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我們能從這位偉人的學說中學到什麼,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來說,比較晦澀難懂。「源易緣」今天就通過少年王陽明做的一件有趣的事兒:死磕竹子,來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新婚遇貴人:怎樣才能成為「聖賢」?
王陽明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家庭出身十分優渥:不僅有錢,父親還是進士第一名,更可貴的是,王家的家庭教育十分開明,少年王陽明寫了一首詩,父親王華就看出兒子嚮往沙場生活,親自帶少年王陽明到居庸關外見識生活。
王陽明從小的環境真是讓人羨慕死: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聰明,比你聰明又有錢的人,又比你還努力,比你有錢、聰明、努力的人,還有個思想開明的父母:這樣開掛的人生,不要太滋潤。
王陽明從小就是神童,十二歲的時候就寫下一首廣為流傳的詩《蔽月山房》,名動一時,從此更加受到家人器重。
神童智商異於常人,為人行事也異於常人,少年王陽明經常幹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並且十分專注,因為他是神童,所以家人和周圍的人對他也是十分包容。
不知不覺王陽明到了娶親的年齡。這一年,18歲的王陽明到江西接回新婚媳婦兒歸家途中,在路上他拋棄新婚妻子,棄船登岸,拜謁了當時有名的理學家婁亮,向他諮詢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成為聖人?
婁亮給出的答案就四個字:格物窮理。
這四個字來頭很大,簡單理解就是通過研究一個物品,來悟見世間萬事萬物都具有的內在規律,也就是「道」。
回到家後,他就開始了他的格物之旅,就地取材,開始格自家院子裡的竹子。
死磕竹子:7天7夜至吐血,人生走向拐點
追求聖賢之道,王陽明是十分認真的。為了在竹子身上格出世間大道,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找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格竹子。
結果茶飯不思的兩人對著竹子格了3天,朋友體力不支,中途退出。
死心眼的王陽明繼續「格」了4天4夜,恰逢一場大雨傾盆而下,年輕的王陽明被澆了個透心涼,最終格了7天7夜竹子後,不省人事,口吐鮮血才作罷。
這次格竹子,陽明先生格得驚天動地,心力交瘁,但一無所獲。從此之後,王陽明對朱熹的「格物窮理」生出疑惑:格物並不能得到「道」。
這次格竹子,看似兒戲,但對陽明先生獲得心學達到卻是一個拐點:至此之後,他沒有再跟在朱熹後面亦步亦趨,而是試圖另尋途徑,尋找得到人間大道的方法。
其實,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上看,「格物」並沒有錯,西方人傳統習慣就是格物,研究物體內部關係,牛頓發現了牛頓定律,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的雛形……
而王陽明之所以沒有從竹子裡發現「道」,還是功夫不到,或者他的志向並非科學家而是哲學家。
其實世間的每樣事物,都有它的物理特性,也有文化屬性,站在這樣的角度,認真地研究身邊事物的特性,為我所用,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無論如何,陽明先生通過格竹一事,他追求聖賢的道路走向了一個拐點:成為聖賢只有另尋它途。
龍場悟道:在棺材裡睡了一夜,悟到心學大道,掌握它,所向無敵
王陽明悟道的龍場在當時是一個邊陲之地,四周都是類似於原始人的部落和遍地野獸。
孟子曾有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王陽明在龍場就面臨這樣的境況,但他沒有忘記自己做聖人的初衷,終於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他躺在自己給自己造的棺材裡,悟出了心學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陽明讓人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內心,肯定內心即思想的力量。
佛教有觀自在菩薩:只要內心自在無掛礙,人人可以立地成佛,可以成為菩薩。
而王陽明的心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人的內心就有無窮強大的力量,所謂心外無物,心即理,所有的大道,人們的內心中原來都有,只要遵循它,實踐它,就能成為聖賢。
王陽明的後半生的功績,也確實能驗證心學的正確性,武功方面,他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及江西匪類。文治方面,他的學生遍天下,後世很多人都是王陽明的忠實學生,甚至日本有人認為,日本明治維新多半是王陽明的功勞。
可見,王陽明真的是不世出之奇才,他和孔子一起,被稱為我們古今兩個「三不朽」的完人。
如果真能領悟王陽明心學精髓,我們在人生也可以上一個大在臺階。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