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是歷史上都一等一的大人物,他的心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是對如今的我們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甚至對日本及東亞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
王陽明提出,世間有兩種人命最苦,有兩種人最有福,別等到50歲以後才知道。
1、不自知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命最苦
王陽明認為,人無志不立,但同時立志從心,人貴自知。若是不清楚自身能力上限,而只憑不切實際的幻想給自己定志向,其實是在自取其辱,最終的結果很大可能也是會讓人失望的。而且當你做不成一件事時,信心很容易就會被打擊得體無完膚。
所以說,做人要有自知之明,這樣做事才能量力而行,能夠儘自己最大努力去達到最好的結局。
另外,做人還需自畏,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心懷敬畏。如果為人處世不知道分寸,沒有底線和原則,就很容易給自己招致禍患,常懷敬畏之心,說話有分寸,做事有底線,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王陽明曾說:「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這裡的「敬畏」其實就是「慎獨」的意思,即使一人獨處,也要做事嚴謹,無愧於心,若是當面一套,背面一套,只會徒增別人厭惡。
所以說,沒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往往會做出很多不理智不合適的事情,落入歧途,自討苦吃,最終只落個命苦的結局。
2、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最有福
王陽明認為,驕傲、自以為是的人,很難交到什麼知心的朋友,甚至到最後,連他們的親人都會離心。而且不管一個人再怎麼有能力有天賦,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精通所有的技能。若是人不知學習、不懂謙卑,最終還是會被更厲害的人打敗。
只有那些謙虛的人才更容易取得最終成功,因為他們不卑不亢,清楚自己並非全知全能的,仍需不斷學習。所以即使有才有能力,他們反而更加和氣謹慎,不斷積蓄力量,默默學習。身處順境而不驕傲,身處逆境而不絕望。這樣的人,福澤很深。
另外,謙虛的人也會給人一種親近平和的感覺,他們不僅尊重別人,還會虛心善於聽取別人的合理意見,如此一來,自然就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和助力了。
這樣謙虛不自滿、穩重而不自以為是的人,自然會受人敬佩,也就總能遇到貴人了。所以說,謙虛的人,好人、好運和好福氣都會圍繞著他們。
王陽明說:百死千難,但為此心。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一個人一生的修為其實修的就是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忙的也是自己的內心。心無雜念,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
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的王陽明心學升華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來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
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無論是內心浮躁,還是遇到困惑,你都可以來讀一讀王陽明,那最終自是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