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大智慧:為什麼一事無成?不止是敗於懶惰,或是輸給了忙碌

2021-01-15 紅衣記史官

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這麼一句話: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些人即使是在吃飯的時候,他的心也靜不住。因為這種人已經忙習慣了,已經收不住了。而這種人最終的現場多半是天天忙死,但是終究還是一事無成。

王陽明說:百死千難,但為此心。

一個人一生的修為其實修的就是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忙的也是自己的內心。心無雜念,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

一個人的內心如果不能安靜,那麼勢必會產生一些"妄動"的念頭,而當這些一個接一個的出現的時候,自己的內心便再也不能平靜了。只會一件又一件的去疲於應對,最終搞得自己身心俱疲,極易犯下一個又一個不應該犯得低級錯誤,甚至滑向深淵。

其實仔細想一想,很多人忙碌了一輩子,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在忙於什麼很重要的事情,反而是在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奔波。到頭來一事未成,自己不是敗於懶惰,而是輸給了忙碌。

那麼當自己心如野馬,無法自控時,該如何收住自己這忙碌不堪的心呢?

王陽明給出的方法就是兩個字:精一。

何為精一?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這樣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簡單的說,所謂"精一"就是心平似水,不管外物如何紛擾,我自佁然不動。

所謂"精一"就是將眼光著眼於當下,不去管過去如何,未來又會如何,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

所謂"精一"就是一心正念,正心、正意、正行,不被凡塵俗事,困擾雜念所亂。

當做到"精一"之時,就可以達到此心安處即是吾鄉的極高境界,"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不再無所目的的忙碌,而是直奔主題,立竿見影。

美國作家奧格·曼狄諾有句名言:"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才會領先於這個世界"。這便是"精一"的目的。

曾國藩說: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

然而現在有多少人是做著這樣,卻在想著那樣。這山望著那山高。最終就是王陽明說的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自己忙忙碌碌,還是一事無成。

所以人生一世要想成功,真的該學一學王陽明的"精一"之功。

人的一生就該讀讀王陽明

"精一"之功是王陽明的《傳習錄》裡教給後人如何穩定心神,終結無意義忙碌的一種方法。而這僅僅是王陽明智慧的冰山一角。

王陽明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人生經驗與精神財富。有人說"中國的聖人只有兩個半",王陽明就是那其中一個,另外的一個是孔子,還有那半個是曾國藩。

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起起落落,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才使得他更加的看透了這個世界,更有了非同一般的智慧。他的人生智慧曾啟迪了後世無數人,像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章太炎、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都是王陽明思想的忠實"粉絲",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還說:"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他的智慧不僅適用於官場,更適用於今天的職場。除了"精一"之功之外,王陽明還曾寫詩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這不就說的是現在忙忙碌碌,卻茫無目的,疲於生存的年輕人嘛。他們真的該讀一讀王陽明,去找到那根自己的"定盤針"。

王陽明的智慧,那可是說也說不完,想要學習的,最好還是自己去翻閱他的著作。除了上面一直說的《傳習錄》,那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華和核心,裡面通過一些有趣的記載,講出王陽明心學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還有一本很適合研究王陽明的書籍就是他的自傳《王陽明傳》。這裡講述了他坎坷的一生,還有很多王陽明不為人所熟知的細節,可以讓人更加全面的了解王陽明傳奇一生。

兩本書加起來只要89元,一本也就是三四十塊錢,也就是一頓飯錢,一頓飯的價錢就可以把王陽明的智慧盡歸於己。時常品讀,感悟人生。我自己就買了兩本,一本自己讀,另外一本當做禮物送給了我一個研究國學的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說,正是最好的禮物。

王陽明說人生是一場修行,當你感到心情不順時,不妨靜下心來,慢慢的品讀王陽明,或許你會有所醒悟。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成為心學專家,這跟他的好心態密不可分。正所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足以總結了王陽明的一生。他那顆充盈而又光明的心替他照亮了一生的路。王陽明與友人出遊之時被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他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有條鐵律,有一個人千萬別得罪:土匪在他手裡滅了,太監在他手裡栽了,王爺在他手裡敗了,連宰相也被他的學生鬥下臺了,管他對手是誰,他一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他就是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他印證了那首「神曲」:不要瘋狂地迷戀哥,哥就是一個傳說。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一事無成吧,有野心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反而可能很多人都會更喜歡有野心的人。到最後反而一事無成。所以,這裡要求,先學會「知」,方才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從而減少走歪路,從而也能將人際關係與事業發展得更好。「勤」字真言:勤於求知,細於做事王陽明說,「勤於求知,細於做事」,這是做學問最佳的態度,也是男人慾成大器應有的態度。
  • 香港富二代「花錢如流水」,父母離世後敗光千萬遺產,淪為流浪漢
    其實鄭六三曾經是香港名流界知名的富二代,他的父母是香港富商,而鄭六三是家中備受寵愛的獨子,"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鄭六三自小衣食無憂,單獨是照顧他生活起居的傭人就有近十個,而童年的鄭六三並沒有因為生活富足而感到快樂,主要是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從商的父母常年忙碌
  • 八字有這些特徵的人心性懶惰、好逸惡勞!
    所以說勤勞使人進而從而成功;懶惰使人消沉從而一事無成。一泓師傅今天來說一下八字有哪些特徵的人心性懶惰、好逸惡勞!官殺星為忌並得位於月柱月柱為命之宅,安身立命之所、父母宮位。官殺代表代表事業、權利、環境、以及管理、約束、命主的力量。官殺星位於月柱說明得父母關愛、一生少勞苦。
  • 王陽明:願你自己成為太陽,無需憑藉誰的光
    王陽明笑而不答,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翻開第一頁,是一本戰國詳細地圖。 陽明把地圖扯下來,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遞給冀元亨,讓他重新拼接起來。 這是一張戰國初年的地圖,除了我們熟知的七國之外,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這個人就是王陽明。一說到王陽明,「知行合一」仿佛就自動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了。很多隻知道這四個字,卻不知道和這四個字地位相當的「精一之功」。這八個字應該是渾然一體,相輔相成的,如果刻意將這八個字分開理解,那就無法領悟到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那麼中國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古代中國各朝各代沒有出現像這樣的情況呢?那是因為古代思想被束縛了,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被無形的力量限制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做了是會遭到上天的懲罰的。但是在現在的中國缺少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人們仿佛都解放「天性」了。
  • 為什麼有些人什麼都知道卻一事無成?
    如果一事無成指的是外界的客觀評價標準,譬如收入、職位、住多大的房子、開多好的車之類,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1、將才華本身看成結果 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要把才華運用於實踐之中。
  • 王陽明:世間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王陽明說: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王陽明認為,尋得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無論我們是忙碌還是清閒,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認清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才不會得意忘形,貽笑大方。得意忘形,不之天高地厚的人只能一時神氣,真的碰到困難時,只會因為過度的自負輸的很慘。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 王陽明:先學會靜,後才能得「慧」!靜坐3步,教你把心靜下來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靜下來其實很難。所以靜坐有很多門道。在「潛腦開發」的學習過程中,正式上課之前,我們都會先讓孩子們打坐冥想,只有讓孩子們得到足夠的放鬆,才能更好地學習,那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所提倡的,正是這生於獨坐觀心中的寧靜。
  • 王陽明:世間有兩種人命苦,兩種人有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是歷史上都一等一的大人物,他的心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是對如今的我們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甚至對日本及東亞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王陽明提出,世間有兩種人命最苦,有兩種人最有福,別等到50歲以後才知道。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我只不過是個有血有肉、愈挫彌堅、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來無敵的「戰神」?我只不過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踐履「心學」的師友和戰友:為什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5歲還不會說話的王陽明,最後成為了聖人:平凡的你,該如何逆襲
    1528年農曆11月份,王陽明覺得自己快不行了,揮了揮手讓僕人為他換好正裝,他就這樣一直靜靜地坐著。 「先生,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僕人含著淚問道。 「此生光明,亦復何言。」眼神迷離的王陽明,輕聲留下這句話後,便離開了人世。
  • 王陽明一生最倒黴的一段時光,先是身陷囹圄,又遭錦衣衛追殺
    在公元1506年的這個除夕夜裡,北京城家家戶戶啊都在過著團圓的夜晚,而身陷囹圄的王陽明卻身處於躁鬱之中,那是內心和身體都備受煎熬,真是要面臨生死兩道關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忒倒黴了。第一個事兒是他剛被廷杖四十。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作為一介書生,王陽明帶兵打仗無往不勝,秘訣就是三個字「不動心」。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7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人所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在人身上同樣適用。好漢有志氣,要做一個成功的人,需要具備許多要素,除了必要的人脈外,王陽明的七言絕句同樣重要。如果能領悟到這七個字的哲理,人的後半生就會越走越好。到底哪一句話,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 李世石輸給AlphaGo 那明日勝算幾何?
    (原標題:李世石輸給AlphaGo 那明日勝算幾何?)李世石為什麼會輸?從分析來看,這次李世石失利的主要原因在於「情緒」。
  • 王陽明:日本敬畏的中國人,被日本軍神膜拜,在國內卻很低調
    記得有一次,出訪日本,坐計程車,司機聽出我是中國人了,就跟我一起聊起古人文化,司機先生說他特別敬仰中國的王陽明先生。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王陽明的塑像。王陽明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儒學當中的心學一派大師可能大家不知道,雖然我們中國歷史上千古風流人物非常多,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但日本人偏偏就喜歡一個叫王陽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