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當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制訂了一套起名規範時,他決不會想到,許多年之後子孫的名字會和化學元素聯繫在一起。朱元璋在制訂的起名規範中,皇室後人名字第二個字是輩分,第三個字裡則要有一個五行偏旁的字,按照木、火、土、金、水依次代傳。
朱元璋的想法是挺好的,但是他沒有考慮到後世皇室成員數量的爆發性增長。前期皇室人員數量少,按照規範起名還容易些。到後期皇室人員動輒上萬人,十幾萬人,起名字可真是一件費腦子的事情了。漢字數量終歸是有限的,而太祖制訂的規範又不是能輕易改變的,怎麼辦呢?於是乎,各種金木水火土偏旁的生僻字都被朱家後人們翻出來給子孫起名字。再到後來,一些前所未見的臆造字也被發明出來。
大明皇室的取名是按照中國古代五行相生的原則來進行的,而到了清末傅蘭雅(英國人)和徐壽兩位科學家、翻譯家在翻譯元素周期表的時候,恰好也是按照同類相從的原則,將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一行。因此,大明皇室人員名字的用字大量出現在元素周表中。
那麼大明皇室人員的名字中有多少化學元素呢?目前元素周期表中有名字的元素112個,有20多個出現在朱元璋後世子孫的名字中,佔了約五分之一。羅列部分明朝皇室的名字: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
上面只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有機化學還有呢,朱勤烷、朱孟烷、朱悅烯、朱瓊烴、朱顒炔、朱厚烷、朱厚烴等等。最後還是要向傅蘭雅和徐壽兩位近代科學家、翻譯家致敬。如果不是這兩位選擇用漢字直譯,而是像其他領域一樣大面積引用日語翻譯(在日語中,元素表中的元素是一長串音譯片假名),化學的入門難度會比現在還要高一個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