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鋰鈉鉀銣銫鍅,鈹鎂鈣鍶鋇鐳」凡是理科生對於這幾句話都不會太過陌生,甚至是倒背如流,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周期表,推動了化學史的發展與進步。
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自然每個元素就要有中國的名字。如果你也喜歡歷史或者說了解明史,你就會發現,這些元素的名字與明朝皇室子弟的名字相似!難道元素周期表早在明朝就被我國發明了?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命名特徵
我們知道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幾類,金屬元素,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像鐵、銀、銅等都屬於金屬,有金屬元素自然就有非金屬元素,像排名第一的氫,還有晶片中會用到的矽都屬於非金屬元素,那麼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漢字通常都有這樣一個規律,即使你不知道這個漢字什麼意思,但是你也可以通過字面大致推斷。
氫、氧、氮等元素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氫氣、氧氣、氮氣,都是氣體,所以部首偏旁都是氣字頭;而金銀銅鐵等金屬都是金字旁;像碳矽硫等非金屬幾乎都是石字旁的。不得不說中國文字文化博大精深啊!
在元素周期表中,絕不是只有我之前所說的這幾種常見元素,有些漢字可以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的,像銣、銫、鍅、鍶、鋇、鐳等字,這些字可以說只有接觸化學才能看到,那麼這些字是怎麼來的呢?還得從一位開國皇帝的取名之道說起。
朱元璋的取名之道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名不叫朱元璋,而是朱重八。因為在元朝,身份地位低微的漢人是不允許擁有自己的名的,只能以在家的排行或者生日當天的年歲為名,也就是說當時的漢人名就是一串數字,像朱元璋父親朱五四大哥朱重四,常遇春父親常重五。朱元璋這名字是他自己給自己取的名字,寓意誅元璋,璋是一種尖銳的玉器。
通常人總是會將自己從前得不到的東西,想方設法的補償給孩子,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可以說是歷代開國皇帝身份地位最低微的一個,從小受盡磨難,連正經的名字都不能擁有,作為一位父親,他自然不希望兒孫們受這種苦,哪怕他們已經是皇室子弟。朱元璋為子孫們的名字可謂是操碎了心。
他規定,凡是朱家後人,名字必須是三個字,第二個字是輩分,一看第二個字就能知道他是屬於哪一位王爺的第幾代子孫,為此他專門為每一個兒子寫了家譜,像太子家為: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說完第二個字,再看名字中最後一個字。
朱元璋要求最後一個字必須按照五行來取,也就是從父輩到子輩依次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環正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朱元璋的原意是相當好的,但是他沒想過,光是他自己一共二十六個兒子,除去夭折或各種原因死亡的幾個兒子那也有23個,每一個兒子再生十多個兒子,那第三代就是兩百多個,而中國漢字含有金木水火土就那麼多,用過了就要避諱,這樣一來取名字就成一個難事。
那怎麼辦呢?古有倉頡造字,今有朱氏子弟合成字。於是明朝皇族子弟的名字就越取越偏,什麼鈀、鈷、鉻、鈮就出現了。
徐壽翻譯元素周期表
當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明的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時,清朝的化學家徐壽對元素周期表的神奇之處十分佩服,就想著將他翻譯為中文,方便在中國流傳。
但是給元素命名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不像我們以前給孩子取名字,隨便叫個什麼張三李四就完成了,而是要根據每個元素的特點來命名。徐壽在翻閱資料時,意外翻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家譜,裡面的字生僻字居多,還大多數與金屬礦物相關,這正好符合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特點,於是朱元璋子孫們的名字就這樣被編進了元素周期表。
朱元璋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絞盡腦汁為子孫們想的名字就這樣在百年之後進入了元素周期表,並且廣為流傳,朱家就這樣佔領了元素周期表的半壁江山直到現在。所以說不是元素周期表早在明朝就發明了,而是其中的漢字在明朝被創造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