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世間有兩種人命苦,兩種人有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2021-01-09 安徽影視

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是歷史上都一等一的大人物,他的心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是對如今的我們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甚至對日本及東亞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

王陽明提出,世間有兩種人命最苦,有兩種人最有福,別等到50歲以後才知道。

1、不自知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命最苦

王陽明認為,人無志不立,但同時立志從心,人貴自知。若是不清楚自身能力上限,而只憑不切實際的幻想給自己定志向,其實是在自取其辱,最終的結果很大可能也是會讓人失望的。而且當你做不成一件事時,信心很容易就會被打擊得體無完膚。

所以說,做人要有自知之明,這樣做事才能量力而行,能夠儘自己最大努力去達到最好的結局。

另外,做人還需自畏,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心懷敬畏。如果為人處世不知道分寸,沒有底線和原則,就很容易給自己招致禍患,常懷敬畏之心,說話有分寸,做事有底線,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王陽明曾說:「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這裡的「敬畏」其實就是「慎獨」的意思,即使一人獨處,也要做事嚴謹,無愧於心,若是當面一套,背面一套,只會徒增別人厭惡。

所以說,沒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往往會做出很多不理智不合適的事情,落入歧途,自討苦吃,最終只落個命苦的結局。

2、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最有福

王陽明認為,驕傲、自以為是的人,很難交到什麼知心的朋友,甚至到最後,連他們的親人都會離心。而且不管一個人再怎麼有能力有天賦,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精通所有的技能。若是人不知學習、不懂謙卑,最終還是會被更厲害的人打敗。

只有那些謙虛的人才更容易取得最終成功,因為他們不卑不亢,清楚自己並非全知全能的,仍需不斷學習。所以即使有才有能力,他們反而更加和氣謹慎,不斷積蓄力量,默默學習。身處順境而不驕傲,身處逆境而不絕望。這樣的人,福澤很深。

另外,謙虛的人也會給人一種親近平和的感覺,他們不僅尊重別人,還會虛心善於聽取別人的合理意見,如此一來,自然就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和助力了。

這樣謙虛不自滿、穩重而不自以為是的人,自然會受人敬佩,也就總能遇到貴人了。所以說,謙虛的人,好人、好運和好福氣都會圍繞著他們。

王陽明說:百死千難,但為此心。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一個人一生的修為其實修的就是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忙的也是自己的內心。心無雜念,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

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的王陽明心學升華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來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

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無論是內心浮躁,還是遇到困惑,你都可以來讀一讀王陽明,那最終自是能更上一層樓!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世間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01不自重、不自畏的人,命最苦老話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自重,就是一種自知之明。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價值,不卑不亢。正視自我。王陽明說: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王陽明認為,尋得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無論我們是忙碌還是清閒,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
  • 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一生有3不管,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很多人一生過得不順,事業不夠成功,生活也不夠幸福,整個人也是鬱郁不得志的感覺。有些人認為是自己的命不好,沒有遇上好人、好事、好時機。其實很可能是你自己不懂得修心。真正聰明的人都活在自己心裡,時間自會有公道。2、不管人非笑人生在世,出錯丟醜的事難免會發生,當我們被人嘲笑時可能會感到尷尬難受,但是不必記在心裡,笑一笑就過去了。很多人被嘲笑時,心裡總是非常在意,可能別人都忘記了,他內心還在生氣難受。
  • 過來人提醒你:真正有福之人,往往落魄中有這兩種習慣,別不信
    文/慈悲秀才人啊,都會老,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老了以後,會有福氣。所謂的福氣,或許在大家的理解裡,便是人老後,衣祿不愁,前後有人孝敬,老伴兒陪著終老。福氣沒有準確的定義,每個人都是可以有福氣的,比方說:不怨不念之人,可以有福;孤獨自樂的人,也可以有福。每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便註定了要經歷人生的各種磨難,在磨難中,我們漸漸變得沉默,漸漸的變成孤獨。
  •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有福氣之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文/唯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人說某某是個有福之人,你知道什麼是有福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福氣滿滿,可福氣這東西不是說有就能有的,它的出現和存在都跟一個人的過往和思想有著密切關係。一個有福氣的人不一定腰纏萬貫,卻一定淡定坦然,不一定事事順心,卻能夠事事掌控內心,不一定被人稱讚,卻不會四處丟臉。常言道,人有靜心,才有福氣。有福之人不僅僅靠的是靜心,在他們身上往往存在著這三個特徵。
  • 97歲老人說:這三種人,越老越有福氣,看看有你嗎?
    佛教認為,人老了是一種苦,老人走到哪裡,都不招人待見。雖然大多數人越老越沒有福氣,但還是有一部分人,越老越有福氣。97歲老人對我說:這三種人,越老越有福氣,看看有你嗎?第一種人:惜福之人。年輕時懂得惜福之人,老了以後就會有福可享,越懂得珍惜福報的人,越老越有福。其實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正如生命一樣,每一個的生命都有兩萬多天,你每過完一天就少一天,你每消耗一點福報,壽命就會減少。人的福報來之不易,佛家常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
  • 王陽明告誡:中年多「欲」,必是無福,五十歲時一定學會這2點!
    我們在祝願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祝他往後越來越有福;家裡很多老人也常說,如果能常聽見喜鵲的叫聲,那就說明是有「喜事兒」,若是一戶人家走廊有燕子築巢,那說明這家的福氣會很旺等等。很多人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裡所說也是福氣的一種。
  • 佛說:這5種人,命苦福薄,沒有福氣,看看有你嗎?
    法無定法、人生無常,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災厄就臨頭了。其實人生的痛苦,其根源就在於自己沒有修來福氣,有句話叫「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有福的人想要得到什麼東西往往是輕而易舉的,而沒有福氣的人,往往一生困頓、窮苦。天生命苦也不要怨天尤人,因為一切苦樂皆是自己造就的,都是自己感召的因果。佛家言: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 心理學:命苦的人往往會有這兩大特徵,你有嗎?
    心理學說:一個人是否命苦,是一個人的主觀的感受,他和窮或者是富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是和心態有密切的關係。那些心態好的人,他們很少覺得自己命苦,相反他們還會覺得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歷練,這些人充滿著希望,而且為此付出行動,雖然說現在的生活很苦很差,但是他們不覺得自己很命苦。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老子》意思是說這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共生的,缺一不可。人的大腦很神奇,當你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它便會控制你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與此同時還要灌輸正面的信息給你,使得人類變得開心起來。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的處世哲學: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
    在很多人都想著表現自己的社會,王陽明提出,要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這一系列的詞語都告訴我們,鋒芒畢露的人更多的時候會成為別人的目標。人生大病,只一傲字弘治五年,王陽明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之後,學業大有長進。
  • 白酒有哪幾種?一般人只知道兩種,資深愛好者才知道有四種!
    白酒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飲品,白酒的歷史由來已久,對於愛喝酒的人而言,白酒是相當的重要的:高興的時候喝一點白酒,可以讓心情更加的愉快;不高興的時候喝一點白酒,可以舒緩心情;沒事的時候喝點酒,可以打發時間。白酒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般。
  • 古人忠告:「人過中年,富不管兩種人,窮不管兩件事」,啥意思?
    等到五十歲左右,距離暮年越來越近,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精力也大不如從前,若不出現意外,這輩子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基本就這樣了,該有的已經有了,不該有的很難擁有。孔聖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眾所周知,古人平均壽命相對短一些,那時候的四十歲,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五十多,所謂的「四十不惑」,是指不被外界的人和事迷惑,看透生活的本質。
  • 「聖人」王陽明:「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孝悌之外無良知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立功、立德與立言於一體的「三不朽」聖人。他開創的陽明心學,不僅為僵化的儒家理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陽明也是個大孝子。130歲左右時,王陽明有一段厭世經歷。可能是兩次考試落榜、滿腔抱負卻報國無門、追求「人生第一等事」路上形單影隻等經歷年輕的王陽明也曾像今天的許多年輕人一樣由迷茫生出許多自暴自棄的意思。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守仁」源於《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人生在世,智慧獲取的一切,倘若沒有仁愛的胸懷和坦蕩的人格堅守;即使僥倖得到,也必將失去。陽明先生在56歲的時候,也就是去世的前一年,病得很重。這時候他本來已經在家裡養老賦閒了,又接到皇帝的命令到廣西思恩、田州帶兵平亂。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吉祥的事情才能容納進來。 人的胸懷也是這樣,王陽明說:「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只有拔除胸中的雜草,去除那些無謂的煩憂,才能常保安寧祥和。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比如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儒學主張就是這樣一個從心偏重尊德性,另一個從物主張道問學。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俗語說:「活到四五十,人生過半」,的確!人的一生只不過百年光陰,人到四五十歲,是人生的另一道分水嶺,是我們褪去一腔熱血,把人生智慧和成熟穩重裝進胸膛的分水嶺,也是我們青春逝去,人生下半場的分水嶺。
  • 老話「有福之人,必有天相」,有福之人3大特徵,看看你有幾個?
    只是一個簡單的對話,卻也折射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的人一生追求的是有權有勢有錢;有的人追求的則是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歲月靜好!往往那些追求歲月靜候的人往往日子都還過得比較順暢,因為他們自控力非常好,同時也知道把握好欲望的度,知足且常樂。也是大部分有福之人的常駐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