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家人的名字起得特別有意思,他自己的名字叫朱重八,父親叫朱五四,爺爺叫朱初一,曾爺爺叫朱四九,都是以出生日期來命名的名字,在元朝,只有最底層的百姓才這樣起名。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對這樣隨意的名字深惡痛絕,生怕自己的後人也起出這麼簡陋的名字,於是他找來有學問的人給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寫了二十多首五言絕句,比如太子朱標的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迎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的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朱元璋強制要求他的子孫後代的名字的第二個字,必須按照詩的順序往下排輩分,他又發明了一套五行相生的起名規範,來規範他的子孫後代的名字的第三個字如何起,按照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原理,他的兒子輩是木,如朱標、朱棣等,木生火,那他的孫子輩的就必須是火字旁,如朱高熾,火生金,那第四代人就是金字旁,如朱祁鎮,金又生水,那他的第五代人就是水字旁,如朱見深,水又生木,他的第六世孫又回到了木字旁,以此類推,循環下去。

朱元璋絞盡腦汁地替兒孫們起名字,可他千算萬算就是忽略了一點,他的兒孫們生活在太平時期,一個個的太能生了,到嘉靖皇帝後期的時候,朱家人族譜中在籍人數已經達到四萬人了,他們起名字一開始還能用相對好聽的字,如朱祁鎮、朱祁鈺,後來就用一些差一點的字來命名,再後來能夠用的字都用了。怎麼辦呢?後人的名字總不能與前輩的名字相同吧,這些王爺們一想,太祖只規定了最後一個字的偏旁,也沒有說這些字一定要特別的高大上,所以符合祖訓的字都用完了,於是他們就自己發明造字,因此一大批見都沒見過的生僻字就被他們造了出來。這些王爺們的名字千奇百怪,有:朱公錫、朱慎鐳、朱在鈉、朱均鐵、朱恩銅、朱帥鋅、朱恩鉀、朱效鋰、朱同鉻、朱均鈽、朱奉鎂、朱成鈀、朱徵釙、朱效鈦、朱詮鈹、朱彌鎘、朱禔釩等等,大家是不是有點眼熟,這些奇葩的名字怎麼和化學的元素周期表有點相似呢?難道是朱元璋用元素周期表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起名字?為此,還有人稱朱元璋是「化學教父」,但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由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創造的,這怎麼又跟朱元璋扯上關係了呢?原來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造船家、化學家、翻譯家徐壽讓朱氏子孫的名字「流芳百世」的,他通過翻譯西洋書籍將化學帶到了中國,在翻譯元素周期表時,試圖將元素周期表翻譯成中文,方便人們學習,但他剛開始翻譯的時候很頭疼,這些化學元素究竟譯成什麼漢字才比較好。
在翻閱了大量的書籍之後,徐壽在朱元璋的族譜中得到了啟發,那一百多個元素都是偏旁部首代表元素的狀態,而漢字的另一半代表音節的讀音,這些明朝王爺造的字正好符合標準。徐壽結合朱氏族譜、結合理論嘗試,順利的把化學元素周期表翻譯成了中文,填補了全部元素周期表,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