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2021-01-11 思維精進課堂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陽明心學之《傳習錄》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王守仁也叫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穆宗曾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

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

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

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比如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儒學主張就是這樣一個從心偏重尊德性,另一個從物主張道問學。

在王陽明出現之前,朱熹理學的社會影響是完全壓制性的。

一方面是因為朱熹治學能力很強,取得了官方的認可,由朱熹審定的四書五經成為了科舉考試的必考書目。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宋陸九淵陸九齡提出的,心學確實存在著許多的漏洞,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不能夠自圓其說,但是自從王陽明出現之後,這形勢就完全逆轉了。

由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相對於陸家兄弟有著較大的進步和完善,以至於理論上就可以充分的解釋儒家《詩》《書》《禮》《易》《樂》《春秋》中愛那些懸而未決和有爭議的部分。

從此心學開始走紅明代士大夫階層,成為了當時儒學的主流。那麼心學到底在講什麼?心學是唯心主義嗎?這個問題有點難以直接回答,這裡不妨調出《傳習錄》一段經典的對話。

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同遊南鎮,朋友就指著山中的花樹就問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一何相關。」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然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表面上看王陽明這一觀點像極了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你看見花的時候,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的時候,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這是一種絕對的唯心主義。

可是王陽明真是這個意思嗎?其實王陽明在這裡強調的是人心對於花的感應,而不是強調花的是否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此花不在你心外,其實是指心是發生意義的源泉,人心沒有去感應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

花是否客觀存在不是心學關注的重點,心學的重點是研究人心與外界的感應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陽明心學即使在唯物主義假定下也是不存在根本衝突的,所以心學也就談不上什麼唯心主義觀之類的西方哲學概念。因為中國哲學的研究思路從根本上就同西方哲學有著很大的差異。

二: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很多人理解錯了

第一部分分析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的問題。這一部分將解讀心學中的著名概念,知行合一。

網絡很多地方都充斥著知行合一的概念,似乎提到心學就必須要提到知行合一,似乎懂得了知行合一就能夠融匯心學的核心。從我們一般的生活體驗來說,知道同做到直觀上確實不是同一個概念,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傳習錄》中的一句闡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這裡所謂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意識和思想的意念,行主要指人的實際行動。

因此知行的關係也就是指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知行合一,思想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是它就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換句話說,一個人假如有了所謂全新的認識和意識,就必然會做出相應的新的行動,如果不去行動,就不能算是真的懂得了新的認識和意識。

了解了知行合一的概念,再來進一步說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出知行合一,先對照傳習錄的原文,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做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這段話很直接的表達了作者的意圖,那就是提醒知行合一,就是為了提醒以儒學理論作為修身目標的人,提醒他們儒家修身功夫的關鍵就是從念頭上修,否則知道的再多把聖賢開示倒背如流,但是卻不懂得修心,這樣就是「行」的缺失,是實戰修行中的懦弱和不給力!

念頭一發動你就要行動了,把這個邪念給斷掉。修身功夫必須有實戰修行中的執行力,不能僅停留在理論的研究上,理論研究必須結合鍛鍊實踐,這樣才能夠越修越好。

最後我們來回答知行合一是否是心學的核心的問題。從上一段的闡述,可以知道「知行合一」其實是一個標準,一個衡量修行是否得當的標準,它本身並沒有真正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一句知行合一就像是一句口號,如果王陽明就靠這一點就能夠抗衡大儒朱熹,取得明朝士大夫的認同,那我們這些現代人也未免太小瞧古人的智商了。

在學術上來說,心學真正的厲害之處是能用所謂的良知的理論去把四書五經中的爭議部分全部的發散闡明,並且能自圓其說。這一點在《傳習錄》裡面已經體現得很明顯了。這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獻經典概念,然後作為讀者的我們最大的樂趣就是看王陽明如何去破解和升華這些爭議。

三:致良知,藏在你身上的偉大力量

心學中的核心致良知,要討論這兩者,首先我們得知道良知它到底是個啥?

作者在《傳習錄》裡說:「良知,心之本體。」其實就是指無念而清醒狀態,純粹的感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指念頭。

關於本體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參考《雪獅的藍綠色鬃毛》裡第30個故事,諾西的10項啟蒙,諾西隆多是華智仁波切的大弟子,有一晚華智帶著隆多在野外修行,仰臥著凝視天空,遠處有佐欽寺的狗在叫。

華智對諾西隆多說:「親愛的朋友,你聽到狗的叫聲了嗎?」「有!」隆多回答他。「那就對了!」上師大叫道。他又問:「你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嗎?」隆多肯定的回答了。華智叫道:「就是這樣,那就是本然具足的覺醒的名佛佛性,不要看別的地方。」

大道至簡簡單到不可思議,從這個故事我們能看得出,純粹的覺知就是望向星空時只是純粹的看,沒有任何念頭的狀態,認識到良知指的就是人的本體之後,致良知就呼之欲出了,大意就是要時刻保持清醒的狀態。

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倡致良知呢?埃克哈特託利之前說過,本體才是真正力量的唯一源頭,所以我們才應該時時致良知。知道什麼是致良知之後,我們來看看《傳習錄》中致良知的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先生曰:「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它多少邪思枉念,這裡一決都自消融,真箇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作者給我們斷念的方法就是「覺」,這一覺就是最快的刀,念起即覺,覺之既無!這就是最高的斷念的實戰功夫,只一覺念頭就消融了。

第二個方法,先生曰:「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作者這段是講斷念貴早,念頭方萌之時就要立刻斷掉!必須夠快夠狠,千萬不可讓邪念發展壯大,不能讓他得勢。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其實探究王守仁的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亂的功績都大於在政治中央為官的政績。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軍事家。如果只是這樣,那王守仁的名氣也不至於像今天那麼大了,或許也就是被貶地方讓他有了專心做學問的時間。王守仁對於儒學或者說理學始終是有著獨到的見解的。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雖然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來了,但是有沒有發現,社會卻逐漸的有些變味了。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發現了,這個社會已經逐漸走向「崩塌」了,人人都向錢看齊,各種三觀不正的觀念層出不窮。人們的心都已經變質了。還記得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教這麼一句話「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在兩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他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他就是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他印證了那首「神曲」:不要瘋狂地迷戀哥,哥就是一個傳說。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有人問:「最近王陽明這麼火,是不是有點吹噓過頭了?」在沒讀王陽明之前,我對他並不了解,興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讀完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一點沒有過頭,他確實很厲害。但《知行合一王陽明2》,卻有畫蛇添足之感。一是內容重複,與第一部相比,重複度高達50%!
  • 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一生有3不管,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很多人一生過得不順,事業不夠成功,生活也不夠幸福,整個人也是鬱郁不得志的感覺。有些人認為是自己的命不好,沒有遇上好人、好事、好時機。其實很可能是你自己不懂得修心。真正聰明的人都活在自己心裡,時間自會有公道。2、不管人非笑人生在世,出錯丟醜的事難免會發生,當我們被人嘲笑時可能會感到尷尬難受,但是不必記在心裡,笑一笑就過去了。很多人被嘲笑時,心裡總是非常在意,可能別人都忘記了,他內心還在生氣難受。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在這裡開始反思,他每天都在想如何是聖人處在自己的位置上會如何來做呢?就這樣一直苦思冥想,終於在一天夜裡,他在半夢半醒的時候想通了。他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做聖人的道理我自己心裡本來就具足的,之前是因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這個「理」,所以這是完全不對的啊。這個故事被稱為「龍場悟道」。
  • 王陽明:人到三十生活還是沒有起色,記住此心學3法,或能崛起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聖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堪稱「六家歸一」,成就冠絕有明一代。陽明心學深刻影響了亞洲歷史和文明進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學是踐履之學而不是知見之學,從古至今的賢達之士,以及當今的專業人士、企業精英,都積極地從心學尋求修身做事之道,知行合一。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做事最怕見異思遷,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這樣內心沒有強大定力的人,還指望能夠成功?簡直就是痴人說夢。除了曾國藩之外,還有一個人和他想法一致,真的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這個人就是王陽明。一說到王陽明,「知行合一」仿佛就自動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了。很多隻知道這四個字,卻不知道和這四個字地位相當的「精一之功」。這八個字應該是渾然一體,相輔相成的,如果刻意將這八個字分開理解,那就無法領悟到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 王陽明智慧:對付你惹不起的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生活更輕鬆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遇到一些小人,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人呢?顧名思義小人就是那些破壞遊戲規則,不按規矩辦事的人,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可能很氣憤,可能會效仿他們,也用他們慣用的手段來對付他們,但是我們要是這樣做的話,我們也就成了別人眼中的小人。對付小人需要智商跟情商同時在線。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後者不僅帶有思辨的性質,而且本身內在地蘊含著體用的離異:以心為體,本質上仍是在真正的物質實體之外去虛構一個超自然的本體。就這方面而言,熊十力並沒有完全擺脫玄學的觀點。不妨說,他似乎試圖在玄學的立場上,論證體與用之非二,正是這一傾向,決定了熊十力不可能真正重建體與用、本體與現象的統一。 與體用不二相聯繫的,是翕闢成變說。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視、聽、言、動等行為,都是發自於心。你的心要視,就發竅於眼睛;你的心要聽,就發竅於耳朵;你的心要言,就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就發竅於四肢。綜合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軀體裡邊那個能夠思考,能夠控制軀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這個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軀體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沒有這個心的存在,軀體的六根沒有了控制,這具軀體就是死的。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更是「陽明心學」的創始人,陽明心學一經出世,影響了很多人,像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匪淺在如今這個快速發展,物質欲望性的社會,相信沒有人願意一輩子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吧,有野心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反而可能很多人都會更喜歡有野心的人。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有關人到四五十歲的學問,中國古代有一名「心理學大師」,他最有發言權,這人就是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心學,創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學習的典範。王陽明曾經說過:「心軟之人則是無福之人,為人處世要對3件事心狠」。
  • 王陽明:世間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沒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容易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迷路,更容易行差踏錯,誤入歧途。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面,就連慈悲的佛祖都有一個惡毒的影子。不自量力,不知敬畏的人,更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毀掉自己身上的福氣。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人只有擁有這樣的精神,在做任何事才能成功,王陽明就是這樣的人,在第三次會試的時候他終於科考中第,然而當時劉瑾把持朝政,朝廷上下怨聲載道,王陽明因此受到牽連被貶龍場。從第一次科舉到這次被貶,王陽明的人生主線始終沒有變過,那就是做一個聖人,這個信念在他沒有悟出之前,他一直都是處於極端的焦慮和不安,甚至對自己的心學參生了懷疑,但以往的挫折註定他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
  • 王陽明的處世哲學: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
    在很多人都想著表現自己的社會,王陽明提出,要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這一系列的詞語都告訴我們,鋒芒畢露的人更多的時候會成為別人的目標。人生大病,只一傲字弘治五年,王陽明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之後,學業大有長進。
  • 王陽明告誡:「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人至中年,這2事儘量少做
    作為中國古代聖賢之才,對中國古代心學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 王陽明:世間有兩種人命苦,兩種人有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是歷史上都一等一的大人物,他的心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是對如今的我們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甚至對日本及東亞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王陽明提出,世間有兩種人命最苦,有兩種人最有福,別等到50歲以後才知道。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