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起名(當然不限於名,也包含字等)的規範化很早就開始,同一家族同一輩都帶有相同的字或者相同的偏旁。如魏晉著名的司馬防八子「司馬八達」,都有一個「達」字,至宋代,趙匡胤兄弟五人俱從「光」字輩,字派始正式出現,其後匡胤、光義、光美三支後裔又分別訂立字派。至明代朱元璋,26子俱從「木」字派,並為每一子分別訂立20字字派(其中二子早喪,實際24子)。明中後期,宗族始在民間大規模出現,開始興建祠堂、修纂族譜,字派也被延續。
而明朝皇子取名和元素周期表驚人相似?朱元璋堪稱「周期表之父」!大家心中會不會都有一個疑問,明朝皇子取名和元素周期表驚人的相似?其實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明代時期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了,他在中國可以堪稱是「元素的周期列表之父」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舉一大波例子——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最後的字全部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上「抄」來的啊,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得了天下後,為朱家子孫取名字定了很多規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行取名法,其命名的規律是:朱姓+輩分+五行,其中第三個字必須是帶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明太祖朱元璋的下一代一共有25個兒子和一個侄子,於是他就給每一家都寫了一份二十字的輩分表,一家與一家的各不相同,每家都要遵循這二十字的輩分表,而且這一輩用完接著下一輩再用,就這樣不斷的循環著。
而第三個字則是要求按照五行相生的關係採用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的字,如他的兒子都是木字旁的名字,如朱標、朱樉、朱棡、朱棣等,到了孫子輩就是是火字旁的字,如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等。每個皇族的名字只有一個是用來區別其他人的字,偏旁部首還必須一樣,而且每五代偏旁部首就要輪迴一次。
其實明太祖朱元璋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可他就算思慮再周密,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朱家的後代會有那麼多,他的子孫後代一代比一代人多,可以說是呈幾何增長了,一開始還好,可以用一些常見的字,可是時間長了便悲劇了,他的子孫已經發現連字都不夠用了。禮部時常為賜名犯難,固定偏旁的字畢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數眾多,字不夠用啊!怎麼辦?辦法總比困難多。禮部想出的辦法,就是造字。反正只要偏旁部首無誤,另外半邊隨便湊一下就行了,形成許多新字。這之後,就有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如鐳、鈉、鎂、鈷、鈰、烷、烯等等。這些字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元素周期表。
1896年徐壽引進了門捷列夫發明的元素周期表,怎麼把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譯成中文呢?他在明朝皇族的家譜裡找到了靈感。金屬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上個音譯的漢字唄,比如Na(Natrium),就用了瑞金王朱在鈉的名字。於是徐壽就將明代時期明太祖朱元璋的家譜編排命名為了今天的化學元素的周期列表。不得不說世界太奇妙,龍子龍孫們的名字居然給科學幫了個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