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近代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資質平庸卻實現人生逆襲;他創建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於將傾,立下不朽功勳;他桃李滿天下,留下太多名言金句,堪稱人生導師。近100年來,有無數崇拜曾國藩的人,甚至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中國上下五千年,讀書人總共出現過兩個半聖人,孔子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評判聖人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德——兼濟天下、服務人民,立功——拯救危難、創不世之功,立言——創新和獨立的思想體系、並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
1
先說立德
四書五經中的《禮記·大學》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也是一生所應該追求的人生目標,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總結出來,就是那句流傳了幾千年的儒生八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立德先要修身,修身第一步格物致知,意思是要研究萬事萬物。曾國藩雖然出生於比較殷實的小地主家庭,從小不愁吃喝,年少時得了一種皮膚病,而且伴隨他一生,身上長滿癬疥,全身瘙癢難忍,經常撓得皮膚出血。
曾國藩生來資質平庸,30歲前一事無成。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他13歲時,因為學習長進慢,經常學得很晚,有一天晚上家裡來了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曾國藩睡覺了好偷東西,曾國藩在背誦一段文章,背了無數遍都背不會,所以一直沒休息,結果小偷都背會了,他還不會。這個故事足以見得曾國藩的平庸之處,至少小時候的他並不是一個特別聰明靈活的人。
曾國藩考了6次鄉試均落榜,第七次終於成功,但很快在28歲時就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這樣一個國家高級幹部預備營。上面的故事當然有勵志的成分在,它想告訴我們三個道理:1.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3.資質平庸的人也能有大成就。
在京城做官,乃至後來組建湘軍,以及做到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生倡導勤儉節約,以德服人,以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巨大成功。
2
再說立功
曾國藩一生的最大功勳就是建立湘軍,聯合他的學生李鴻章建立的淮軍,一起消滅太平天國。當時太平天國席捲南方十多個省,甚至打到了天津,威脅到北京。清朝晚期,朝廷腐敗無能,八旗軍和綠營軍被太平天國打得落花流水到處亂竄,在大廈將傾之際,曾國藩力挽狂難,在湖南成立地方團練,籌措軍需物質,建成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鐵軍,後來甚至有人用「無湘不成軍。」來評價湖南人打仗的英勇。
湘軍雖然厲害,但也並不是曾國藩一個人的功勞,他在領軍打仗的時候,曾經打了三次大敗仗,三次都想自殺,最後都被隨從救起。而另一位聖人王陽明,我們知道也是一個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的大功臣,他一生打仗無數,保持全勝記錄,從個人能力上,曾國藩確實還有些差距。
3
最後說說立言
曾國藩一生留下很多名言,要說歷史上最成功的人生導師,小編認為一個是孔子,再一個就是曾國藩老師了。據說他一生留下了上千萬字的文章,很多經典名言流傳至今,涉及到家庭教育、為人處世、為官之道、修身養性、軍事策略等方方面面。
我們舉幾個很有名的例子:
1.修身養性
不為聖賢,即為禽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日三省;慎獨;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2.家庭教育
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看一個家族的興敗,看三個地方:(1)、子孫睡到幾點起床,(2)、子孫有沒有做家務,(3)、子孫有沒有讀聖人經典;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3.為人處世
抱樸守拙;為人不可過於聰明;
4.為官之道
以體察人才為第一; 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5.軍事
結硬寨、打呆仗; 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其中一些經典的語錄。曾國藩一生留下太多太多的名言!
既然談到聖人,我們也需要把曾國藩跟王陽明做一個比較,有專家分析認為,曾國藩雖然立言無數,但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個門派,也就是說,他是總結了幾千年來儒家思想的精髓,做到了經世致用。而王陽明則是創立了一個新的學問——即大名鼎鼎的心學,致良知、知行合一。
總結曾國藩一生,一介書生,資質平庸,怪病纏身,能取得這麼非凡成就,確實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但他為什麼只能算半個聖人呢?因為他有他不足的地方。
所謂人無完人,歷史上孔子、王陽明他仍然也有自己不足和缺點的地方,並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只是歷史寫書的人把他們完美化了而已。人都有美與醜、善與惡的兩面,就看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判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