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你要知道的讀書的這5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

2021-01-08 遼寧臺趣看天下

王陽明用一生的經驗總結出一句話:「心」左右一切。做好事來源於內心,做壞事也來源於內心。而讀書也是分層次的,讀書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只有你人清了都市的重要性,你才能更好的進步。

第一重境界:讀書的價值

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明:只要書讀得多了,自然你的知識就豐富了許多。王陽明曾認為說:「人世間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之後王陽明也一直在履行自己最初的言語,成為一代聖人。讀書的價值不在於功利,也不為炫耀。好讀書不求甚解,觀其大略而已。「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讀書可以開啟心智,打開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口。

第二重境界:背誦經典,開啟智慧

王陽明說:「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陽明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背誦經典、教育孩子背誦經典,不僅是為了開啟他們的智慧,也是藉此使他們在反覆思索中存養他們的本心,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弘揚他們的志向。

所有這些都是用來順應他們的天性,引導他們的志向,調理他們的性情,潛消默化他們粗俗愚頑的秉性,這樣使他們每天在學習禮儀方面有所進步而不覺得艱難,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了中正平和。

第三重境界:以無心之心讀書

王陽明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意思是心是空的,對方或大形勢一旦有什麼動向,他可以瞬間覺察到對方的漏洞,隨即作出決定,而這決定總是最好的決定。這句話不僅僅適用於做事,更適用於讀書。

王陽明認為,讀書不能違背良知。有目的的讀書並不是問題,只要不違背良知即可。讀書,要以無心之心來讀,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讀書。只要悟到了良知,讀書與科舉並不相妨,讀書時心也不會為科考所累。

第四重境界:養不動心,隨機而動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

王陽明不認為只有靜坐、靜修才能養不動心。王陽明所說的定是人間的大定、大清淨。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第五重境界:發明本心!

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王陽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為什麼非要記住?其實,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體光明。如果只是求記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

王陽明被後世的人譽為千古第一聖人,他的「心學」被人們奉為修心養性的真理。

因此當代人真應該好好看看王陽明,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理解對人生、對生命更好的感悟,找到屬於你自己內心的那個「定盤針」。

如果你不知道讀什麼書,那麼讀經典一定沒有錯,如何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保持一顆純淨的初心呢?王陽明來告訴你!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跟王陽明學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 王陽明認為,讀書是為了積累人生的厚度。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罕見的全能大儒。視覺中國供圖「王陽明是誰?」這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那個提「致良知」的聖人嗎?不就是那個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嗎?
  • 如何通過閱讀改變人生?這3個讀書階段,你一定要知道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通過讀書改變人生呢?《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本身就是很好的答案。作者二志成用7年時間讀了2500本書,卻欠下了400萬的債。但他堅持不懈,找到了正確的讀書方法——用「心」讀書,用「身體」實踐書中內容,一舉還清所有債務,還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 王陽明:當你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要知道,對你有幫助
    王陽明先生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致良知,認為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就是天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理就在人心中是不假外求的。王陽明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人應該匍匐在天理、聖人腳下。當你迷茫時,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一定要知道。
  • 意識的宇宙新論,自然就是無為的意識層次、意識境界!
    再分下去就是二十八重天,十八層地獄……六道輪迴,人正好處於中間界,可升可降、可上可下,所以說「人身難得」!人來到中間界,人為什麼處於中間界?這個不用多說了吧!智者心如明鏡,人生的意義是真的昭然若揭啊!所以,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的意識能量或意識頻率狀態、精神世界處於什麼狀態,和什麼道相應,就會去什麼道。這輩子老是做惡事,修的都是貪嗔痴,呵呵,死後就去下三道。這輩子修的是五戒十善,那就去上三道。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並且年幼的都當敬重年老的,這將好讓將來的青年人也敬重你們。至於年老的人,都抱著羨慕你們年青人的心情,自然已值得年青人驕傲了。我今天的講題是「讀書與做人」,實在對年輕人也有關。嬰孩一出世,就是一個人,但還不是我們理想中要做的一個人。我們也不能因為日漸長大成人了,就認為滿足;人仍該要自己做。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王陽明成長期間,明朝經歷過一場巨大的變故,正是這個變故,差點讓明朝蕩然無存,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 人生要有大格局大境界
    做人做事眼界要寬,膽識要大,要張弛有度進退自如,不能拘泥於頑固守舊,遲疑躊躇。所謂格局,就是你思想的深度,你眼界的寬度,你境界的高度,以及你胸懷的廣度所集中展現出的一種狀態。都說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你的格局呢?
  • 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社會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覺得人生乏味,對人生發生厭倦,甚至於感到痛苦。譬如我們當教師,有人覺得當教師是不得已,只是為謀生,只是枯燥沉悶,挨著過日子。但當知:這非教師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今試問:要如何才能扭轉這心理,使他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有價值?這便得先培養他對人生的情趣;而這一種培養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讀書。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他的人生更是開了掛般傳奇:他5歲還不會說話;他12歲不去讀書整天嚷嚷著「要當聖賢」;他15歲輟學考察邊疆,一心要向皇帝上書闡述自己的軍事觀點;他17歲在婚禮當天徹底放了新娘鴿子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在兩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他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他就是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他印證了那首「神曲」:不要瘋狂地迷戀哥,哥就是一個傳說。
  • 王陽明:世間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而層次越高、學識越豐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自畏,就是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敬畏之心。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常懷敬畏之心,說話有分寸,做事有底線,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不知自畏之人,為人處世沒有原則和底線,做事不知輕重,容易招災惹禍。
  •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思想的不斷升華,行動上的愈加務實
    現如今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之後,我們明白了「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義,因為事非經過不知難,也就像楊絳老師所講的:「沒有人生閱歷是看不懂書的」。因為我們知道在學習和改變命運之間,還包含著一個行動。
  • 讀書,讓你的人生升華,助你成功
    人的一生,有三個層次的升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意思是:見自己的優勢和弱勢,見自己的心性和軟弱。「見天地」意思是:見局限,見自身的渺小。宮二說,她這一輩子只見到了天地,而葉問見到了眾生。就是指此: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4、回歸簡單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最關鍵的,這2個字才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不只是戰功卓著,甚至他獨創的心學思想,更為對後世產生了頗深的影響。他的心學思想的核心是「良知」二字。那麼,何謂良知?人的良知在哪兒呢?王陽明覺得,良知便是天理,致良知便是通過自我修養,做到合乎天理的境界。
  • 馬斯洛「人類五個層次需求」
    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醫生、律師來證明自己在這社會的存在和價值、富豪為了自己名利而賺錢,或是捐款。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人生在世,智慧獲取的一切,倘若沒有仁愛的胸懷和坦蕩的人格堅守;即使僥倖得到,也必將失去。陽明先生在56歲的時候,也就是去世的前一年,病得很重。這時候他本來已經在家裡養老賦閒了,又接到皇帝的命令到廣西思恩、田州帶兵平亂。陽明先生到了廣西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用一紙告諭招撫,就輕輕鬆鬆解決了叛亂。假如他用軍事攻打的辦法的話,顯然功勞要比招撫大得多。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他做縣官的時候,對不孝順父母的人異常痛恨,碰到相關案件,總會怒火難耐,從嚴從重辦理,而且惹了不少笑話。有一次, 兩個大漢扭送了一名年輕人去官府,控告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不孝子。林則徐一聽是個不孝子:「哎喲,我這火爆脾氣。」
  • 心理學:決定你的人生層次,不是金錢,而是這三種深度思維模式
    心理學:決定你的人生層次,不是金錢,而是這三種深度思維模式你和牛人之間差的不是你們的出生,也不是你們的智商差多遠,而是你們思維模式不一樣,同樣一個問題,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最後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決定你的人生層次,不是金錢,而是三種深度思維模式。1.成長型思維。人生下來就一直在學習,小時候我們要學習說話,學習走路,學會怎麼拿筷子。在學校裡我們要學習理論知識, 增長我們的見識,學習最基本的生存套路,培養我們讀書的習慣。 人生的前幾十年我們都在學習,不幹別的就是學習。
  • 馬斯洛理論:需求的五個層次
    前言需要層次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的人文科學理論之一。書中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首先要掌握五個需要的客觀現實和我們的人際關係。(1) 生理需要應用(Physiologicalneeds)生理需要是與動物本能相似的最低層次的需要,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物質條件。如水、空氣和食物。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生理需要作為最基本的條件,永遠成為人們追求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