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到三十生活還是沒有起色,記住此心學3法,或能崛起

2021-01-21 李大新的歷史課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聖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堪稱「六家歸一」,成就冠絕有明一代。陽明心學深刻影響了亞洲歷史和文明進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學是踐履之學而不是知見之學,從古至今的賢達之士,以及當今的專業人士、企業精英,都積極地從心學尋求修身做事之道,知行合一。

王陽明在自身的著作《傳習錄》中說「盛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騰蛇」,如果自身來到而立之年,日常生活還沒什麼起色,就請認真看一看王陽明的著作,也認真看一看這三句話。

盛神法五龍

王陽明說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要想自身的精神旺盛,做什麼事情都滿是激情,就需用效法五龍。那 「五龍」又代表什麼意思呢?五龍是人身上的五氣,即心、肝、脾、肺、腎。精神是身體五氣的統帥,內心是五氣之住所,品行則是五氣之根本。

王陽明覺得,一個人在事業上有所成績,在生活中有所作為,就需用有廣袤的胸懷來接納自然,接納發生在自身身邊的每一件事;還需用為善施德,用自身行的善來滋養自身的身體。這其中,極其關鍵的便是要努力積累,不要著急表現,唯有厚積而薄發才可以長久地享受成功的喜悅。

所謂的的盛神,便是要在身體康健(五氣充沛)的基礎上才可以實現的。

養志法靈龜

王陽明說「養志法靈龜」。便是培養自身的心志就要效法靈龜。王陽明覺得,慾念多了,心魄就會渙散,意志也會低落。而慾念多的原因便是因為不夠專一。唯有自身專注,心神專一,慾念才不會乘機而入,意志也不會因而而變得低落。

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培養心志,最重要的便是要找到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要心魄專一,這樣才可以意志堅定。《孟子》中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實意法騰蛇

「實意法騰蛇」說的是想要堅定意志,就需用效法騰蛇。堅定自身的意志就需用在五氣和思想上下功夫。便是,要想培養自身堅定的意志,一方面要有一個康健的身體,另一方面還需用有充沛的精神。

王陽明覺得人們要想實現理想,幹一番大事業,就需用有強健的體魄,有充沛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需用真心實意,更需用一心一意。

幾百年來,王陽明心學的思想觀念影響了國內國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一生有3不管,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很多人一生過得不順,事業不夠成功,生活也不夠幸福,整個人也是鬱郁不得志的感覺。有些人認為是自己的命不好,沒有遇上好人、好事、好時機。其實很可能是你自己不懂得修心。聰明的人不會和別人較勁,更不會和自己較勁,我們生活中難免會受到嘲諷,如果每次都計較,那一生註定不會太幸福。3、不管人榮辱這裡的榮辱,大多是指得失。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俗語說:「活到四五十,人生過半」,的確!人的一生只不過百年光陰,人到四五十歲,是人生的另一道分水嶺,是我們褪去一腔熱血,把人生智慧和成熟穩重裝進胸膛的分水嶺,也是我們青春逝去,人生下半場的分水嶺。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東方的哲人的思維似乎和數學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他們生活於一個玄思冥想的、大而化之的心靈境域,他們善用歸納之法直抵靈府。宇宙萬有本在吾心,王陽明作如是想,另一些哲學家則以為天地未開之前便有「理」,朱熹作如此想。這是明代心學家與宋代理學家的區別,但是東方的哲學家沒有實驗室,是概莫能外的。他們憑的是遍列一切法相的如來智慧和深入法性深層的如有智慧,這雖是佛家用語,而中國儒學的哲人們卻莫不如是。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源易緣」今天就通過少年王陽明做的一件有趣的事兒:死磕竹子,來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新婚遇貴人:怎樣才能成為「聖賢」? 王陽明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家庭出身十分優渥:不僅有錢,父親還是進士第一名,更可貴的是,王家的家庭教育十分開明,少年王陽明寫了一首詩,父親王華就看出兒子嚮往沙場生活,親自帶少年王陽明到居庸關外見識生活。
  • 很多人都說「男人三十一枝花」,人到三十,生活的真相是什麼?
    在一開場,她居然談到了「30歲」這個萬年老話,這個被無數人妖魔化的年紀。在中國人的舊思想舊觀念裡,30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啊,代表著你已經褪去青春的羞澀,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閱歷,在收穫一定的人生自主權的同時,生活的重重壓力也以更現實的方式撲面而來與你握手言和或針鋒相對。國慶回家,剛進門,包還沒放下,聽到表哥在我家和父母說隔壁發小已經領完證了,估計年底結婚。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比如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儒學主張就是這樣一個從心偏重尊德性,另一個從物主張道問學。
  • 王陽明告誡男人:哪怕再有錢,再有人脈,也要牢記這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訴我們,人這一生,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也不能可能順風順水就成就一番大事,但只要心存底線,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就能做一個踏實、至誠、自在的人。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王陽明人能走多遠?這話不要問雙腳,而是要問志向。沒有志向,就沒有前進的動力,沒有前進的動力,人只能原地踏步。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如果用現代唯物主義論來看,陽明心學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還是主觀唯心主義。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又是唯物主義呢?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義則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很多人只看了王陽明說的最後一句,但其實王陽明說的人心「寂」與「顯」的那種狀態。也就是說當人沒看到花時,花在心中是處於一種寂的狀態,但是當看到花時,那花就瞬間處於顯得的狀態。而這種顯的狀態,與我產生的關係,也就是物來順應的關係,我的良知可以感知到花。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每當晴空萬裡的時候,老婆婆就滿面愁容,嘆氣道:「太陽這麼曬,買雨傘的人很少,大女兒該怎麼生活呀?」可到了下雨天,她又擔心自己的二女兒:「雨這麼大,誰還去買鞋呢?我那二姑娘的日子也不好過了。」因此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老婆婆就沒有開心過,總是憂心忡忡的。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王陽明雖然追求做聖賢,卻反對自以為是,把「聖賢」掛在口頭上居高臨下教訓人——被教訓的「人家」也是聖人啊!若把人家當愚夫笨婦,自己也要成愚夫笨婦,平等無欺。如果扛著個「聖人」去給「俗人」講學,「俗人」會嚇跑,還有誰能用心來聽?又有誰能信而學、學而做呢?這位王艮後來對老師心服口服。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在兩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他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他就是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他印證了那首「神曲」:不要瘋狂地迷戀哥,哥就是一個傳說。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跟王陽明學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 胸次漸窄,人也就走進了死胡同,是謂「著相」。 懂得享受當下生活的人,對於過去的得失,不做無謂的計較;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 他們胸懷寬闊、內心清明,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 王陽明:先學會靜,後才能得「慧」!靜坐3步,教你把心靜下來
    在「潛腦開發」的學習過程中,正式上課之前,我們都會先讓孩子們打坐冥想,只有讓孩子們得到足夠的放鬆,才能更好地學習,那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所提倡的,正是這生於獨坐觀心中的寧靜。那麼,既然生於塵囂中的我們一時難以擺脫俗世的念頭,何不學習王陽明,以其獨坐靜思之法為自己的浮躁心靈養一方淨土?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做好下面三件事:1.
  • 「聖人」王陽明:「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孝悌之外無良知
    就孝悌而言,儒家提倡的家庭倫理,都建立在人對親情的一點靈明上,擴充這一點靈敏,就能維繫宗族的發展,不至於像道士或教徒一樣容易「斷滅種性」,這是致良知很關鍵很切己的一條路徑。2父親龍山公退休後,王陽明經常給他寫信,十分關心父親的生活。
  • 王陽明的思與書:書者,固其心畫也
    明清之際著名學者歸莊,對王陽明的書法更為傾倒,他說:「陽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於書法如此,豈非藝即道耶?餘學道不成而謬以能書名,既恥為一藝之士,其敢不勉!」可見當時對陽明書藝的仰慕之情。據《王文成公全書·年譜》記載,王陽明17歲時從外舅宦遊洪都官署中蓄紙數篋,他日取學書,比歸,數篋皆空,書法大進。陽明嘗示學者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做事最怕見異思遷,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這樣內心沒有強大定力的人,還指望能夠成功?簡直就是痴人說夢。除了曾國藩之外,還有一個人和他想法一致,真的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這個人就是王陽明。有不少信奉和研究心學的人,可以說心學門派人才輩出,比較有名的就是陸九淵了,他對於心學的貢獻自然不可忽視,但是為什麼後人一致認為心學的集大成者就是王陽明呢?究其原因就是是因為陸九淵沒能貫徹「精一」的宗旨。
  • 相隔500年的兩個人,稻盛和夫與王陽明,卻在演繹同樣的經典
    稻盛和夫與王陽明,一個是日本20世紀的經營大聖,稻盛哲學創辦人,一個是中國明代(15世紀)思想家與軍事家,心學創辦人。王陽明是軍事家,卻沒有軍事巨作留下,他一生無敗績,屢戰屢勝,有人問王陽明,這都是靠什麼取勝的,"心學",心學居然能夠教會人打仗。
  • 王陽明:世間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02不自滿、不自是的人,最有福心學大家王陽明認為,自滿又自以為是的人,人緣都好不到哪裡去,甚至連最親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都會疏離。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正所謂謙虛納百福,謙虛的人,總是更能吸引福氣。虛心的人,心胸開闊,待人和藹,不僅自己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也知道尊重別人,這樣的人自然人脈寬廣,總能遇到貴人。
  • 王陽明智慧:對付你惹不起的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生活更輕鬆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遇到一些小人,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人呢?顧名思義小人就是那些破壞遊戲規則,不按規矩辦事的人,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可能很氣憤,可能會效仿他們,也用他們慣用的手段來對付他們,但是我們要是這樣做的話,我們也就成了別人眼中的小人。對付小人需要智商跟情商同時在線。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