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
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明朝皇帝漫畫)
大明王朝國祚276年,共傳16帝,依次是:朱元璋(洪武帝)、朱允炆(建文帝)、朱棣(永樂帝)、朱高熾(洪熙帝)、朱瞻基(宣德帝)、朱祁鎮(正統帝)、朱祁鈺(景泰帝)、朱見深(成化帝)、朱祐樘(弘治帝)、朱厚照(正德帝)、朱厚熜(嘉靖帝)、朱載垕(隆慶帝)、朱翊鈞(萬曆帝)、朱常洛(泰昌帝)、朱由校(天啟帝)、朱由檢(崇禎帝)。
觀察明朝皇帝的名字不難發現,朱元璋之後所有朱家子孫的名字都是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的,為了便於理解和發現規律,我們選取其中的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為例加以說明,他們相鄰二者之間都是父子關係。
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的五行部首依次是:木、火、土、金、水、木。
很明顯,從朱棣到朱見深,五代人完成了一個循環,到朱祐樘又用回「木」字旁。但是,順序卻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金木水火土」,而是「木火土金水」。精通國學的人會發現,這個順序遵循的是「五行相生說」。
(五行相生相剋圖)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有言:「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中國的五行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是相互生成的關係,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明朝皇子的起名規則是朱元璋定下的,其第一準則就是尊奉「五行相生說」,即父子之間的五行屬性必須是「相生」關係。
比如:朱棣與朱高熾父子是木生火,朱高熾與朱瞻基父子是火生土,朱瞻基與朱祁鎮父子是土生金,朱祁鎮與朱見深父子是金生水,朱見深與朱祐樘父子是水生木。完美契合,絕無偏差。
(朱元璋)
朱元璋用五行相生理論給孫後代起名字,其中蘊含著他對朱家子孫和大明江山的美好祝願,寓意朱家子孫生生不息,枝繁葉茂,寓意大明江山千秋萬代,永不斷絕。
但是,這種創意固然很好,卻在不久後引發了難題——隨著朱家子孫指數式增長,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的字明顯不夠用了,既不能重名,又不可以用寓意不好的字,所以只能用生僻字。
暫且不說朱家王爺中怪名輩出,僅以明朝皇帝論,明孝宗朱祐樘[chēng]的「樘」、明世宗朱厚熜[cōng]的「熜」、以及明穆宗朱載坖[jì]的「坖」都算得上是生僻字了,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認識的人也很少。
(隆慶帝朱載坖)
說到這裡,倒是應該感謝朱元璋以及朱家子孫,至少他們讓中國人多認識了不少生僻字。
再發展到後來,連生僻字也用盡了,就只能學武則天自己造字了。於是,誕生了一大批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新字。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生僻字和自創字只用於明朝宗室的名字中,直到清朝末年,著名科學家徐壽翻譯化學元素周期表,正當他為找不到合適的字代表相應的化學元素髮愁時,猛然想起來朱明家譜中有大量可用的「金」字旁漢字,於是就愉快地借用了。
(元素周期表)
所以,明朝宗室的名字確實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很高,比如:朱公錫、朱慎鐳 、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效鈀、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翊鉻。
另外,化學中很多有機物的名字也是「抄」的朱家族譜,比如:朱勤烷、朱孟烷、朱悅烯、朱定烷、朱瓊烴、朱顒炔、朱厚烷、朱厚烴。其中的「烷」、「烯」、「烴」、「炔」都被定為有機物名。
也就是說,並不是明朝宗室的名字「抄」了元素周期表,而是元素周期表「抄」了明朝宗室的名字。朱元璋的一個無心之舉,竟為化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