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2021-01-15 黑大解文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

1、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

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4、回歸簡單

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

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5、做人要「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煳弄別人容易,煳弄自己很難。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

6、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7、至誠勝於至巧

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傅雷曾說:「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

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9、一念抱持,成聖之要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陽明告訴我們,只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結果。

10、應好是而惡非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王陽明的心學尤其注重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認為「良知」作為人內心的是非準則,具有知善去惡的能力,人們能夠憑藉它去辨明是非善惡。也就是說,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道德修養,會影響他的言語、行為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小則影響他在利益與仁義之間的取捨,大則影響他的人生道路是荊棘坎坷還是一片坦途。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臨終遺言

人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

王陽明是全才,集教育家,思想家,軍事家於一體,從明代到現在,基本上沒有人的修養能超過他!

在他36歲時被貶到貴州龍場,就像是坐監獄一般,活著都是難事,但王陽明憑藉著強大的內心活了下來,還悟出了致良知

王陽明的《傳習錄》記載了很多人生智慧,《王陽明傳》講述了他坎坷的一生,到最後成為一代大家的故事。

《傳習錄》,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講學語錄。《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在複雜的社會,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定盤神針

他的人生智慧曾啟迪了後世無數人,像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章太炎、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都是王陽明思想的忠實"粉絲",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還說:"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這兩本書集合了他的人生故事和心學智慧,並且是白話文版本,還有註解和插圖,讀起來就像是故事書,合上書籍,就會發現裡面的智慧能讓自己豁然開朗,用在職場和生活中受益終身。

兩本才69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能讓我們走向成功。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人們都說「做人當學曾國藩」,曾國藩的許多智慧,都是被後人所認可的。曾國藩總結自己的成功,就提出過四個字——專心致志。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的一生想要成大事,就必須讀一讀王陽明每個中國人都應讀一讀王陽明。為什麼?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放到男人的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男人慾成大器,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歷經風雨有時遭遇磨難,這一些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1519年,寧王朱晨濠舉兵叛亂,持有兵符的王陽明手上無兵可用,但是只用了30多天的時間拿掉了寧王的10萬大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王陽明先找來了幾個手下站在身邊唬人,悄悄的把密保漏寧王安插在身邊的內線,密保內容是這麼寫的:「已從兩廣和福建調兵16萬,不日進攻南昌。」這個假密保嚇住了朱晨濠。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跟王陽明學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 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 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 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 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
  • 王陽明:世間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王陽明平定了寧王之亂,寵臣江彬嫉恨他的才能,他儀仗寵信,在皇帝面前進讒言。但是王陽明做風正派,就連昏庸的武宗都相信他是個好人,江彬自討沒趣。品行端正的人,就算是處於逆境,遇到小人,也會獲得信任,逢兇化吉。修身,其實是在為自己積福!01不自重、不自畏的人,命最苦老話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
  • 林語堂的這10句話,藏著成年人的幸福哲學
    林語堂的這10句話,藏著成年人的幸福哲學 2020-12-03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王陽明: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提高心性
    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意義?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兩樣。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心學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04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
  • 王陽明智慧:對付你惹不起的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生活更輕鬆
    再一次巡視牢房的時候王陽明發現犯人們一個個都面黃肌瘦,營養不良,仔細盤問才知道,給犯人們吃的糧食都被獄卒餵豬了,就為了年底能夠吃上最豬肉。遇到這種事情王陽明是很生氣的,他直接去找自己的領導告狀,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這種情況正是自己的領導默許的,王陽明傻傻的把這件事拿到明面上來,損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7字真言
    眾所周知,男人想做大器,做大事,需要龐大的人脈和金錢,但王陽明卻認為,後半生的男人運勢,靠的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牢記七字真言,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積累人脈和金錢。因此,早在明朝時期,王陽明先生就有了相當深刻的感觸,雖然他出生於1472年,但其傳世的道理,仍然十分有用。王陽明生於浙江餘姚,自幼讀書刻苦,至明弘治十二年時,參加科舉,獲進士,從此涉足明史。
  • 王陽明:你要知道的讀書的這5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
    第一重境界:讀書的價值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明:只要書讀得多了,自然你的知識就豐富了許多。王陽明曾認為說:「人世間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之後王陽明也一直在履行自己最初的言語,成為一代聖人。讀書的價值不在於功利,也不為炫耀。好讀書不求甚解,觀其大略而已。「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讀書可以開啟心智,打開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口。
  • 王陽明的處世哲學: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
    在很多人都想著表現自己的社會,王陽明提出,要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這一系列的詞語都告訴我們,鋒芒畢露的人更多的時候會成為別人的目標。人生大病,只一傲字弘治五年,王陽明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之後,學業大有長進。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最關鍵的,這2個字才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不只是戰功卓著,甚至他獨創的心學思想,更為對後世產生了頗深的影響。他的心學思想的核心是「良知」二字。那麼,何謂良知?人的良知在哪兒呢?王陽明覺得,良知便是天理,致良知便是通過自我修養,做到合乎天理的境界。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王陽明在江西做官時,有一對父子發生爭執,吵鬧不休,找王陽明為他們評理。王陽明並沒問是非曲直,而是給他們講了幾句話,結果話沒講完,父子二人抱頭痛哭而去,和好如初。王陽明的學生很奇怪,問他說了什麼話。先生說:「我說舜是世上最不孝的兒子,瞽叟是世上最慈愛的父親。」弟子更吃驚。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人生在世,智慧獲取的一切,倘若沒有仁愛的胸懷和坦蕩的人格堅守;即使僥倖得到,也必將失去。陽明先生在56歲的時候,也就是去世的前一年,病得很重。這時候他本來已經在家裡養老賦閒了,又接到皇帝的命令到廣西思恩、田州帶兵平亂。陽明先生到了廣西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用一紙告諭招撫,就輕輕鬆鬆解決了叛亂。假如他用軍事攻打的辦法的話,顯然功勞要比招撫大得多。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俗語說:「活到四五十,人生過半」,的確!人的一生只不過百年光陰,人到四五十歲,是人生的另一道分水嶺,是我們褪去一腔熱血,把人生智慧和成熟穩重裝進胸膛的分水嶺,也是我們青春逝去,人生下半場的分水嶺。
  • 易經中最智慧的3句話,你若能參透1個,就不是平庸之輩
    易經中最普通3句話,蘊含著大智慧,能參透一個,就不是平庸之輩。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其內涵博大精深,易經的思想貫穿於中國古代所有文化之中,無所不包,無所遺漏。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樞紐。被視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 王陽明大智慧:為什麼一事無成?不止是敗於懶惰,或是輸給了忙碌
    一個人一生的修為其實修的就是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忙的也是自己的內心。心無雜念,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一個人的內心如果不能安靜,那麼勢必會產生一些"妄動"的念頭,而當這些一個接一個的出現的時候,自己的內心便再也不能平靜了。只會一件又一件的去疲於應對,最終搞得自己身心俱疲,極易犯下一個又一個不應該犯得低級錯誤,甚至滑向深淵。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佛家喜歡論「境界」,按照儒家的說法叫「胸次」。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過去事放不下,未來事想不通。胸次漸窄,人也就走進了死胡同,是謂「著相」。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簡單來說就是,朱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後有氣,理和氣結合產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朱熹提出: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究竟的「理」,一旦通理,就可以了知一切萬物萬事,也就是「格物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