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聖賢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來,但是尚未給出清晰的答案。他的學生則認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後世的讀書人也在進行著思考,嘗試著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不經意間竟然陷入了錯綜複雜的境地,以至於成了專門的學問。後來,宋代的朱熹潛心鑽研,終於悟出了其中的道,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格物致知。
王陽明一心想要實現做聖賢的夢想,這個問題自然也是不能繞開的,他希望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更大的突破,當然,這個突破是很艱難的,要拋開世俗的功名利祿,苦苦思索,心無旁騖。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陽明日日思索、反覆推敲,終於看到了希望。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思索的人性與天道之間並不存在鴻溝,而是能夠聯為一體的。所謂的天道,也就是宇宙萬物每時每刻的變化規律或原理,而這些並不是不可認識、不可理解的,人天生就具備了體察萬物的本能,天道是人能夠體悟到的 。看似複雜、抽象的天理和物理,其實都在每個人的心中。而通往聖賢的路上,也就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內心、精神境界方可達到。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認識到這些使得王陽明驚喜萬分。當時正在深夜,僕人已經沉沉地睡著了,王陽明近似癲狂的叫聲驚醒了他們。看到主人失態的狂喜,嘴裡說著他們無法明白的話,僕人們都感到莫名其妙。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就想著通過對五經內容的解釋進行驗證。無奈身邊沒有書本,他只好憑藉記憶進行解釋,結果完全打得通,五經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釋。而與朱子的註解進行一一對照時,卻發現完全是自相矛盾的。
王陽明體悟到聖道的歷程充滿了艱辛和挫折,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他從年少時樹立做聖賢的雄心壯志之後,雖然屢屢遭遇到挫折,但從未放棄,而是苦苦探索。即使被貶到荒蠻之地,也一如既往地潛心鑽研,終於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從此之後,王陽明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正如他所講「常快樂才是真功夫」,艱難的環境下王陽明懷著快樂的心去領悟生命,實踐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