工具大比拼
    「啞巴英語」或者「洋涇浜英語」現象之所以頻頻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英語學習工具存在問題。隨著中國加入WTO,對外交流活動必將越來越頻繁,每個人只有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全面提高英語水平,才能成功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對自身的挑戰。
  • 迪士尼英語創新的數位化學習工具開創無限互動學習新體驗
    迪士尼英語數位化學習工具讓「隨時隨地學習」更簡單、迅速、便捷 上海2012年3月12日電 /美通社亞洲/ -- 迪士尼英語最新推出的兩款數位化學習工具今日正式亮相,將為家長和孩子們打造更具互動性和融入性的學習體驗。
  • 蔡英文「洗腦工程」將會徹底把中國史視為「國外史」
    不了解歷史,不清楚自己的文化會讓一個民族走向滅亡新版的歷史書堪稱臺灣當局的洗腦工程,如果這項洗腦工程進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話,那麼,臺灣新一代年輕人將會徹底把中國史視為「國外史」。甚至之前歷史書中已經出現了將中國史歸納與「東亞史」板塊之中。民進黨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斬斷臺灣同大陸之間共同的文化歷史網絡。其實,民進黨修改課綱引起爭議已經不再是一次兩次了。
  • 北京最長的胡同,曾是中國人的禁地,連建築都是西式建築
    最特別的是這裡曾經還是中國人的禁地。在我國的首都,中國人的地盤上竟然有一條街是中國人不能夠進入的,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但這時當時歷史當中就是存在的一個街道,也是老北京最長的一個胡同。清末的事和我這裡是萬使館的聚集地,所以這裡的建築大多都充滿了西式風格,到現在還保留著原來的樣貌。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和外交部招待所如今也都建立在這裡。
  • 中國人價值認同的演進 —— 從家國天下到新天下主義
    中國人關於家國和天下的觀念跟西方人有哪些不同?這些觀念在中西方所共同面對的現代化轉型進程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與變遷?許紀霖先生的新書《家國天下》,或許能給上述這些問題以很好的解答。在書的開篇,許紀霖就徵引西方現代性理論研究的頂級學者查爾斯·泰勒的表述,把中西方現代化進程之中產生的個人、國家和天下認同的轉型,比喻成一場「大脫嵌」的軸心革命。
  • 孫儷出席噠噠英語發布會大談等等英語學習:英語是一種工具
    近日,「娘娘」孫儷出席了在線少兒英語學習品牌噠噠英語在北京舉辦的「定義下一代青少兒在線英語學習」主題發布會,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孫儷在談及孩子英語教育問題上,說得頭頭是道,也給現場的80後父母帶來了很多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的思考。
  • 英語學習哪家強?五大學習工具橫比體驗
    外甥已經上小學3年級了,最近家裡讓幫忙買一臺英語學習機,跟公司已有小孩且開始上學的同事聊了下,才發現現在英語培訓相關的工具真不是一般的多,我們小時候撐死了就複讀機跟「文曲星」,現在可是各種維度功能的相關產品都有,這可一下子陷入選擇困難了。剛好不少同事願意奉獻借出,索性臨時借了幾個不同類型的英語輔助學習設備,來感受下哪款「英語學習機」更適合小學生。
  • 能動英語--為英語學習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我們要認真研究中國人用什麼辦法學英語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國目前外語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亟需研究改進。」  國務院副總理 李嵐清  「在中國的語言環境中,用中國人發明的方法,幫助中國人快速地掌握英語技能。」這是多少英語教育者和學習者的夢想。如今,這句話已經不再是夢想。「能動英語」的推出,可以使美夢成真。
  • 教育微評之語文學習、英語學習和翻譯(外兩篇)
    中國語言文字(簡稱"中文")是全體中國人包括港澳臺人和海外華人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也是全體中國人生活學習工作的工具,更是科學技術文化社會在中國的物質載體。不但文史科學生需要有過硬的中文水平,而且理工農醫科學生更需要有較好的中文去生活學習工作,畢竟中文不單是一門課程,而是一項進行交流思想和傳遞信息的語言工具。
  • 中國最早的英語熱,竟是光緒帶動的,連王府都辦英語輔導班
    中國人有意識地學習英語,應該是從1840年以後開始的。1840年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人就意識到,要想融入世界,英文是必不可少的敲門磚,即使是皇帝,也得學習「蠻夷人」的語言。一、皇帝與外語儘管中西方在千年裡一直保持著商業往來,但這僅是民間的交往,政府之間的交往是很少的,對西方文化感興趣並學習西方文化的皇帝那更是鳳毛麟角。
  •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中國人這樣學英語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中國人這樣學英語 原標題:   在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也在開篇友情提示學習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  發音非常奇怪 標註漢字應是晚清「普通話」  在看過書籍的照片後,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彭老師表示,應該是清朝晚期的書,不過具體時間無法判斷。
  • 鹹豐10年的英語教材,距今150多年,英語單詞用漢語拼音標註
    我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回憶:「十四歲起又添了英文課,除了《英語讀本》,我只念了兩本書……」而晚清重臣曾國藩的長子、外交官曾紀澤則是近代第一位有史記載的自學英語的官員,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餘習西音,然湘中苦無師友,取英人字典獨研數年,自創習法,事倍功半,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