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2021-01-17 志友島

有人說世界的好與壞,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

若你的內心充滿陽光,那世界就是絢麗多姿的;

若你的內心布滿陰雲,那世界就是黑暗無比的。

內心有光,你就是自己的太陽,不僅照亮自己,還能溫暖他人!

心是身上燈,照亮前行路

人們常說:「心是你身上的一盞明燈,能夠替你照亮前行的路。」

確實如此。心裡有什麼,你看到的就會是什麼。

心中有光,前方就是康莊大道;心中無光,前方就是荊棘滿地。

心態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馬斯洛

我們一生追求的幸福並不是物質生活發生多大的變化,而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能夠用積極樂觀地心態去面對一切,那麼健康、成功、幸福等等就都會隨之而來。

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心裡幸福了,所表現出來就是幸福的,你幸福與否,其核心關鍵就在於你的心。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意思是說這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共生的,缺一不可。

人的大腦很神奇,當你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它便會控制你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與此同時還要灌輸正面的信息給你,使得人類變得開心起來。

心態好的人,精神狀態不會差

你的精神狀態如何,往往取決於你的心態。用不同的精神狀態去面對生活,那麼最終導致的現實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從前有一位老婆婆,她家中的兩個女兒,老大嫁的丈夫是一位賣傘的小商販,老二嫁的丈夫則是一位賣鞋的小商販。

每當晴空萬裡的時候,老婆婆就滿面愁容,嘆氣道:「太陽這麼曬,買雨傘的人很少,大女兒該怎麼生活呀?」

可到了下雨天,她又擔心自己的二女兒:「雨這麼大,誰還去買鞋呢?我那二姑娘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因此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老婆婆就沒有開心過,總是憂心忡忡的。

直到有一次,一位大師碰見了老婆婆,聽了她的哭訴之後,勸慰她:「老人家您多慮了,這種事您應該開心才對。你看大晴天的時候二女兒的鞋子銷量很好,下雨天的時候大女兒的雨傘銷量也不差。」

老婆婆聽完之後覺得非常有道理,自那以後她便不再傷心了,反而還幫襯著女兒們賣鞋賣傘,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成為心學專家,這跟他的好心態密不可分。正所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足以總結了王陽明的一生。他那顆充盈而又光明的心替他照亮了一生的路。

王陽明與友人出遊之時被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他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內心有光之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心裡的光,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一種本真的保持。

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菜根譚》

好的心態是一種大智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既然無法改變遭遇,就要學著去改變心態。

內心有光之人,才是真正的智者。那種光是柔和的,足以控制自身的情緒。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生氣,不要抱怨,懂得一笑而過,更懂得奮力前行。

立地成聖的王陽明也是一路坎坷。先是參加會試,名落孫山;然後直言上書,卻又觸怒劉瑾,不僅被廷杖四十,還因此被貶到貴州龍場;到了龍場之後,生活條件艱苦,當地瘴毒嚴重,鄉民們還十分排擠他,儘管如此,王陽明依舊能夠笑對生活,悟道成聖。

就像天氣一樣,雨天只是暫時的,或許經歷風雨之後,還能看到絢麗的彩虹。所以面對風雨的洗禮時,不要抱怨,不要灰心,要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情,那樣才會遇見更美好的未來。

內心有光之人,一定很是溫暖。那種光是熾熱的,足以寬容他人的一切。寬容不是懦弱無能,而是一種成熟,一種豁達。儒家主張「忠恕」,你原諒別人也就是原諒自己。

明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奉命緝拿寧王,可就在他順利擒獲寧王之後,奸臣們紛紛嫉恨他。

宦官張忠、羽林軍左衛指揮使許泰率領的軍隊進駐到南昌一帶後,為了爭奪功勞,故意挑釁王陽明,對其百般辱罵,然而王陽明絲毫沒有任何動作。

在他看來:「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以寬容點引寬容,以溫暖傳遞溫暖。

內心有光之人,十分純真善良。那種光是乾淨的,足以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得失。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就是在告訴我們即使世事紛亂,本心也不能丟失。大的道德上絕不能逾越,小節上可以有些出入。

王陽明一向淡泊名利,他曾說:「在這世間,人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必定會追求名、利、財等等,這樣心裡才會踏實。但追求身外之物時,一定得遵循自己的良知。若因為這些而泯滅良知失去本心的話,必定會後患無窮。

內心有光之人,能容萬物,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纏於物。漫漫人生路,一邊溫暖自己,一邊照亮他人。


相關焦點

  • 願你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活成最美的樣子
    在百折千回中成長,在千磨萬擊中發光,那些心中有火的人,都是能夠忍受命運磨礪的人,都是能夠將生活的苦澀轉化為蜜甜的人。李子柒、李佳琪一個個耳熟能詳的草根網紅,平地崛起,不是因為他們的顏值,卻是因為他們是心中有火的人。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曾國藩總結自己的成功,就提出過四個字——專心致志。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做事最怕見異思遷,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這樣內心沒有強大定力的人,還指望能夠成功?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 愛你,心中有愛不失溫度;想你,眼裡有光美好便生生不息
    世上真摯的情感,眼裡有光心裡有暖,至情至性的心靈,對心愛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愛你不負遇見,想你不負一片痴心的眷戀,愛你,心中有愛不失溫度,想你,眼裡有光美好便生生不息,心裡真愛著一個人任誰都替代不了,那是一份觸動心弦的眷戀,情感的世界裡,入了心的人,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是心裡永遠的最愛!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4、回歸簡單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
  • 王陽明告誡:「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人至中年,這2事儘量少做
    作為中國古代聖賢之才,對中國古代心學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 「聖人」王陽明:「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孝悌之外無良知
    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陽明也是個大孝子。130歲左右時,王陽明有一段厭世經歷。可能是兩次考試落榜、滿腔抱負卻報國無門、追求「人生第一等事」路上形單影隻等經歷年輕的王陽明也曾像今天的許多年輕人一樣由迷茫生出許多自暴自棄的意思。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俗語說:「活到四五十,人生過半」,的確!人的一生只不過百年光陰,人到四五十歲,是人生的另一道分水嶺,是我們褪去一腔熱血,把人生智慧和成熟穩重裝進胸膛的分水嶺,也是我們青春逝去,人生下半場的分水嶺。
  • 做一個心中有愛,眼裡有光的特教老師
    當時,她對「自閉症」這三個字毫無概念,但也是從那一刻起,她對這個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有個信念在告訴她:想儘自己的力量來幫幫這群特殊兒童,幫幫他們的家庭。基於這樣的信念,在填報志願的那一刻,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特殊教育。她就是深圳市光明區鳳凰學校特教班班主任汪電瓊老師。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最關鍵的,這2個字才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不只是戰功卓著,甚至他獨創的心學思想,更為對後世產生了頗深的影響。他的心學思想的核心是「良知」二字。那麼,何謂良知?人的良知在哪兒呢?王陽明覺得,良知便是天理,致良知便是通過自我修養,做到合乎天理的境界。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一事無成吧,有野心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反而可能很多人都會更喜歡有野心的人。而且,男往往人要比女人還渴望成大器,但是要想成大器,能力可不是唯一的,還得修煉好這4個字,才能早日成功!「勤」字真言:勤於求知,細於做事王陽明說,「勤於求知,細於做事」,這是做學問最佳的態度,也是男人慾成大器應有的態度。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我只不過是個有血有肉、愈挫彌堅、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來無敵的「戰神」?我只不過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踐履「心學」的師友和戰友:為什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但他那傳奇非凡的往事一幕幕在心中飄過,然後又像鏡花水月一樣清散於無形。這就促就了王守仁心中萬念俱泯,唯剩一個念頭: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就像那則禪宗公案所問: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踏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達摩)西來意。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喪身失命。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這個時候,如何應對)?聖人處此,更有何道?正恁麼時,作麼生對?
  • 王陽明言過其實了嗎?談談我對他思想的一些看法
    王陽明本身是一個讀書人,但是打過仗。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就怕流氓有文化一個道理,就怕文化人會打仗,文化人一旦會打仗,必然做出一些驚世之功!王陽明是一個有良心和理想的人,這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沒有的,人要完善自身修養本來就很難,尤其是在當今一切都跟房地產綁架的時代,面對的困難和誘惑都很多,要保持自己的良心和理想就更難了。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告誡男人:哪怕再有錢,再有人脈,也要牢記這七字真言
    在我國戰國時期,出過這樣一個牛人,他足智多謀,知天下事,仿佛天下就是他的一盤棋,這個人就是鬼谷子,而在鬼谷子去世後,15世紀又出了一位牛人,他就是王陽明,這二人頗有許多相似之處,王陽明仿佛就是第二個鬼谷子。鬼谷子未出世,而其徒弟卻有陰謀家、縱橫家、軍事家,王陽明未入行伍卻能領兵打仗,一生哲學智慧,享譽中外。
  • 前路漫漫道阻且長 心中有光不畏遠方
    文/王斐然今天是第二十個記者節,恰逢立冬,讓朋友圈熱鬧了起來。然而,沒有記者今天在放假,他們可能也沒時間吃餃子。有人在採訪,有人在寫稿,有人在拍片,有人在編輯——他們永遠在路上。有人說,記者是「無冕之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然而,卻仍有一大批人堅守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不曾遠離。「記者節」的存在無疑表達了對新聞工作者的尊重,但與之相伴的是社會對於我們的期待。
  • CYG「要有光」是什麼意思
    2018年,CYG慈元閣品牌全線升級,提出以「HALOS ONE要有光」為品牌核心的價值理念。那麼,什麼是「要有光」呢?心裡有光,你就能看到這個世界。光,是能量,是希望。這個世界需要光,每個人都要有光。如果你正在尋覓、正在渴望,那麼,你就「要有光」。
  • 心中要有愛,眼中要有光,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每天的生活時間都是一樣的24個小時,一分不多一分不少。面對一樣的時間和一樣的生活方式,怎麼把這24小時過得充實且讓人滿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真的挺難的。可能工作了或者學習了兩個小時之後,休息時間都會用來刷抖音或者打打遊戲。但是一天重複這種循環後,一兩天就會突然覺得自己的生活真的太平凡了,而且還無波瀾。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做一首詩,41年後,這夢境竟然成了現實?
    其實不光朱元璋如此,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15歲的時候也曾做夢,在夢中自己做了一首預言詩。在41年之後,夢境也成為了現實。歷史背景王陽明,幼名雲,字伯安,名守仁,亦稱王守仁。如今在提起這個人的時候,大家也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