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地調整區劃:新設龍場、陽明洞街道

2021-01-08 澎湃新聞

據貴州廣電旗下「動靜貴州」微信公眾號5月18日消息:經研究,貴州省政府近日對貴陽市報送的《關於調整一市三縣部分行政區劃科學規範設立街道的請示》作出批覆。

其中,一、同意開陽縣撤銷城關鎮,調整雙流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硒城、雲開、紫興街道。二、同意息烽縣調整永靖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永陽街道。三、同意修文縣撤銷龍場鎮、扎佐鎮、久長鎮,設立龍場、陽明洞、扎佐、景陽、久長街道。四、同意清鎮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青龍山、濱湖、巢鳳街道。

值得注意的是,修文縣此番撤銷龍場鎮,設立龍場、陽明洞街道。這兩個新設街道的名稱都與著名的王陽明「龍場悟道」有關。

根據上述貴州省政府批覆,龍場街道轄原龍場鎮棲鳳居委會、賓陽居委會、龍崗居委會、虎山居委會、龍潭居委會、中山居委會、翠屏居委會、新春村、新寨村、建新村、王官村、龍桂村、順河村、幹壩村、沙溪村、朝陽村、放馬坪村,街道辦事處駐棲鳳居委會;陽明洞街道轄原龍場鎮新水村、陽明村、大青村、程官村、小山村、高倉村、新生村、幸福村、馬家橋村、營官村、普陀村,街道辦事處駐新水村。

據修文縣政府官網介紹: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於正德三年(1508)春天到達龍場。初到時,因驛站破敗無處居住,王陽明便到離驛站又遠的一個天然溶洞裡居住,又在洞側搭建了一個草棚。他在《初至龍場無所止,結算庵局之》一詩中,詳細描述了當時狀況。繼初在洞內研究《易經》,經洞命名為「玩易窩」並寫《玩易窩記》記述這件事,記中有「陽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的描述。

王陽明剛到龍場時,條件艱苦,心灰意冷,想到以京城的一個兵部之事貶到一個偏僻邊遠的地方當一個未入流的驛丞,思想極為煩惱、悲傷。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認為得失榮辱都能夠超脫,只有生死這一念頭還沒有看透。於是將玩易窩內一石罅當成一石墩,並對著石墩說:「我只有等待命運的安排了」。他白天黑夜端正靜坐,內心澄清靜默,求清靜守一,反覆思考處於極端困苦和危險時的心態,用周文王被拒而演《周易》,孔子遭厄運而作《春秋》,司馬遷受腐刑而寫《史記》,屈原被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來激勵自己,玩味《易經》中「精華糟粕一致,內心外在合一,把艱險視作坦途」的人生道理,領悟古代聖人「視死如歸,殺生成仁,捨生取義」,在生死關頭保持平靜和樂觀的精神狀態。

王陽明於是潛心研究《易經》各陳頤、朱熹的理學思想,厚積薄發,忽然在一天夜間終於徹悟「格物致知」之旨,在睡覺中,像有人和他說話,不自覺地跳躍起來歡呼,跟隨他的人都感到驚異。因而懂得聖人之道,創立於「知行合一」的新學範,並且默記《五經》中的訪來加以證實,氣會吻合《五經》中的論點,於是寫了《五經臆談》46卷,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但此時此刻,要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大死而後大活;要麼變成死灰槁木,化為這邊瘴之地的一抔黃土。問世間「道」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不知過了多久,王守仁心中一點點光明漸漸顯露出來,就像是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傳來,又像是他心底的一股強有力的生命力量找到了突破口突然迸發出來。王陽明龍場悟道,聖人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 陽明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學出世,暗能量有何神通?
    這個人就是王陽明。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隊列的聖賢級大牛。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王陽明一生最大的一次磨難發生在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當時十四歲的武宗皇帝愛好遊樂,寵信太監劉瑾。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王陽明學術思想的產生與宋明理學自身內在的邏輯演變有什麼關係?
    於是,以宋明理學自身的邏輯演變和明中葉社會歷史狀況的變化為雙重前提,陽明的心學思想終於得以產生。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諡文成。生於明成化八年,卒於明嘉靖七年。祖籍江蘇餘姚,早年隨其父王華遷居山陰(今紹興)。十七歲時在離越城不遠的陽明洞結廬講學,自號陽明子,世人稱其為陽明先生。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成化八年(1472),王陽明出生在浙江一個顯赫的人家,其父親王華是科舉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按理說,在明朝想要出人頭地,讀書絕對是不二選擇,又因為王陽明其父親是正經科舉出生,所以王守仁應該更加注重讀書才對,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 有句話叫「一生伏首拜陽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他的名字叫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與大多數的文人不同,他不僅精潤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夠統軍徵戰,甚至都做到了極致,每戰必勝,堪稱全勝將軍。這樣的人才即便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 王陽明:願你自己成為太陽,無需憑藉誰的光
    ,在貴州龍場悟道歸來,行到洞庭湖時,他的學生冀元亨請教老師,何謂「心即理」。 南贛平叛,王陽明初到之時,南贛局勢錯綜複雜,官軍接連敗陣,局面幾近失控。王陽明奉命平叛,倘若失敗,便是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但是王陽明卻絲毫不受局勢影響。 在南贛,時局紛擾,他卻洞若觀火,第一天就揪出了自己身邊的奸細,並且藉助他們實施反間計,大獲全勝。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席書如此欣羨神往,足見其從學王陽明之誠,所謂「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也。那麼,席書在陽明心學的成長過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邀請講學,促成心學種子的播撒王陽明於1508年春到達貴陽龍場,條件十分艱苦。《年譜》云:「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範土架木以居。」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王陽明智慧:對付你惹不起的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生活更輕鬆
    2、能夠感化小人才是中策被貶之後的王陽明來到貴州龍場,初到這裡的時候,王陽明十分不適應,環境惡劣,氣候差,水土不服,跟當地人語言還不通,但是王陽明都克服了,因為他的好脾氣,好學問,慢慢當地的人開始尊敬他。正是在這裡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何假外求」的道理。
  • 貴州第一艘「大地之舟」落戶景陽中學
    明武宗正德年間,王陽明先生在貴州修文龍場悟道,創辦龍岡書院,首傳陽明心學,主講貴陽文明書院,始論「知行合一」說,大力傳播心學思想,為貴州培養了一大批心學弟子。  清同治十年(1871),修文知縣俞渭,浙江嘉善縣人,因年少時受到陽明心學的影響,一生仰慕陽明先生之學問,景仰陽明先生之德行,處處以陽明先生為榜樣,在扎佐創辦景陽書院,擇境內優秀學子入學其中,學儒書,習心學。
  • 陽明心學中的良知,其實就是一種高級的能量
    我寫陽明心學的文章,就要網友留言問:和現在的科學有什麼關係?我們現在做什麼都要講究科學,這樣才有用。其實,如果透過能量視角,陽明心學和量子科學異曲同工。陽明心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從內心深處獲得巨大的生命能量。探索的越深,能量就越多,心越純淨,能量越強。01能量的科學表述愛因斯坦用他一生的智慧提取的公式: E=MC2,一切都可以能量化了。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他曾毫不客氣地批評當時官場存在的不正之風:「由科第而進者,類多徇私媒利……惟欲釣聲利,弋身家之腴,以苟一旦之得,而初未嘗有其誠也。」民族平等團結。王陽明謫居多為少數民族的貴州龍場之際,近乎絕望,淳樸善良的龍場人民給了他無私的援助,向他問好、送糧食,幫他搭建房子,房子雖然簡陋卻令人溫暖。
  •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村民裴金昌 2020-12-3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佛家喜歡論「境界」,按照儒家的說法叫「胸次」。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過去事放不下,未來事想不通。胸次漸窄,人也就走進了死胡同,是謂「著相」。
  • 關尹子論道家修煉觀:什麼是「以心悟道」?
    沒想到李太官之子一見到關尹子,身體突然長高長大,化作數丈高的白金之身,眾人都驚恐不已。老子說:「我居於太微,以真一為身,降精曜魄而化身為人,你們不必驚怪。」關尹子當即跪拜於地,老子對他說:「當初我之所以要離去,是因為你初受經訣,尚無根基,所以託胎在此等你。如今你以修行有成,解形合真了。」於是,授予他玉冊金文,賜以『文始』之號,位無上真人。
  • 沒有人際關係活得痛苦,可能小時候被這樣教導,王陽明提倡這樣破
    王陽明先生的「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之初是無善無惡的。這跟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有所不同,陽明先生認為,人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沒有所謂的性善性惡的分別!
  • 陽明格物致知實踐vs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程朱理學是當時唯一的成聖途徑,王陽明在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之前也嘗試了官學程朱理學之路。陽明格竹王陽明在攜妻子回鄉途中,受理學大師婁涼教育,和朋友一起實踐格物致知。至今仍被人常常談論的陽明格竹的故事就流傳至今了。理學的格物致知方法沒有具體的實施方式,王陽明自然沒有成功。王陽明也因為此事認為格物是一個錯誤的方式,後來也創立了自己的獨特的心學思想體系,也就是他自己的成聖途徑。(下一期會對比分析兩種成聖途徑,敬請期待。)
  • 量子力學和陽明心學的啟示——破除思維假設的藩籬就是開悟
    ,而是成功地解釋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建構了一套全新理論物理體系,從而將基於宏觀世界運動規律,無法解釋量子現象的牛頓力學變成了量子力學的一個特例。500年前的王陽明,原本是程朱理學的篤信者,為了踐行「格物致知」,曾經枯坐七天,盯著竹子尋找其中的天理,大病一場,開始對朱子的道理產生了懷疑。渡翁始終覺得這個公案有抬槓之嫌。朱子有知,定要敲棺材蓋大喊:您即使是「格」竹子之理,也不是這麼個低級的「格」法啊!不過這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