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兒子發明一種「土辦法」,一直沿用至今

2020-12-06 睿歷史

英語作為現代社會一門十分重要的世界語言,早在小學時就進入了我們的學習生涯。對於一個和漢語沒有任何共通點的外語,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可謂費了不少力。

相信很多讀者剛開始學習英語時,都用過這樣一種方法,即將英語的發音用同樣發音的漢字表示出來,再反覆誦讀,直到記住為止。這種方法相當笨拙,而且由於漢字和英文發音的差異,標註出來的中文讀音也不一定準確。但對於英語初學者而言,不失為一種妙招。

不過,伴隨著英語學習的循序漸進,以及英語在全國的普及。如今,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變得多元起來,各種英語培訓機構林立,他們用各種科學高效的方法告訴國人如何快速掌握英語,而還在用那種老方法學英語的國人已經不多了。

但這種老方法又是誰第一個開始用的呢?自然要從英語剛開始傳播到國內的近代時期說起,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國門。與此同時,英語也在這一時期成了世界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為了能快速「西學東用」,將洋人的先進技術學到手,晚清洋務運動時期還掀起過一陣轟轟烈烈的學英語風潮。其中,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就是當年中國最早學習英語的人之一。

當然,前文提到的將英文發音用漢字表示,同樣最早也是出自曾紀澤之手。那會可沒有什麼複讀機和收音機這類學習英語的輔助工具,曾紀澤只能將外教口中的英語發音,寫成相同發音的漢字標註在課本上。他還給這種「土方法」取了個名字,叫「西洋字調音合併之法」。

這些標註,最後都被曾紀澤寫到了《英話註解》一書中,如今來看,也頗有一番趣味。譬如,英語裡的to do(做),在曾紀澤筆下便成了「妥度」。一些輕讀的音節,曾紀澤也會細心地標記出來,譬如walk(走),曾紀澤寫的是「挖而(輕讀)刻」。

雖然這個方法在今天看來頗為愚笨詼諧,但在清朝那個年代,幾乎是每個「睜眼看世界」的國人學習英語的必行之法。曾紀澤的這本《英文註解》也被當時的英語學習者奉為聖經。

確實值得奉為聖經,要知道,即便是過去了100多年,現在的國人初次學習英語時仍在沿用。而清朝的先行者,正是靠這些「笨方法」掌握了英語,將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引進到了國內。這一點上,不得不欽佩這些身體力行的前輩們。

說到底,清朝的國人為何被迫學英語,根源還是西方列強主宰了當時的世界秩序。生產力和體制的全面領先,讓他們在國際貿易往來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導權。而奮起趕超的我們,不得不主動學起他們的語言。

不過,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盛,如今更是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舞臺上,中國的地位和作用開始變得尤為重要。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主動學起漢語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漢語必將替代英語成為世界語言。屆時,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憑藉漢語走遍天下。

相關焦點

  • 清朝人咋學英語的?曾國藩兒子發明一「土辦法」,網友:太前衛了
    有不少人在上小學、剛接觸到英語時,會使用漢字標出英語單詞的發音,用這種方式學習英語,雖然可能發音不是非常標準,但確實是個辦法,而這個方法卻不是20世紀末才出現。
  •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兒子獨創一種「土辦法」,現在也很受用
    一說起學英語,不少讀者朋友小時候應該用過這個「小妙招」——根據英文單詞的發音寫出對應的中文字,比如「Love you」就寫「老虎油」,「Thank you」就寫「三克油」,那麼誰是第一個發明這個
  • 清朝疑似穿越者,製造中國近代地一艘輪船,翻譯化學理論沿用至今
    他叫徐壽,號雪村,江蘇無錫人。小時候就非常的聰明,喜歡一些工藝製作,並且很愛看書,什麼書都喜歡看,經常有一些非常獨到的見解,鄰居們從他小時候就誇他是一個狀元之才,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到了科舉考試的年齡他就參加了科舉,然後無論怎麼考,秀才都考不上。而他給出的理由是:「ho八股問玉撒用!(無錫話大概是這麼說?)老子不學了!」
  •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看完他們的筆記,我不厚道的笑出了「豬叫聲」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看著他們的筆記,我厚顏無恥地笑著「豬的叫聲」。學習英語可以說是我們上學時的噩夢,英語是世界上最被使用的語言,記單詞很好,讓人絕望的是它的各種時態,什麼現在進行時、進行時,這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在古時清朝人是怎麼學英語的?
  • 誰是第一個論文上了nature雜誌的人?他翻譯出的元素名稱至今沿用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理工科生,尤其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在理論實踐科學上有大進展,那才能在上面發表文章。什麼時候我也能發篇呢?130多年前,晚清一位牛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1881年,nature以《聲學在中國》為題,發表了傳教士傅蘭雅給著名物理學家丁鐸爾(Johan Tyndall)的信。
  • 清朝人是怎麼學英語的?看到他們的筆記後,原諒我笑出了豬叫聲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看了他們的筆記,請原諒,聽到了豬的叫聲。清朝時期,列強用堅固的船和利炮強制打開了我國的國境,我國曾一度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各國大使館駐紮在我國國土上。在我們國家中覺醒的知識分子和官員們開始向西方學習,呼籲在外國文化中積極接受優秀先進成分,首先必須理解的是語言,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最基礎的是語言的溝通,於是首先在清朝的命官之間盛行英語學習,發展成了一定的學科。
  • 沒有拼音和音標,清朝人是咋學英語的?看完讓你笑出腹肌
    但是,實際上已經前進了一百多年,清末的時候,我們國家裡有人開始學英語,理由是鴉片戰爭之後,國境必須打開,和外國通商,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地進行貿易和對外貿易這樣的交流和交涉是不可缺少的,不懂英語的話,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在欺騙我們,我出生於古代,會說英語,不久就成了英語專業,當時沒有拼音和音標,清朝人是怎麼學英語的?
  • 盜墓賊炸開曾國藩墓,考古隊進盜洞後出來,為何下令永久封閉?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國藩  近代清朝由於閉關鎖國導致自身落後於西方太多,以至於後來被列強所欺壓,引得無數愛國人士紛紛找尋救國之道路。  墓穴多次受盜墓賊破壞  曾國藩的棺材由他的弟弟、兒子們從南京運到曾國藩的故鄉,但是當  時路途遙遠,交通也不是特別便利,所以運了幾個月才到長沙。
  • 中國古代六大神奇發明,這些發明沿用至今,看看你知道幾個?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 德齡公主英語演講驚豔網友,清朝人原來這麼學英語的?
    慈禧,一代飽受爭議的女強人,她以一己之力執掌了清朝將近48年。長時間處於深宮大院,慈禧身邊充斥著爾虞我詐,沒有一個可以談得上心的人。不少網友在看完視頻後,都給德齡一口流利的英文跪了,紛紛表示自己的英語還不如一個清朝人↓↓↓除了流利的口語外,網友們也紛紛感嘆她演講中的超前意識↓↓↓看完很多網友不禁問了:這位「公主」究竟是何許人也?德齡公主(Yü Derling, Princess Derling),本名裕德齡,1885年6月8日生於湖北武漢。
  •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現,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聯成周期表?誰抄誰?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對這樣隨意的名字深惡痛絕,生怕自己的後人也起出這麼簡陋的名字,於是他找來有學問的人給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寫了二十多首五言絕句,比如太子朱標的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迎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的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 百年前西方人把清朝畫成這樣,來看看那時外國人眼中的清朝吧
    在店鋪門口還有一個上門乞討的乞丐,圖中的清朝人髮型都是金錢鼠尾髮型,還是比價符合當時情況的,電視劇上我們常看到的清朝那樣的大辮子是清末才有的。圖中畫的是一欽差大臣前去某地視察饑荒,只見欽差衣著華麗,一副趾高氣的樣子。邊上的饑民衣衫襤褸的餓的皮包骨,饑民想去與欽差訴述饑荒被邊上的士兵給攔截。
  • 清朝能滅了幾十萬兵的太平天國,為何會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
    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沒有滅亡清朝,但動搖了清朝的根基。大清帝國已經奄奄一息,用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的話說就是,清朝已經活不過50年了。曾國藩和趙烈文對話的這一年大概是1864年,40多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帝國正式壽終正寢,應該說這個預言還是比較精準的。清朝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早就失去了戰鬥力,在鎮壓白蓮教起義的時候,這一缺點就暴露無遺。當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朝的正規軍戰鬥力不強的弱點再次被放大。
  • 曾國藩發布檄文,棄合法「正統性」不用,透露他的無奈與高明
    檄文是一種專門用來聲討叛逆,聲述自己起兵合理之用的文書,在歷史上有許多名篇檄文,憑著犀利精彩的文辭流傳於世,例如大家熟悉的三國陳琳《討賊檄文》,與唐代駱賓王的《代李敬業討武曌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清末時期,也同樣有兩篇引人矚目的檄文,即太平軍的討清檄文《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和曾國藩與之對應的《討粵匪檄》。
  • 清朝初期的發明家,發明數量可觀,其中包括自行車
    清朝初期的發明家,發明數量可觀,其中包括自行車以前外界一直稱中國為自行車王國,最開始這個詞語出現在1866年,那時候清朝派出第一個海外考察團,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逐漸對西方有了了解。而這時還是的少年張德彝就在他的日記中提到了「自行車」這個詞語,由此這個叫法一直流傳下來。
  • 曾國藩試製「防彈衣」
    曾國藩近讀《曾國藩日記》,看到一段曾國藩試製防彈衣的記載:「國藩初辦水師時,嘗博求御炮子之法。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曾國藩領導的湘軍,特別是水師,在河道中無遮蔽,船與人的防禦就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看以上所引日記,可以知道曾國藩也很注重試驗,只是受科學和新材料所限,試來試去,竟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防彈材料。
  • 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曾國藩是近代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資質平庸卻實現人生逆襲;他創建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於將傾,立下不朽功勳;他桃李滿天下,留下太多名言金句,堪稱人生導師。近100年來,有無數崇拜曾國藩的人,甚至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 錯得離譜的墨卡託投影地圖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直被騙了幾十年
    那個時候中國還處在封建明朝時代,全世界99%的人還在認為地球是平的。不過一位名叫墨卡託的地圖學家卻建立了墨卡託投影理論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個球形地圖墨卡託投影地圖,這種地圖一直沿用至今,然而事實上它卻是一張錯得非常離譜的地圖。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常常將這3句話掛在嘴邊,建議要遠離他們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常常將這3句話掛在嘴邊,建議要遠離他們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4大名臣」,受到後人很高的的評價。他的仕途極為傳奇,起初7次科舉沒中,10年七遷,連跳10級,官至二品。曾國藩的一生勤儉廉勞,不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為官,在官場取得了巨大成功,官運一直很旺。常言道,官場如戰場,旦夕禍福。
  • 歷史上卓然的曾國藩,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一生經歷了什麼?
    歷史上卓然的曾國藩,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一生經歷了什麼?每個人說得都很有道理,畢竟是朝中的大臣,慈喜太后也感覺比較麻煩,召開曾國藩來詢問意見。曾國藩來了之後,聽完眾位大臣的意見之後,開始說道,何桂清也是朝中大臣,貿然處置會引起不當,令一些大臣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