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2021-01-15 毛妹日記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成化八年(1472),王陽明出生在浙江一個顯赫的人家,其父親王華是科舉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按理說,在明朝想要出人頭地,讀書絕對是不二選擇,又因為王陽明其父親是正經科舉出生,所以王守仁應該更加注重讀書才對,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王陽明成長期間,明朝經歷過一場巨大的變故,正是這個變故,差點讓明朝蕩然無存,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如果不是那個叫于謙的男人力挽狂瀾,明朝極有可能就會放棄北邊,偏居江南,沒有九邊的防線,胡人入侵大明簡直無人可擋。因為這件事王陽明知道兵法的重要性。於是在15歲的時候,他就上書給皇帝安定北邊的政策,只是當時未被採納,然而王陽明卻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在這個年紀,冒著重重危險,隻身來到九邊考察,當時和瓦剌只是數裡之隔,小小年紀便有這種氣度,實在難得。

在王陽明十八歲的時候,他接受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說,於是便開始格竹子,可始終沒有任何所得,最終大病一場,從此他對朱熹的格物學說參生極大懷疑。王陽明的科舉之路也很艱難,但正是一次次的挫折,使他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內心,面對挫折他一往無前。

人只有擁有這樣的精神,在做任何事才能成功,王陽明就是這樣的人,在第三次會試的時候他終於科考中第,然而當時劉瑾把持朝政,朝廷上下怨聲載道,王陽明因此受到牽連被貶龍場。

從第一次科舉到這次被貶,王陽明的人生主線始終沒有變過,那就是做一個聖人,這個信念在他沒有悟出之前,他一直都是處於極端的焦慮和不安,甚至對自己的心學參生了懷疑,但以往的挫折註定他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

在龍場,在這個別人都認為九死一生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在一個安靜的夜晚,王陽明仰望星空,朱熹的理學、新創的心學、格物致知、唯心論等所有雜亂無章的學說在腦海徘徊,漸漸的,這些學說柔和在一起,那個以往為了一個虛無票面的東西一直執著追求的而立之年的男人,終於頓悟了!

在朱熹的理學基礎上,他打破了成規,創立了「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並以「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話為主題的心學。

王陽明的頓悟出了什麼?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境界,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件事情若要有所成,那就必須在認識他的基礎上付諸實踐,並且不斷努力,不輕易放棄的精神。

因為「知行合一」,王陽明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可以和孔子並稱為聖人的文人。王陽明的心學,不僅在中國有深遠的影響。而且漂洋過海,在明末的時候傳至鄰國,鄰國有軍神之稱的東江平八郎,刻了一塊刻有「一生伏首拜陽明」七個字的印章,隨身攜帶。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可以看一下《王陽明傳》和《傳習錄》這兩本書,其實《傳習錄》並不是王陽明自己所寫出來的,是他的學生整理出來的。

這不僅僅是一套「從凡至聖」的勵志書,更是一部全面了解王陽明傳奇一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精髓的作品。

元很多偉人都把王陽明的《傳習錄》作為終身的精神食糧,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後代的儒學經典,從心理學,佛學,西方哲學,量子力學,各個角度出發,可以真正地認識到王陽明的心學智慧,掌握根本精神存在。

當你感到不順,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翻開這兩本書讀一讀,相信你也能像王陽明一樣低谷之後頓悟,開始逆襲。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現在《王陽明傳》+《傳習錄》兩本一共78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喪身失命。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這個時候,如何應對)?聖人處此,更有何道?正恁麼時,作麼生對?這是一個全然歸零的狀態——離言絕待,能所雙亡,開口就錯,動念即乖。但此時此刻,要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大死而後大活;要麼變成死灰槁木,化為這邊瘴之地的一抔黃土。問世間「道」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地調整區劃:新設龍場、陽明洞街道
    三、同意修文縣撤銷龍場鎮、扎佐鎮、久長鎮,設立龍場、陽明洞、扎佐、景陽、久長街道。四、同意清鎮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青龍山、濱湖、巢鳳街道。值得注意的是,修文縣此番撤銷龍場鎮,設立龍場、陽明洞街道。這兩個新設街道的名稱都與著名的王陽明「龍場悟道」有關。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所以家人和周圍的人對他也是十分包容。 不知不覺王陽明到了娶親的年齡。這一年,18歲的王陽明到江西接回新婚媳婦兒歸家途中,在路上他拋棄新婚妻子,棄船登岸,拜謁了當時有名的理學家婁亮,向他諮詢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成為聖人? 婁亮給出的答案就四個字:格物窮理。
  • 陽明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學出世,暗能量有何神通?
    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王陽明一生最大的一次磨難發生在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當時十四歲的武宗皇帝愛好遊樂,寵信太監劉瑾。王陽明因為政治鬥爭被囚禁了兩個月,當著眾多高級官員的面仗責四十,然後流放到萬山從薄、苗寮雜居的蠻荒之地貴州龍場。這個時候他萬念俱灰,無論是工作還是思想,都處於"前已無通路,後不見歸途"的境地。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它是超越能知(意識)和所知(概念)的。孟子說這個「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都是本善的。意識一動,就生出或善或惡的念頭來了。所以儒家說的「心」不是意識,更不是意識產生的念頭,而是產生意識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真心」、本性。王陽明對此也有過明確地論述:「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2、什麼是理什麼是理?這個理是天理,不是歪理。那什麼是天理?這要追溯到北宋程顥的說法:「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他說自己也是師從於老師,他的老師是那個寫《愛蓮說》的周敦頤,至於「天理」這兩個字,是自己體悟而創造出來的。那就是說北宋二程(程顥和頤兄弟)之前,沒有天理這一說法。
  • 王陽明學術思想的產生與宋明理學自身內在的邏輯演變有什麼關係?
    他在晚年所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不僅是其一生學術思想的最終旨歸和集中概括,而且還推動了明代心學運動的展開而蔚為一代思潮。可以說,中國哲學發展到宋明理學的陽明心學階段後,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形式下所能開顯出來的、所能包容的基本精神和義理在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中得到了最為豐富和集中的表達。王陽明一生的經歷兼有立德、立言、立功的特徵,體現為一個為學、為道與為人相統一的過程。
  • 孔子VS王陽明:從「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到「滿街都是聖人」
    孔子有一句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王陽明也有一句話:見滿街都是聖人。這兩句話幾乎是南轅北轍:春秋時代的孔子,與明朝的王守仁,難道針鋒相對了嗎?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又一日,董蘿石出遊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先生曰:「何異?」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在孔聖人眼裡,「上智」與「下愚」是涇渭分明的,他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上智之人,不會庸碌一生;下愚之人,不可教化也。
  • 王陽明智慧:對付你惹不起的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生活更輕鬆
    小編最近在讀聖人王陽明的著作《知行合一》,王陽明的一生遇到不少小人,他曾經使用過上中下三種不同的計策來對付小人,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遇到小人硬碰硬是下策王陽明最早是在刑部任職,這個時候王陽明剛剛步入仕途,對於官場上的人情世故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再加上他直來直去的性格
  • 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只不過是看透世情罷了
    元朝的文人鬆散,元末,朱元璋起兵,就特別重用文人,但自己識字不多,沒有知識,尚能向文人請教。但一切聰明人都有多疑的缺點,他總懷疑文人看不起他,他的自卑心理在建國後更加擴大,於是便大量地殺戮文人,侮辱文人。明朝皇帝發明了「批頰」,就是當眾打官員的嘴巴,很多人被當場打死,先辱後死,這對文人的驚嚇以及自尊的損害是十分嚴重的。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尊,在社會上便不會做出什麼事來。
  •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王陽明用兩本書破除世人對朱熹的迷信
    王陽明的困境與伽利略類似,朱熹好比亞里斯多德,是真理的化身。朱熹在明代紅得發紫,他編注的《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參考書,可謂「天下誰人不識君」。王陽明一開始也是朱熹的腦殘粉,很多人信朱熹也就說說而已,王陽明是真信——朱熹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他按照朱熹窮理盡性的理論去格竹子,結果生了一場大病,從此對聖賢之道失去了信心。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這恰恰是王陽明過人之志,因為在他心中:人人皆可成聖賢。他的一生中因為堅持這個當時的「異端邪說」,受過包括自己學生的譏笑和誤解。比如,個性極傲的學生王艮一直不屑此論,一次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王艮刻意用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 5歲還不會說話的王陽明,最後成為了聖人:平凡的你,該如何逆襲
    1528年農曆11月份,王陽明覺得自己快不行了,揮了揮手讓僕人為他換好正裝,他就這樣一直靜靜地坐著。 「先生,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僕人含著淚問道。 「此生光明,亦復何言。」眼神迷離的王陽明,輕聲留下這句話後,便離開了人世。
  • 孔子的教學宣言:知行結合、內聖外王!
    其實,孔子在這裡提出了他的三句教學宣言: 第一:學習要和實踐相結合,這樣不但能鞏固學習,還能使學習變得快樂。「知行結合」和「樂學」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論語》中記載了孔子最親密的學生子路的學習經驗:「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 量子這一物理學概念被發現之後,王陽明成為了「量子學的鼻祖」
    在我國歷史上,做到「三不朽」的人物只有兩個半,「半個」指的是曾國藩(沒有著作,不符合「立言」),另外兩個,一個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另一個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若問孔子和王陽明哪個更厲害,是沒有答案的,因為聖賢是無法量化和比較的。但若說他們有何相同之處,卻不難發現聖人的思想是相通的。
  • 王陽明:願你自己成為太陽,無需憑藉誰的光
    ,在貴州龍場悟道歸來,行到洞庭湖時,他的學生冀元亨請教老師,何謂「心即理」。 只有內心堅定的人,才能不為外物所動,成為黑暗中的光亮,照亮自己和他人前進的路。王陽明上書,勸諫皇帝不要阻塞言路,因此被劉謹下了大獄。 關押一個月後,廷杖四十,王陽明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丞。 劉謹還不死心,派了殺手半路截殺王陽明,王陽明遁水而去,好不容易逃得性命。肺病卻愈發嚴重,身體每況愈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陽明來到人跡罕至的貴州龍場。
  • 有句話叫「一生伏首拜陽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是百家號雪霽的天晴朗,今天咱們來聊一聊一位名垂青史的聖人,喜歡的不妨關注下。有這麼一個人,文武兼備而且智勇雙全,更是五花八門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一不曉,人生善始善終,堪稱不世出的奇才。對於這樣一應罕見的全能人才,風流人物這樣的稱呼似乎已經不適用了,在很多人看來,有一個更適合他的稱呼,那就是聖賢。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都說男人成就一番事業都應當廣大的人脈和金錢,然而王陽明卻認為,男人的後半生運勢走向,靠的並不是錢和人脈,而是牢記七字真言,唯有這樣,才有源源不絕的人脈和金錢。王陽明前後擔任過,龍場驛丞,刑部主事官、廬陵縣令、御史大人,巡撫大人乃至兩廣總督,且對人生哲學、軍事、教育、書法都做出了傑出貢獻。
  • 想成為聖人有多難?從古至今只有五個聖人,還有半個聖人爭議不斷
    聖人,說起這個詞彙,想必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成就斐然,被廣泛認可,讓人心服口服的人。確實,光看聖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人上一口一耳,我們對此的認為是:能夠經得起人們的口耳相傳,敢坦然面對公眾的評價。也不難看出,聖人確實是一個大眾認可度非常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