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2021-01-15 順樂受法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聖賢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來,但是尚未給出清晰的答案。他的學生則認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後世的讀書人也在進行著思考,嘗試著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不經意間竟然陷入了錯綜複雜的境地,以至於成了專門的學問。後來,宋代的朱熹潛心鑽研,終於悟出了其中的道,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格物致知。

王陽明一心想要實現做聖賢的夢想,這個問題自然也是不能繞開的,他希望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更大的突破,當然,這個突破是很艱難的,要拋開世俗的功名利祿,苦苦思索,心無旁騖。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陽明日日思索、反覆推敲,終於看到了希望。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思索的人性與天道之間並不存在鴻溝,而是能夠聯為一體的。所謂的天道,也就是宇宙萬物每時每刻的變化規律或原理,而這些並不是不可認識、不可理解的,人天生就具備了體察萬物的本能,天道是人能夠體悟到的 。看似複雜、抽象的天理和物理,其實都在每個人的心中。而通往聖賢的路上,也就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內心、精神境界方可達到。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認識到這些使得王陽明驚喜萬分。當時正在深夜,僕人已經沉沉地睡著了,王陽明近似癲狂的叫聲驚醒了他們。看到主人失態的狂喜,嘴裡說著他們無法明白的話,僕人們都感到莫名其妙。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就想著通過對五經內容的解釋進行驗證。無奈身邊沒有書本,他只好憑藉記憶進行解釋,結果完全打得通,五經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釋。而與朱子的註解進行一一對照時,卻發現完全是自相矛盾的。

王陽明體悟到聖道的歷程充滿了艱辛和挫折,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他從年少時樹立做聖賢的雄心壯志之後,雖然屢屢遭遇到挫折,但從未放棄,而是苦苦探索。即使被貶到荒蠻之地,也一如既往地潛心鑽研,終於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從此之後,王陽明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正如他所講「常快樂才是真功夫」,艱難的環境下王陽明懷著快樂的心去領悟生命,實踐理想。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王守仁在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四字詞語上,悟道出自己的心即理,本著自己內心的體驗,促就心學的悟性。他也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但他那傳奇非凡的往事一幕幕在心中飄過,然後又像鏡花水月一樣清散於無形。這就促就了王守仁心中萬念俱泯,唯剩一個念頭: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地調整區劃:新設龍場、陽明洞街道
    三、同意修文縣撤銷龍場鎮、扎佐鎮、久長鎮,設立龍場、陽明洞、扎佐、景陽、久長街道。四、同意清鎮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青龍山、濱湖、巢鳳街道。值得注意的是,修文縣此番撤銷龍場鎮,設立龍場、陽明洞街道。這兩個新設街道的名稱都與著名的王陽明「龍場悟道」有關。
  • 陽明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學出世,暗能量有何神通?
    這個人就是王陽明。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隊列的聖賢級大牛。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王陽明一生最大的一次磨難發生在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當時十四歲的武宗皇帝愛好遊樂,寵信太監劉瑾。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源易緣」今天就通過少年王陽明做的一件有趣的事兒:死磕竹子,來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新婚遇貴人:怎樣才能成為「聖賢」? 王陽明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家庭出身十分優渥:不僅有錢,父親還是進士第一名,更可貴的是,王家的家庭教育十分開明,少年王陽明寫了一首詩,父親王華就看出兒子嚮往沙場生活,親自帶少年王陽明到居庸關外見識生活。
  • 王陽明學術思想的產生與宋明理學自身內在的邏輯演變有什麼關係?
    可以說,中國哲學發展到宋明理學的陽明心學階段後,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形式下所能開顯出來的、所能包容的基本精神和義理在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中得到了最為豐富和集中的表達。王陽明一生的經歷兼有立德、立言、立功的特徵,體現為一個為學、為道與為人相統一的過程。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王陽明的科舉之路也很艱難,但正是一次次的挫折,使他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內心,面對挫折他一往無前。人只有擁有這樣的精神,在做任何事才能成功,王陽明就是這樣的人,在第三次會試的時候他終於科考中第,然而當時劉瑾把持朝政,朝廷上下怨聲載道,王陽明因此受到牽連被貶龍場。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二是說教內容太多,少了趣味性,所以不建議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知行合一王陽明2》上,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就夠了。繼續說王陽明,他的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一 六個字這個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 王陽明制勝法則:想要成大事,悟透三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是我國的心學大師,同時在軍事家、哲學、軍事、教育、書法等領域都有傑出貢獻,他的一生也並不是事事順遂,直言上書得罪宦官劉瑾,差點當場喪命,最後被貶到瘴毒之地,又遭到當地鄉民的排擠。 在貴州龍場,王陽明不斷地思考,磨練自己,終於在龍場悟道,創辦了《心學》。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通過格物,就能夠證得這個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麼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程朱理學是影響了歷史的重要理論。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簡單來說就是,朱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後有氣,理和氣結合產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 關尹子論道家修煉觀:什麼是「以心悟道」?
    老子說,千日之後,你可以前往蜀中,走到能看見一隻青羊(就是黑色的羊)的地方,就能找到我。老子走後,關尹子每天都潛心研讀和修習《道德經》,三年之後,修為大有長進。眼看約定之期將近,他便收拾行囊,到蜀中尋找老子。當關尹子走到成都時,果然在路途中見到一個孩童牽著一隻青羊。關尹子趕忙上前詢問,孩童告訴他,自己蜀國太官李氏家的僕童,一個時辰前,羊莫名其妙的跑出家門,自己是出門來找羊的。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若你的內心充滿陽光,那世界就是絢麗多姿的;若你的內心布滿陰雲,那世界就是黑暗無比的。內心有光,你就是自己的太陽,不僅照亮自己,還能溫暖他人!心是身上燈,照亮前行路人們常說:「心是你身上的一盞明燈,能夠替你照亮前行的路。」確實如此。
  • 王陽明智慧:對付你惹不起的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生活更輕鬆
    再一次巡視牢房的時候王陽明發現犯人們一個個都面黃肌瘦,營養不良,仔細盤問才知道,給犯人們吃的糧食都被獄卒餵豬了,就為了年底能夠吃上最豬肉。遇到這種事情王陽明是很生氣的,他直接去找自己的領導告狀,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這種情況正是自己的領導默許的,王陽明傻傻的把這件事拿到明面上來,損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王陽明一生致力於講學布道,在龍場悟道後,更加把覺民行道作為自己的使命,在南贛新建了義泉、正蒙、富安、鎮寧、龍池五個書院。王陽明認為學術不明是導致明代世風日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他把講學作為傳播聖學、改良社會風氣的重要切入點。在王陽明的不懈努力下,書院講學之風盛極一時,社會學術氛圍日漸活躍,這也是王陽明文化自信的一種擔當。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5、做人要「誠」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
  • 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只不過是看透世情罷了
    明朝皇帝發明了「批頰」,就是當眾打官員的嘴巴,很多人被當場打死,先辱後死,這對文人的驚嚇以及自尊的損害是十分嚴重的。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尊,在社會上便不會做出什麼事來。何況,朱元璋對待文人官員的殘忍還不止於此。凡是不為他服務的文人,一律殺,而且殺得十分殘酷,「誅其身而沒其家」。蘇州著名文人「明初四才子」之一的高啟就因為不願做朱元璋的官而被腰斬,死得太慘。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都說男人成就一番事業都應當廣大的人脈和金錢,然而王陽明卻認為,男人的後半生運勢走向,靠的並不是錢和人脈,而是牢記七字真言,唯有這樣,才有源源不絕的人脈和金錢。王陽明前後擔任過,龍場驛丞,刑部主事官、廬陵縣令、御史大人,巡撫大人乃至兩廣總督,且對人生哲學、軍事、教育、書法都做出了傑出貢獻。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5歲時王雲受高僧指導,更名為王守仁;王守仁28歲考到進士後惹惱官宦劉瑾貶官至貴州龍場,王陽明心學在貴州龍場悟道,創建「心學」,布道講學,因此世人多稱之為「陽明先生」。王陽明心學自小便非常聰慧,被左鄰右舍稱之為神童,且王陽明心學自小,理想便和其它小孩子不同。另一家的孩子讀書為了更好地考到功名,王陽明心學則是自小志向做聖賢。
  •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王陽明用兩本書破除世人對朱熹的迷信
    王陽明的困境與伽利略類似,朱熹好比亞里斯多德,是真理的化身。朱熹在明代紅得發紫,他編注的《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參考書,可謂「天下誰人不識君」。王陽明一開始也是朱熹的腦殘粉,很多人信朱熹也就說說而已,王陽明是真信——朱熹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他按照朱熹窮理盡性的理論去格竹子,結果生了一場大病,從此對聖賢之道失去了信心。
  • 王陽明告誡男人:哪怕再有錢,再有人脈,也要牢記這七字真言
    在我國戰國時期,出過這樣一個牛人,他足智多謀,知天下事,仿佛天下就是他的一盤棋,這個人就是鬼谷子,而在鬼谷子去世後,15世紀又出了一位牛人,他就是王陽明,這二人頗有許多相似之處,王陽明仿佛就是第二個鬼谷子。鬼谷子未出世,而其徒弟卻有陰謀家、縱橫家、軍事家,王陽明未入行伍卻能領兵打仗,一生哲學智慧,享譽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