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與王陽明,一個是日本20世紀的經營大聖,稻盛哲學創辦人,一個是中國明代(15世紀)思想家與軍事家,心學創辦人。
王陽明是軍事家,卻沒有軍事巨作留下,他一生無敗績,屢戰屢勝,有人問王陽明,這都是靠什麼取勝的,"心學",心學居然能夠教會人打仗。
稻盛和夫是企業家,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成功挽救日產航空破產,耗時極短,卻很少看見稻盛和夫有什麼管理大論,最能代表稻盛的是"心法",心法居然能夠教會人經營企業,不可思議。
仔細讀來,發現相隔五百年的兩位大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都在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最通俗的故事:一個叫心學,一個叫心法,無非是人心,人性即人心,打仗也罷,經營企業也罷,大抵如此。
精神共同點:一個叫致良知,一個叫作為人何謂正確
王陽明講,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人性善。只是來到世界上,被歪風邪氣汙染,染上了惡習,良知被蒙蔽,所以才會幹些壞事,而修煉心學就是要擦拭去那些汙垢,恢復本來的面目就好。
舉個例子,有個弟子,為了孝道,留在家中,侍奉父母。家裡一貧如洗,父母鼓勵讓他出去闖蕩,他卻堅持認為,只有在家才是盡孝。對此,他請教王陽明,王問道,"何謂孝道?",弟子答:"讓父母生活得開心",王又問道,"你這樣侍奉父母,父母開心麼?",弟子答:"父母認為我這樣沒前途,不開心",王又問道,"不開心,那你算是盡孝了麼?"。弟子不語。
所以,王陽明講"去人慾,存天理",天理即良知。
稻盛和夫更有意思,他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經常碰到很多問題,在如此多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稻盛和夫總結出來一套決策哲學,當經營者在碰到疑難問題,而又沒法解決時,稻盛和夫就講了,你就想,作為一個人,你該怎麼做才算正確了?他相信,按此指引,人就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舉個例子,有個部門經理,每月上報經營數據,這個月如果再能多100日元就可以獲得更高級別的獎勵,當大家都讓經理虛報100日元就可以完成,經理開始犯難了,要不要這麼做,這麼做的後果其實沒什麼,就算領導知道了也是小事,然而,他開始問自己,這件事要不要做,作為一個人,這好像是弄虛作假,想到這裡,這個經歷斷然拒絕了所有的惡念。
所以,稻盛和夫講"作為人,何謂正確"是所有問題的哲學前提。
幾乎一樣的哲學思考,而致良知是王陽明幾乎窮盡一生才提出的理念,"作為人何謂正確"也是稻盛和夫歷經無數波折才總結的經營聖經。
本質上,他們贊成人性善,基於人性善基礎上的哲學理念是在幫人恢復善的本性,讓善能夠發揮到最大。
激勵共同點:激發人性的羞恥感與榮譽感
如果說王陽明和稻盛和夫就談談大理想、大道理,那只是佛學,是出世的學問,如果想入世,想真真切切的有戰績,離開了人,一切免談。
王陽明不喜好殺人,只要能激發人的良知,他都會選擇如何讓他們回頭是岸,這個案子在平定江西的時候屢試不爽,他假定,"人們不想做盜賊,只是生活環境太惡劣了,政府太無恥了,才逼著人們做盜賊"。
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那就是有一次王陽明抓到了一個賊人,那賊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該殺該剮隨便,好像自己就是惡棍一個,啥也不怕。王陽明說,"外面天氣炎熱,你進屋來吧!"賊人大搖大擺地進來,王陽明接著說,"天氣炎熱,你把外套脫了吧",脫就脫,王陽明接著說,"那你裡面襯衣也脫了吧",賊人毫不含糊,赤膊也沒關係,王陽明接著說,"那你把底褲也脫了吧"。賊人遮遮捂捂,面露難堪,不好意思。王陽明說,"我以為你真的就不知道羞恥,喪盡良知,看來,你還沒有麼"。賊人折服。
是的,對王陽明而言,不管是對待敵人,還是對待自己的人,如何才能激發人內心的羞恥與榮譽,讓他們能夠進一步光明自己的良知,這是最狠的,也是最有效的。
如果說王陽明這樣,那稻盛和夫了?
在我看來,稻盛和夫在這方面,比王陽明有過之而無不及。
稻盛和夫在退休的時候,把個人股份全部捐給員工,自己皈依佛門,他就是馬雲口中最尊敬的企業家,他把自己88年的人生智慧寫成了一本書,最終融合為了一個字「心」。
在書中,稻盛先生這樣寫道:人生由「心」開始,到「心」終結。這就是我在八十多年的人生中證得的至上智慧,也是度過美好人生的究竟秘訣。
稻盛先生對自己一生作思所為的全面復盤,也是超過半個世紀經營智慧的凝結升華,並為讀者劃下了構建幸福人生的重點。
在一次採訪中,任正非在談到稻盛和夫時說:「我讀過很多書,我喜歡稻盛和夫的書,但不知哪本書影響了我,思想是怎麼生成的。我腦袋裡產生的想法我也找不到源頭在哪裡。」
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老師在推薦語中寫道:
「我推薦了稻盛和夫的《活法》《幹法》,但我仍然願意把稻盛和夫的《心》推薦給大家,因為我發現這本書觸及了他一生成功幸福的那些『法『背後承載的』道『。我認為,稻盛先生用他這本現代版《傳習錄》,與王陽明完成了隔空的』心學』對話。」
稻盛和夫說:「不管眼前的狀況多麼嚴酷,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而是要一以貫之地積極應對,這才是實現幸福人生的秘訣。」
世間萬物,始於心,終於心,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和領悟,從心出發,向心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