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察:英語在中國150多年的起伏命運

2020-12-07 搜狐網

  從1862年清政府成立京師同文館培養英語人才算起,英語在中國經歷了150多年的歷史。而作為一門外語,英語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謂跌宕起伏: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備受寵愛到中蘇蜜月期的失寵、文革時期的幾乎消失,再到恢復高考後的全民英語熱,特別是最近被高考"改革",英語在中國的沉浮從來都是熱門話題。

文革前英語在中國發展歷程(1862年—1966年)

  如果從1862年清政府創辦京師同文館教授英語至今,英語教育在中國已經走過了150餘年。其間,英語地位的變遷和我們對英語態度的變化,勾勒出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還有我們自己走向世界的腳步和輪廓。文革前英語的命運初見起伏,見下圖:

  在許多老一輩國人的印象中,他們熟知的第一外語並非英語,而是俄語。與他們對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回憶一樣,外語學習也一度被賦予鮮明的政治特色。

  1949年中蘇迎來了蜜月期。6月30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向全國人民發出向蘇聯學習的號召,黨中央決定成立一所專門的俄語人才培訓學校,全面培養俄語人才。同年10月,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正式成立(1955年更名為北京俄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12月,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屬上海俄文專科學校(現上海外國語大學前身)成立。

  1952年,全國先後建立了北京俄專、上海俄專、哈爾濱外專等七所俄文專科學校,綜合性大學普設俄文系,公共外語大多是俄文,全國初高級中學也多開設了俄語課程,而且課時最高佔到了總學時的13.3%。新中國俄語教育從此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

  這期間俄語力壓英語幾乎成為唯一的外國語。1952年至1953年的兩次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全國高校的英語教學點從49年的50所變成了僅剩9所。

  但是"唯俄語獨尊"、取消一些外語科目的負面影響自5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漸顯現。特別是1955年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我國同世界各國尤其是東方各國的交往逐漸增多,相關語種人才嚴重缺乏,因此一些高校的英語、德語、法語等語種相繼恢復或開設。而中蘇交惡後,全國俄語教育規模開始收縮。奄奄一息的英語迎來了短暫的喘息。

  1964年頒布的《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提出,"在學校教育中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大力調整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開設外語課的語種比例"。這是首次明確英語在學校教育中"第一外語"的地位。到1966年,全國高等院校開設英語專業的學校達74所。

英語啟蒙靠喊紅色口號(1966年—1976年)

  與今天被批過於西化相比,英語教材曾經有著濃厚的中國特色。

  1949年前,"孫中山"、"國慶節"、"中國國旗"等內容,都曾添加入教材。當時的《綜合英語讀本》中有一節名為"DR.SUNYAT-SEN"SWILL"的課文,內容便是孫中山遺囑的英譯版。

  1958年人教社委託當時的北京外國語學院編寫了初高中兩套英語教材,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編寫全國通用的英語教材。

  當時的英語教學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連仲記得,當時他的英語老師是個剛解放的"黑五類",那時上課就是用紅筆在黑板上把 "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萬歲)幾個字寫好,然後帶著大家喊。"過了多少年以後,我才知道這句話是個虛擬語氣,是個假的,如果當時老師講語法那就麻煩了。"而退休英語特級教師文洪炳也回憶當時英語在中學教育中基本沒有地位,課本的內容也比他1960年代早期讀高中時"政治化"了許多,其中有一本第一 課就是"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馬克思怎麼學外語,那時候也沒什麼教輔資料。

近三十年:4億國民的學英語熱潮 實際效果全亞洲倒數

  英語作為一個語言工具,或者一種文化載體,真正融入中國社會的時期,應該是"文革"結束後的這30多年。

  "文革"結束後的1977年,高考恢復了,英語分數比重由10%起逐年增加。198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國內興起了出國熱潮,其標誌就是託福熱。

  1984年英語正式被列入高考主科。國門的開放,"英語"這個幾乎被時代湮滅的寶箱,又被掘了出來。

  步入20世紀90年代,人們學習英語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更多選擇,民間培訓機構急速升溫,各種英語學習法如"逆向式英語"、"四輪學習法"、"雙向式英語"等層出不窮,"新東方"的俞敏洪和"瘋狂英語"的李陽一度成為英語學習的偶像。

  據統計,在中國有4億多人在學英語,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3,但效果卻讓人汗顏。某知名教育集團發布全球首份《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人每 年花費300億元用於英語培訓,但實際效果依然不佳,在44個母語為非英語國家及地區中,英語熟練度僅排在29位,在亞洲區域排名倒數第二,僅高於泰國。

  現在的中國社會可謂人人學英語,甚至幼兒園已經開始授課英語。很多人在實際工作中並不能用到英語,但只要參加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就必須經過外語考試這道門檻。英語可謂真正的"融入"到了中國社會和人們的生活。

高考英語改革:沒有明確時間表

  去年11月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透露了高考改革的方向:高考將只考語文、數學、外語,但由於外語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實際最後將只考語文和數學。其他6門課,學生可以根據報考的學校和專業,選擇其中3門,用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計入高考成績。但據悉方案由於爭議較大,遲遲難以通過,目前又數易其稿,多方徵求意見。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袁貴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見,將力爭在今年7月底之前出臺。7月已過,仍無消息。

  最新的消息是,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討論高考改革方案,但何時通過仍無明確的時間表。

  教育部的改革方案遲遲難以出臺,而各地也在醞釀高考改革方案。2013年10月,北京市率先發布了中高考改革的徵求意見稿,尤以英語分值下降30分最引人注目。但是當時北京宣布將在2014年上半年發布正式方案,但至今也沒兌現。北京高考英語最終是否被降分30也不得而知。

  高考改革方案未公布,英語的"命運"也懸而未決。而這一次,或許英語在中國的發展又將面臨一次改變。

  搜狐教育獨家整理報導!資料來源:南都周刊《進擊的英語》、南方周末《中國人經歷的英語教學》、國際先驅導報《英語影響國人150年》等報導。

  

learning.sohu.com true 搜狐教育 http://learning.sohu.com/20140808/n403268280.shtml report 7200 影響國人150多年英語在中國的起伏命運從1862年清政府成立京師同文館培養英語人才算起,英語在中國經歷了150多年的歷史。而作為一門外語,英語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

");}

相關焦點

  • 立足新時代 推進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 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在...
    中國日報網杭州7月26日電 以「中國英語教育:立足時代、融通中外」為主題的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今天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近3000名海內外高校英語教育專家、中小學英語教師等齊聚杭州,共譜新時代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新篇章,同啟文明交流互鑑背景下中外英語教育交流新徵程。主辦方領導和嘉賓參加大會開幕式。
  • 全球語言監督主席表示:「中國式英語」強烈衝擊英語
    回顧中國人150餘年的「英語學習史」,英語地位以及人們對英語的態度不斷變化,描繪出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更是我們自己走向世界的腳步和輪廓。可以說,英語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人搭建了與世界溝通的橋梁,為中國改革開放、邁向國際化提供了助力。
  • 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受「中國式英語」強烈衝擊
    作為中國近代提出「教育救國」主張的第一人,他為後繼的中國留學生樹立了榜樣。  清朝末年,清宮內廷與西方各國使臣及來華外國人員的接觸逐漸多了起來。在此背景下,光緒皇帝下決心學習英語。當時,宮中有個女官叫德齡。她是清政府駐法、美等國公使裕德之女,曾隨父寄居歐洲多年,對英語十分精通,思想也很開放。後來,德齡隨其父母回國後入清宮,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令其服侍身邊,並做英語翻譯工作。
  • 鹹豐10年的英語教材,距今150多年,英語單詞用漢語拼音標註
    …」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即英語單詞讀音用漢字注音之法,在清末已經並不鮮見了,雖然不是十分可取,但對於晚清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勝在實用。
  • 日媒:日本英語教育為何落後於中國?
    來源:環球網日本「東洋經濟在線」 7月7日文章,原題為:日中「英語學習環境」的決定性差異。今年對日本的英語教育來說是邁向全面改革的開始——從小學5年級開始,英語教育義務化。而中國規定小學英語教育義務化是在19年前。
  • 推進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
    新華網北京7月26日電 今日,在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上,近3000名海內外高校英語教育專家、中小學英語教師同啟文明交流互鑑背景下中外英語教育交流新徵程。  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作為國家英文日報,中國日報是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其旗下的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英語教育事業發展,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青少年。他期待英語教育工作者通過大會增進彼此了解,學習掌握更多英語教育方式方法。
  • 英孚青少兒英語斬獲騰訊教育2020 年度影響力少兒英語品牌頭銜
    (2020年12月3日,北京)近日,2020「迴響中國」騰訊教育年度盛典在北京順利舉行,英孚青少兒英語憑藉在此特殊之年展現的雄厚實力,斬獲中國教育產業價值榜 • 2020 年度影響力少兒英語品牌的頭銜。
  • 正方反方:「英語熱」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
    新華網發展論壇網友投票截圖  【新聞背景】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討論會上,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委員認為,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漢語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 中國好教育頒獎盛典召開,鷹視教育喜獲「社會信賴職業教育品牌」
    英語自主閱讀對孩子來說可謂是一輩子的財富。呱呱閱讀或許可以幫助孩子抵達這座金山的腳下。1月12日,2020年度第九屆「中國好教育」盛典在北京·中國外文大廈盛大開幕。此次盛典以「重構教育生態·共繪未來藍圖」為主題,受到行業內外高度關注。
  • 英孚教育發布2020英語熟練度指標 中國英語水平再提升
    本報記者 鍾楚涵 蔣政 上海報導近日,英孚教育正式發布2020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該報告根據2019年超過220萬名接受英孚標準化英語測試(EF SET)的參試者數據,揭示了全球100個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和地區的成人英語水平。報告顯示:中國英語熟練度指標得分為520分,全球排名第38位,位於中等熟練度水平。
  • 在線教育:基因不同,命運不同
    高歌猛進的背後,巨頭的野心瞄準的是教育全產業鏈生態「知識改變命運」一直被勞動人民群眾奉為真理。這些年,在用戶需求和網際網路技術的雙助力下,在線教育風口越卷越大,其市場規模也順勢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投資機構開始湧入在線教育,尤其是以51Talk、VIPkid、DaDa等為代表的眾多平臺紛紛殺入了1對1在線英語教育。不過,與很多1對1英語的在線教育不同,網易有道這類行業巨頭對教育市場似乎有著更大的野心。作為一家技術驅動產品的教育科技公司,網易有道一直在擴充自己的教育版圖。
  • 中國的英語教育是否真的有問題?一場由鄭強教授引起的廣泛討論!
    02一場關於中國英語教育的風波,由鄭強教授而起!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鄭強教授並沒有說把英語踢出高考,不要被一些人帶偏鄭強教授只是說英語在中國教育中被誇大了,浪費了很多青少年寶貴的時光!英語重不重要,重要,這一點無可辯駁,鄭強教授也說他也受到英語的好處,無論是在以後出國留學還是在科研方面都很重要!
  • 為何英語在中國應試教育中佔比很大,和語文數學幾乎一樣的地位?
    在應試教育試題分數權重中,語數英被列為三門主科,語文作為國學經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數學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備常用的一門學科,十分有用,作為主科無可厚非,但是英語作為一門主科,很多國人就不太能理解了。中國如今作為一個世界強國,追求國際化是一個很正常的理想目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種語言是為了學習文化,更是為了傳播文化,要融入世界,就必須學好世界語。現在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強國,需要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中國的精英人才一定要是國際一流人才,也需要不斷向外面不斷輸出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看到中國,所以學習英語無疑是很多方法中最簡單最快速的一種。
  • 快手小夥兒教英語,3月收穫150萬「學生」,還有一批「媽媽粉」
    在快手上發視頻教英語,是郭畔志人生中的一次意外。每天堅持一更新,用最輕鬆的語氣、最親和有趣的表情、最基礎的知識點,郭畔志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裡,便斬獲了超150萬「老鐵」們的支持。他說,他要讓想學習英語的人「領進門」,他還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點力量,讓農村的孩子們也能學到英語。3個月收穫150萬粉絲「疑問詞合集!」
  • 自助式教育擁有81%市場需求,培生重塑「新概念英語」
    教育正在經歷重大轉型,學習正趨於DIY(自助式)。全球81%的學習者表示,已做好準備,迎接自助式教育。這是培生日前發布的《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顯示的結果。數據顯示,美國42%的學習者、中國和印度50%的學習者在轉崗培訓時會使用網際網路資源自學;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約80%的學習者提升技能時則選擇使用了專業短期課程或在線學習工具。培生集團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林國章先生表示,這81%市場將是未來的一片新藍海。
  • 全球最大私人英語教育機構中國區業務甩賣,未來似乎已經不屬於線下...
    文 | 華商韜略 巴圖海、zoe 韋博英語關停、美聯英語衝刺IPO失敗,而1993年就進入中國的全球最大私人英語教育機構英孚,則要甩賣中國區業務了。 據路透社近日報導,英孚教育(以下簡稱英孚)已與私募基金Permira進行獨家談判,出售其在華業務,估值為16億美元。知情人士透露,英孚打算以交易價格預計為15至20億美元出售其中國的兒童教育業務。 自1993年以來,英孚已經進入全國70多個城市,建立超過250家校區。除了成人英語培訓,它還在近年來大力發展青少兒英語。
  • 「知識改變命運」還是「教育使人不被命運所擺布」
    「知識改變命運」還是「教育使人不被命運所擺布」劉雲杉 |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原載《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6期【摘要】古典教育的核心是認識自己,現代教育則為改變命運。然而,「教育如何不糟蹋我們」卻是教育思想史中一個核心的質疑。
  • 英語應試教育受質疑 高考英語36年分水嶺在眼前?
    在眾多話題中,高考英語改革一直是關注焦點。  去年年底以來,各地謀劃高考英語改革的呼聲、傳聞不斷傳來。北京公布了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計劃到2016年,高考英語總分從150分降至100分。廣東也傳出「2017年實行英語一年多考,降低到100分」的聲音。儘管目前尚未出現任何官方結論,但高考英語科率先「大改」似乎已是板上釘釘。
  • ...唱響命運共同體時代強音——「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總...
    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 10月7日,為期3天的中國日報社「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暨第二屆「一帶一路」青少年英語演講比賽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落下帷幕。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玲、專家評委、騰訊教育副總裁/騰訊在線教育部總經理陳書俊、VIPKID學術副總裁劉寶胤出席並為獲獎選手頒獎。
  • 150多年前,中國人怎樣學英語?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也玩諧音梗
    》,我只念了兩本書……」 而晚清重臣曾國藩的長子、外交官曾紀澤則是近代第一位有史記載的自學英語的官員,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餘習西音,然湘中苦無師友,取英人字典獨研數年,自創習法,事倍功半,有所成……」 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