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出生最草根的開國帝王。不過,大家知道嗎?在朱元璋還是一介草民之時,他的原名叫做朱重八。朱元璋,是他日後有所成就之後為自己改的名字。
在元朝,政府規定普通老百姓不能有正式的名字。因此,百姓只能以排行或父母歲數相加等方式進行命名。比方說,朱重八的爺爺名字叫做朱初一,這應該意味著他是朱家長子。朱重八的父親叫朱五四,那麼我們有理由猜測,在生出朱五四之時,他的爹娘年歲之和應當是54歲。然而,不論是年齡之和還是輩分,朱重八這個好像都有點對不上。至於朱重八為什麼叫朱重八,這一點史書上沒有留下解釋。我們只能理解為,哪怕是像朱重八這樣土的名字,他也是與眾不同。
元末天下大亂,豪傑並起。一些草根出身的人物混出點樣子後,往往會選擇給自己改名。比方說未來與朱元璋一起爭天下的張士誠,其實原名叫做張四九。張士誠,是他後來給自己改的名字。
朱元璋這個名字也是一樣。「璋」字在古代有玉器的意思,史學家一般認為,「朱元璋」這個名字其實意味著「誅元璋」。即,朱元璋以元朝終結者自命,事實上,他也確實做到了。
打跑了元朝統治者,坐穩了江山,朱元璋當然不再是過去那個朱重八了。一方面,他勤於學習、手不釋卷。另一方面,他也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制定了一套命名規範。當然,關於這一點我們非常能夠理解。畢竟如果皇室的孩子再像過去那樣初一重八那樣的亂叫,實在是不合適。
在朱元璋制定的命名規範中,名字的上下兩字皆有說法。第一個字,由朱元璋制定的輩分表決定。比方說,太子朱標這一脈的輩分字是:「允文遵祖訓,飲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如太子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他就是允字輩的。不過,後來建文帝的帝位被朱元璋的另一個兒子朱棣搶了去。
朱元璋給朱棣制定的輩分表則是:「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如果你熟悉明朝歷史,相信一定從中看到許多熟悉的字眼。比如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以及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崇禎皇帝朱由檢等等。簡單地說,每代皇室子孫名字中的第一個字,由朱元璋制定的輩分表決定。
那麼,第二個字呢?朱元璋想,第二個字地給當爹的人起,自己不能太霸道了。於是,朱元璋只規定,第二字必須要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關。比如朱厚照,名裡有水。朱由檢,名裡有木。朱祁鎮,名中帶金。不過,由於一來害怕重複,二來皇帝的名字民間要避諱。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為了給皇室起名,明朝硬生生地造出了許多過去不存的字。
有趣的是,今天元素周期表中的鈉、鈷等字眼都是明朝皇室為取名字硬編出來的。所以朱元璋制定的命名系統,最後居然為元素周期表的翻譯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一點,英明神武的朱元璋怕是怎麼也想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