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魏禮園
近日,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兒取名熱門名字,男孩取名為「梓睿」的最多,已連續2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連續5年排行榜首。
佛山公布2020年新生兒取名熱門名字
在這份熱門名字榜單上,「梓」字似乎成了這屆家長取名的首選。不少網友覺得,現在的家長缺乏想像力,連孩子的名字都趨同了。其實,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高頻用字。
據調查統計,在1950年-1970年出生的一代人中,建國、志軍、超英,比比皆是;到了1970年-1990年,男性名字中多見字為:偉、鵬、峰、磊,女性名字中多見字為:娜、芳、瑩、玲。
而2010年以後出生的男孩名字帶「博」字的最多,「澤」字第二,「宇」字第三;女孩名字帶「涵」字的人數最多,帶「梓」字的第二,帶「雨」字的第三。浩然、子軒、雨澤、宇軒和梓涵、子涵、雨涵、欣怡成了目前小學生中的高頻用名。
10後最熱門的名字
可以說,每個時代的名字都有著特殊的烙印。時間再往前推,古人取名也趨同嗎?今天,和小缸一起看看古代取名那些事吧。
古人取名有這些風尚
秦漢時期,尊老、稱謂、身份、德行一類敬謙美辭成取字時的首選。
秦人常用伯、仲、叔、季四字,在此基礎上,漢人又增加了元、長、次、幼、少、公、翁、君、臣、侯、賓、士、民、郎等字。如《鹽鐵論》執筆人桓寬,字「次公」;漢武帝時位列九卿的朱買臣,字「翁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助詞「之」受寵,名字帶「之」成時尚。書聖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幾代人都有「之」字,喜歡的程度還真是不遜色如今家長們對「梓」字的執念。
王羲之畫像
具體來說,琅琊王氏之中——
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頤之、胡之、耆之、羨之、彭之、彪之、翹之;
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茂之、隨之、偉之、越之、臨之、望之;
八世有:陋之、肇之、楨之、靜之、裕之、鎮之、弘之、韶之、納之、瓖之、泰之;
九世有:悅之、悏之、瓚之、昇之、標之、唯之、逡之、珪之;
十世有:秀之、延之、輿之。
當時皇族對「之」字也情有獨鍾,如晉宣帝的弟弟、安平獻王叫司馬孚之,兒子、汝南王叫司馬亮之,後代還有司馬景之、司馬曇之……
單純從文字的角度來說,「之」只是一個虛詞,並沒有實質性的字義。根據後人的研究,「之」字入名是天師道徒的習慣,具有信仰標識的內涵。
而到唐宋時期,予、臣、汝、友一類稱謂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類語助字,開始受到青睞。宋人取名還出現一種復古傾向,漢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叫孟元老;《鶴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風尚。而這一風氣在明朝時,因被皇族用到排輩中,更多見於史籍記載。
五行命名出一個化學元素周期表
前不久,就有網友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朝的那些皇子皇孫們,名字裡大部分都含有周期表裡的元素。比如朱均鐵、朱在鈉、朱恩鉀,還有朱勤烷、朱悅烯、朱慎鐳等等。
不止上面這些,要是全寫完,估計能寫滿滿一大張紙呢。你可能會想,原來朱元璋老先生是潛伏在明朝的理工男啊,竟然用化學元素來給皇室後代取名字。
但是,稍微一查就知道不對了。比如,鐳元素是居裡夫人在1902年發現的,但那位叫朱慎鐳的老哥是萬曆年間人,1577年被封為永和王,他應該不會知道自己的名字日後這麼厲害。
化學元素周期表
放著常用字不用,為何明朝的帝王們取了這些高冷的名字?傳言是這樣的,朱元璋給自己的後代們定下了一套五行相生的起名規則:
名字第一個字要是欽定的輩分,第二個字則要有一個五行偏旁的字,按照木、火、土、金、水依次代傳。以燕王係為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
五行相生、傳承有序,這個初衷是好的。但朱元璋低估了自己後代的生育能力,前幾代的朱棣、朱標、朱允炆、朱高熾他們起名字還比較容易,基本上常用字就能解決。
朱元璋畫像
可過了幾代,人越來越多,取名成了大難題,按照祖訓得有個五行偏旁的字,還不好跟五代以前的祖宗重字。於是,各種生僻字都被翻出來了,甚至還有一些沒見過的臆造字。
朱元璋也算是化學界的先知了,讓後代創造了這些字。但這些字真的用在化學元素周期表裡,是因為另一個人——徐壽,清末著名的化學家和翻譯家。
當時,化學元素周期表剛傳進中國,徐壽擔當翻譯工作。他也給自己立下了幾條規矩:所有金屬,翻譯時都用金字旁。所有氣體元素,都用氣字頭。剩下的,就都用石字旁。
徐壽畫像
很快,徐壽遇到了跟明朝皇室一樣的問題:字不夠用!元素還不能用常用字來命名,以免產生歧義,比如某個元素叫「錢」,就不太好。最後,他只能用一些生僻字來翻譯這些元素。
可哪裡有這麼多合適的生僻字用呢?直到有一天,徐壽翻開了《明史諸王世系表》。他認真研究了此表,簡直太神奇了,各位王爺的名字不就是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嗎?
非常完整,非常完美。
古代取名還有這些規矩
古代取名規矩多,除了五行相生,還有其他嗎?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有五個原則可以參考:「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通俗點說,就是以出生時的特徵命名叫信,以祥瑞的字來命名叫義,以相類似的東西來命名叫象,用物品來命名叫假,用與父親有關係的意思命名叫類。
孔子名丘,就是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取的。孔子生下後被發現頭頂是凹下去的,取名丘大概是缺啥補啥吧。等孔子有了兒子,魯昭公賜他一條鯉魚,於是給兒子取名鯉,這又是按照「取於物為假」的原則。
孔子畫像
同時,申繻還強調了幾點需要避諱的:「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如果人名與這幾樣東西重名,會造成諸多不便。
晉國的僖侯名為「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就廢了司徒、司空這兩個官名,而魯獻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廢了具、敖兩座山的山名。
等到了小缸的本尊——司馬光生活的宋代以後,取名時人為設置的限制明顯多了起來。除了考慮傳統的避諱,取名時還要講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屬相、五格剖象等等。
按照八字原理,命裡缺什麼,取名時就補什麼。明惠帝朱允炆,就是命裡缺火,但史料中惠帝恰恰是因為一把火而丟了性命——在靖難中,他在宮中放火自焚。
朱允炆畫像
宋代以後還開始流行以字輩取名,朱允炆的「允」字,就是輩分字。當年朱元璋給每個兒子20個字的輩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但在這之前,從皇室到普通老百姓大多以單字取名,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在東西兩漢的二十四位有廟號的皇帝中,僅漢昭帝劉弗陵是雙字名,在登基後出於避諱的考慮,也去掉「陵」字改成了單字「弗」。
同樣,在唐代的二十一位皇帝中,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為雙字名。一直到明清時期單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兩朝二十八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單字名。
另外,像現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忌諱的。重字是古代身份低賤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樓女子多雙名,如元稹妾名鶯鶯、秦淮名妓陳圓圓等。
但從歷史的維度看,這些名字終究是一個時代的表現。
參考資料:
蕭遙天、饒宗頤《中國人名研究》
王泉根《中國民間的字輩譜》
宋宇晟《「梓」成為起名首選,缺乏想像力?古人起名也跟風》
張頔《新生班裡滿眼的雙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北京晚報《朱元璋嫡孫命裡缺火取名朱允炆 後在宮中放火自焚》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吳瑕
審籤|陳婉允
實習生|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