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2020-12-06 魯迅來了

曾國藩是近代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資質平庸卻實現人生逆襲;他創建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於將傾,立下不朽功勳;他桃李滿天下,留下太多名言金句,堪稱人生導師。近100年來,有無數崇拜曾國藩的人,甚至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曾國藩(1811-1872)

中國上下五千年,讀書人總共出現過兩個半聖人,孔子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評判聖人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德——兼濟天下、服務人民,立功——拯救危難、創不世之功,立言——創新和獨立的思想體系、並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

1

先說立德

四書五經中的《禮記·大學》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也是一生所應該追求的人生目標,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總結出來,就是那句流傳了幾千年的儒生八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立德先要修身,修身第一步格物致知,意思是要研究萬事萬物。曾國藩雖然出生於比較殷實的小地主家庭,從小不愁吃喝,年少時得了一種皮膚病,而且伴隨他一生,身上長滿癬疥,全身瘙癢難忍,經常撓得皮膚出血。

曾國藩生來資質平庸,30歲前一事無成。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他13歲時,因為學習長進慢,經常學得很晚,有一天晚上家裡來了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曾國藩睡覺了好偷東西,曾國藩在背誦一段文章,背了無數遍都背不會,所以一直沒休息,結果小偷都背會了,他還不會。這個故事足以見得曾國藩的平庸之處,至少小時候的他並不是一個特別聰明靈活的人。

曾國藩考了6次鄉試均落榜,第七次終於成功,但很快在28歲時就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這樣一個國家高級幹部預備營。上面的故事當然有勵志的成分在,它想告訴我們三個道理:1.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3.資質平庸的人也能有大成就。

在京城做官,乃至後來組建湘軍,以及做到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生倡導勤儉節約,以德服人,以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巨大成功。

2

再說立功

曾國藩一生的最大功勳就是建立湘軍,聯合他的學生李鴻章建立的淮軍,一起消滅太平天國。當時太平天國席捲南方十多個省,甚至打到了天津,威脅到北京。清朝晚期,朝廷腐敗無能,八旗軍和綠營軍被太平天國打得落花流水到處亂竄,在大廈將傾之際,曾國藩力挽狂難,在湖南成立地方團練,籌措軍需物質,建成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鐵軍,後來甚至有人用「無湘不成軍。」來評價湖南人打仗的英勇。

湘軍雖然厲害,但也並不是曾國藩一個人的功勞,他在領軍打仗的時候,曾經打了三次大敗仗,三次都想自殺,最後都被隨從救起。而另一位聖人王陽明,我們知道也是一個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的大功臣,他一生打仗無數,保持全勝記錄,從個人能力上,曾國藩確實還有些差距。

3

最後說說立言

曾國藩一生留下很多名言,要說歷史上最成功的人生導師,小編認為一個是孔子,再一個就是曾國藩老師了。據說他一生留下了上千萬字的文章,很多經典名言流傳至今,涉及到家庭教育、為人處世、為官之道、修身養性、軍事策略等方方面面。

我們舉幾個很有名的例子:

1.修身養性

不為聖賢,即為禽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日三省;慎獨;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2.家庭教育

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看一個家族的興敗,看三個地方:(1)、子孫睡到幾點起床,(2)、子孫有沒有做家務,(3)、子孫有沒有讀聖人經典;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3.為人處世

抱樸守拙;為人不可過於聰明;

4.為官之道

以體察人才為第一; 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5.軍事

結硬寨、打呆仗; 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其中一些經典的語錄。曾國藩一生留下太多太多的名言!

既然談到聖人,我們也需要把曾國藩跟王陽明做一個比較,有專家分析認為,曾國藩雖然立言無數,但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個門派,也就是說,他是總結了幾千年來儒家思想的精髓,做到了經世致用。而王陽明則是創立了一個新的學問——即大名鼎鼎的心學,致良知、知行合一。

總結曾國藩一生,一介書生,資質平庸,怪病纏身,能取得這麼非凡成就,確實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但他為什麼只能算半個聖人呢?因為他有他不足的地方。

所謂人無完人,歷史上孔子、王陽明他仍然也有自己不足和缺點的地方,並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只是歷史寫書的人把他們完美化了而已。人都有美與醜、善與惡的兩面,就看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判一個人了。

相關焦點

  • 想成為聖人有多難?從古至今只有五個聖人,還有半個聖人爭議不斷
    聖人,說起這個詞彙,想必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成就斐然,被廣泛認可,讓人心服口服的人。確實,光看聖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人上一口一耳,我們對此的認為是:能夠經得起人們的口耳相傳,敢坦然面對公眾的評價。也不難看出,聖人確實是一個大眾認可度非常高的人。
  • 「聖人」曾國藩為何推親女兒入「火坑」?專家:日記早已給出答案
    「完人」曾國藩近幾年被追捧得厲害,他出生於普通家庭,卻憑藉一番努力,扶搖直上,同時他嚴於律己,對自己要求甚為嚴格,他的後代大多也比較有出息,因他的家書流傳於世,世人對他的家風也津津樂道。在越來越多的追捧中,曾國藩被大家塑造成了「聖人」,然而正是這位聖人卻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推進了火炕。
  • 曾國藩與洪秀全的區別,其實就是聖人與神棍的區別
    太平天國失敗,洪秀全敗給曾國藩是必然的。因為曾國藩與洪秀全的區別,其實就是聖人與神棍的區別。當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崛起於東南之時,誰最高興?帝國主義列強最高興。按照洪秀全的說法,耶穌又娶了個老婆,耶穌的老婆起碼也是一個神吧,可是這樣一來,基督教豈不成了多神教了?所以傳教士們非常希望跟洪秀全討論討論,澄清洪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認識。曾國藩一直在試圖跟世界靠攏,而洪秀全卻閉上眼睛關上門,距離世界越來越遠。
  • 中年的曾國藩,意識到自己這三個缺點以後,從此走向聖人之路
    堪稱聖人的曾國藩,對自己卻有這樣的評價。第一:年輕的浮躁,年輕的曾國藩三十歲剛到北京做官的時候。青年時代的曾國藩酷愛交往,在家待不住。卻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進京做官之前,曾國藩曾請請教自己的祖父對自己有什麼評價和囑託,得到的評價是 既有才、做官也有遠大前途,唯獨身上有一股傲慢,改正之後會有更好的發展。隨之到了北京後,在生活的朋友圈中經常和朋友發生衝突吵架。第三:「好色」其實這個缺點放在當今社會有點忽略不計,因為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
  • 從古至今有5個半聖人,為何他只能被稱為半聖?何事遭到質疑?
    遍觀歷史的璀璨星河,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同繁星一般閃耀,在這其中還有不同,對社會以及歷史進程造成重大影響的,一般會被大眾尊崇為聖人,這些人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的都影響了後世之人,從古至今有5個半聖人。當然如果要說「兵聖」「畫聖」「詩聖」這類,在某種領域建設卓著的肯定不少,但今天說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各個領域的聖人,分別是大禹,孔子,老子,王陽明,周公,曾國藩這5位半,他只能被稱為半聖。
  • 麥肯錫管理法則和曾國藩處世哲學,讓馮唐成事兒了
    馮唐是個牛人,用流行語來說就是一個極為優秀的「斜槓青年」,詩人、作家、投資人,現在又要加上一個斜槓——管理學大師。《馮唐成事心法》,既然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那是準備開創一個時代了,馮唐是有著大志願的,成就他的管理時代是他最終的夢想。
  • 老莊思想對曾國藩的影響
    曾國藩的名言是:「治心治身在於守約」。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位置上,對人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出於善收晚場和功名太甚的考慮,晚年的曾國藩對老、莊的處世哲學如醉如痴。曾國藩一生十分喜歡《莊子》,他受老子、莊子的影響,主要是靜虛。
  • 曾國藩率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後遭慈禧猜忌,只因做此事,得已善終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半聖人,晚清的名臣曾國藩便是那半個聖人。雖說只是半個,但兩千多年的浩瀚歷史中能入圍已經是驚獻之舉了。曾國藩一生的功績主要體現在鎮壓天平天國運動上。他的成功,還離不開一個的支持——弟弟曾國荃。
  • 5歲還不會說話的王陽明,最後成為了聖人:平凡的你,該如何逆襲
    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和半個曾國藩。 但是呢,有一個人,他雖然不是和孔子一樣那麼有名,但卻也被後世列入聖人的地位,此人就是王陽明。 相傳在陽明出生前,他的祖母做了一個夢,夢到天上有個神仙踏著七彩祥雲把陽明送到了自己的懷中。 然後呢,隔壁就傳來了嬰兒的哭聲,王陽明誕生了!
  • 曾國藩:忠厚老實人為什麼難成大器?只因有這3個毛病
    看電視也能知道,忠厚老實人最多只能被重用,是一個好的員工,但不能做成自己的一番事業。為什麼他們不能成大器?曾國藩總結過,一般有這3個毛病。第一,猶豫不決忠厚老實的人也許會比較可靠但是他們在面對一些決定和突發事件時容易猶豫不決。
  • 曾國藩說: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被譽為晚清時代的半個聖人。他在為人處世之道上頗有心得,曾提出過一個很獨特的觀點——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這句話究竟該如何理解呢?先說前半句話「謀可寡而不可眾」,它的字面意思是:謀劃一件大事時,應該與少數人商量,而不必與大眾商議。
  • 曾國藩: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我說,比起塔列朗來,我更推崇曾國藩。因為塔列朗的生活,一切以富貴壽考為目的,太過單調。而曾國藩,不僅富貴,並且文學修養也很高,在導引世道人心上,也有很大成就。曾國藩體驗到的世界,比塔列朗要豐富得多。費雪有言:「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周其仁錯解做,收入隨事件變化而不斷變化。
  • 曾國藩,親手將四個女兒推落火坑的奇男子
    這裡有個現成的例子,被人推崇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不就因為在四個女兒的婚姻問題上決策處置不當,導致有三人不滿四十歲就鬱鬱而終,從而成為他一生最大黑點的嗎?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坊間的名聲一向是很好的。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1、耐煩之人必成大器 淮軍創建之初,李鴻章推薦的三個人才,前來拜見曾國藩。 曾國藩沒有立即接見他們,只是站在暗處悄悄地觀察著。 半個時辰過去後,曾國藩發現,那三個人當中,已經有兩個人等得不耐煩了。其中一個東張西望,看屋內的擺設;另一個雖規規矩矩地站在庭院裡,卻神色焦急。 只有一個人,神態自然。那人相貌雖然平庸,卻器宇軒昂,背負雙手,仰著頭看天上的浮雲。
  • 曾國藩「烏龜」戰法,結硬寨打呆杖,「笨功夫」不高明但卻很有效
    相對而言,孔子、王陽明之後中國唯一公認的聖人曾國藩就很是「有跡可循」,他的每一個成功都充滿了披荊斬棘、艱難險阻的過程,以至於讓我們讀來只覺他實在是普普通通,甚至是普通到了笨的程度,但如今看來,或許恰恰是他的笨成就了他。他總是用很笨的很慢的方法,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去獲得成就,而這個就是他和別人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 王陽明大智慧:為什麼一事無成?不止是敗於懶惰,或是輸給了忙碌
    曾國藩說: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然而現在有多少人是做著這樣,卻在想著那樣。這山望著那山高。最終就是王陽明說的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自己忙忙碌碌,還是一事無成。所以人生一世要想成功,真的該學一學王陽明的"精一"之功。
  • 曾國藩:體孔孟思想,用禹墨精神,操儒學辦實事
    在這些亂世中,最可惜或最可笑的就是曾國藩的成就了。至於他仍改不了講笑話(今天叫講段子)、愛論人是非的毛病,大概是滅人慾後的聖人仍需要轉移升華的緣故。這樣的聖人只能以變態來解釋了。但這個資質中等的人用傳統修身齊家辦法獲得了治國平天下的平臺,在這平臺上他也確實獲得了聖王的眼光,非凡的戰略感、大局觀和見識,正是這種眼光使他平定了太平天國,為清廷補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