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這門外語,隨著英國的殖民腳步,開始遍布到了世界各地。之後,因為他的影響力和推廣程度,讓英語直到如今也一直都是人們學習的對象。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學英語很多時候都是小學就已經開始的事情了。這對於小孩子來說,大概真的猶如看天書一樣的難書,但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在繼續學習英語。
但其實,你如果真的追根究底,想要知道,中國人究竟是多會才有了思想,開始學習英語,那我一定會告訴你,最早學習英語的人,就是晚清那個時代的人。晚清,因為列強的蠻橫進入,使得國門打開,無數的志士青年,為了富強救國,出國留學,或者在本地學習西方文化。這一切,都繞不開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習國外的語言,英語。可以說,在那個時代開始,中國就已經有人在學習英語了,而他們學習英語的方法可以說直到如今還有人在傳承。
這一切的方法,我們還是要看一下清朝人的筆記,然後你就可以明白清朝人究竟是如何來學習的。一個發行在鹹豐年間的《英語註解》一書中,可謂是非常詳細的向我們介紹了清朝人學習英語的方式。和我們學習漢字需要拼音一樣,清朝人學習英語,也使用了這一方法,加入了所謂的註解。
他們的內容是這樣的,比如說是英語的「Spring」,在漢語發音的註解下,它的讀音是「司不令」。你是不是覺得這個方法有些眼熟?其實,很簡單,因為如今的我們也有人在使用這種用漢語標註的發音啊!記不住這些英文單詞,拼不了音標怎麼辦,那就進行漢語標註吧!一直都以為這種方法是如今的人們偷懶想出來的,還真的沒有想到,早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種方法。這真的是讓人大吃一驚了!
而且,在這本有關於英語註解的書中,他不僅僅是做了漢語的發音標註,更是還有一些翻譯的詞彙。不過呢?這個翻譯的工作,做的就非常簡單粗暴了,比如我們如今可以明白的「Young gentleman」,這個詞彙大家應該還是比較眼熟的吧!可你知道清朝的註解書中是如何翻譯的嗎?他們只有簡單的兩個字「少爺」。可以說,這樣的解釋對於這個詞來說,過於簡單了,這樣的解釋也一樣會在交流中造成非常大的誤解,但不得不說,這大概就是清朝的英語水平了。
不過,清朝也不是人人都這樣。留過學的自然是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而在沒有留學就在自己的國家裡學習的人,也是有佼佼者的,那就是溥儀。溥儀的老師可是正經的洋人,讓溥儀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語,即便是後來在庭審現場,溥儀用英語交流也絲毫不會有困惑。所以說啊,這英語的學習還是要看平時的口語交流呢!否則只守著書本學也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