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用一生的經驗總結出一句話:「心」左右一切。做好事來源於內心,做壞事也來源於內心。而讀書也是分層次的,讀書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只有你人清了都市的重要性,你才能更好的進步。
第一重境界:讀書的價值
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明:只要書讀得多了,自然你的知識就豐富了許多。王陽明曾認為說:「人世間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之後王陽明也一直在履行自己最初的言語,成為一代聖人。讀書的價值不在於功利,也不為炫耀。好讀書不求甚解,觀其大略而已。「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讀書可以開啟心智,打開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口。
第二重境界:背誦經典,開啟智慧
王陽明說:「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陽明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背誦經典、教育孩子背誦經典,不僅是為了開啟他們的智慧,也是藉此使他們在反覆思索中存養他們的本心,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弘揚他們的志向。
所有這些都是用來順應他們的天性,引導他們的志向,調理他們的性情,潛消默化他們粗俗愚頑的秉性,這樣使他們每天在學習禮儀方面有所進步而不覺得艱難,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了中正平和。
第三重境界:以無心之心讀書
王陽明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意思是心是空的,對方或大形勢一旦有什麼動向,他可以瞬間覺察到對方的漏洞,隨即作出決定,而這決定總是最好的決定。這句話不僅僅適用於做事,更適用於讀書。
王陽明認為,讀書不能違背良知。有目的的讀書並不是問題,只要不違背良知即可。讀書,要以無心之心來讀,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讀書。只要悟到了良知,讀書與科舉並不相妨,讀書時心也不會為科考所累。
第四重境界:養不動心,隨機而動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
王陽明不認為只有靜坐、靜修才能養不動心。王陽明所說的定是人間的大定、大清淨。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第五重境界:發明本心!
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王陽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為什麼非要記住?其實,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體光明。如果只是求記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
王陽明被後世的人譽為千古第一聖人,他的「心學」被人們奉為修心養性的真理。
因此當代人真應該好好看看王陽明,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理解對人生、對生命更好的感悟,找到屬於你自己內心的那個「定盤針」。
如果你不知道讀什麼書,那麼讀經典一定沒有錯,如何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保持一顆純淨的初心呢?王陽明來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