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高中選擇理科的同學對化學的印象肯定比較深刻,其複雜的化學性質還有大部分是統一的「釒」偏旁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更是讓人「流連忘返」。而在翻閱古籍發現時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朝王爺的大名裡都有這些元素周期表中的漢字,難不成門捷列夫總結出的元素周期表,翻譯過來是看朱家的族譜嗎?其實還真的是,清代科學家徐壽作為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突出貢獻就是把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翻譯過來。
我們先說朱元璋,他建立明朝之後,為了明確自己後代各支派的關係與輩分,特意制定了一套起名的制度。朱元璋的每一個兒子為一個支派,每個支派規定了二十個字作為名字的第二個字以確定輩分。正常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明朝對於王爺控制得比較嚴,慢慢就出現了一點小問題了。他們也沒什麼事情做,就只能在王府裡吃喝玩樂專心造人。由於王爺們專注於造人,所以皇族人口增長得特別快,有人推算到了明朝末年皇族將近一百萬人,由朱元璋一個人幾何級爆炸成了這麼多人。問題就來了,沒有那麼多金木水火土的字以供起名用,怎麼辦?不夠那就造字,於是誕生了一系列相關的文字。
朱元璋給每一代都制定必須以一個特定的五行作為偏旁,但中國的漢字就那麼多,而且還不能和長輩重複,容易想起來的字都叫祖輩給佔用了,可真是苦了給孩子起名的父親啊。於是,明朝出現了一大奇觀,即朱家的兒子的名字都是極其偏僻難讀,甚至很多名字的字都是自己造出來的,比如朱厚燳、朱載垕、朱瞻堈、朱慈烺、朱佑棆、朱瞻墺、朱佑楎等等。相信你一定不認識這些字吧。
晚清著名化學家徐壽(字雪村)想把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介紹到中國來,可面對一百多種生僻的元素符號,徐壽糾結了,怎樣才能把它恰當地翻譯成中文呢?這時他意外地得到了朱明皇室的家譜,他發現這本家譜中有很多名字都與金屬礦物有關,有些甚至直接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相同。於是徐壽就從這本家譜中選出幾十個與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號所表達意思相同的字,直接拿來借用;對有些不太吻合的字進行了大膽地改造,如鉀、鈉、鈣、鎂、鎳等;他自己又根據漢字的組合規律和元素符號的性質進行了創新,他又造出了形象逼真的漢字來取代相對應的元素符號,終於解決了這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