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有條鐵律,有一個人千萬別得罪:
土匪在他手裡滅了,太監在他手裡栽了,王爺在他手裡敗了,連宰相也被他的學生鬥下臺了,管他對手是誰,他一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他的人生更是開了掛般傳奇:
他5歲還不會說話;
他12歲不去讀書整天嚷嚷著「要當聖賢」;
他15歲輟學考察邊疆,一心要向皇帝上書闡述自己的軍事觀點;
他17歲在婚禮當天徹底放了新娘鴿子;
他18歲整整看了七天竹子差點死過去;
他22歲科舉中第卻根本不屑去上班;
他47歲用35天擊潰數萬叛軍......
他在哲學、政治、軍事、教育、文學、書法上的建樹頗豐,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神級人物,他的學說廣為流傳,甚至出口到了朝鮮和日本。
他的信徒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中全殲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在兩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他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他就是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他印證了那首「神曲」:不要瘋狂地迷戀哥,哥就是一個傳說。
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1519年,寧王朱晨濠舉兵叛亂,持有兵符的王陽明手上無兵可用,但是只用了30多天的時間拿掉了寧王的10萬大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王陽明先找來了幾個手下站在身邊唬人,悄悄的把密保漏寧王安插在身邊的內線,密保內容是這麼寫的:「已從兩廣和福建調兵16萬,不日進攻南昌。」這個假密保嚇住了朱晨濠。
其次,王陽明寫信給朱晨濠的謀士,讓他們勸寧王:「迅速離開南昌、去攻南京,配合我偷襲南昌。」於是,朱宸濠遂懷疑謀士通敵,不敢接受他們進攻南京的建議。
最後是調虎離山,王陽明趁寧王內訌的時候,從集結的七八萬人中派出一隊人馬佯攻南昌,在遇到前來救援的敵軍之後假裝敗退。等到寧王率大軍傾巢而出的時候,王陽明帶著剩餘的主力突襲南昌,沒有費多大力氣就拿下了敵軍的老巢。
就這樣,只用了短短一個多月,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在王陽明談笑之間灰飛煙滅。
王陽明為何能被稱為明清第一牛人?
對於古人來說,立功立德立言是人生的三大追求。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能夠做到其中一項的人屈指可數,全部做到的更是鳳毛麟角。
王陽明就是這麼一個人,他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明清的第一牛人。
他立功:剿滅寧王反叛,打了一個以少勝多的光榮戰役,堪稱教科書般的軍事案例。
他立德:人品名聲極好,為官清廉,不貪財好色;與少數民族打成一片,促成民族團結。
他立言:開創心學,產生了前無古人的影響。時至今日,還能在大學生口中談論。
王陽明覺得,沒有真正的聖人,沒有完全正確的理論指導,一切都要實踐,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於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
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含義並不複雜,就是要求我們既懂得學習,同時也願意躬身實踐,
在不斷磨礪的同時,也會讓自己反思和總結,找到之前的不足,並能總結出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在反覆的改進中再學習,再實踐,
然後不斷進步,這其實才是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含義。
但是,理論終究還是理論,寫出來的畢竟還只是道理,如何能真正做到把知行合一的理論落到實處呢,王陽明告訴了我們一個不二法門,就是事上練。
事上練就是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把自己學到的,總結到的運用起來。
用今天的話說叫刻意練習,簡單點說,如果你能掌握這個方法,將會對你的事業與人生,有著重大的幫助。
王陽明在書院講學說了那麼多大道理,最終的理論都不是他想出來的。
王陽明的學生遍布天下,為了保留他的智慧,門徒整理出來一本《傳習錄》,就跟孔子的《論語》一樣。這本書不光記載了王陽明的心學智慧,解釋了「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還能解答人生疑惑,可以說是一本哲學之書。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三菱集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實業巨擘澀澤榮一,
早稻田大學創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
數之不盡的日本政治家、企業家,都將王陽明及陽明心學奉若神明。
「在正德年間,有一個定律,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王陽明的道行太高了,別人有什麼心思他一眼就能看出來,更不要說跟他作對了。王陽明的道行得意多年的悟道,知行合一四個字讓他可以把一些道理運用的爐火純青。
很多人晚年才開始讀王陽明,才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智慧,幫助人生又上一個臺階。越早學習王陽明的智慧,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超越同齡人,獲得成功。
無論是遇到困境的人,還是剛踏入社會的朋友,打開《傳習錄》,每次都有新的收穫。
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做人做事,都建議大家讀一讀這本《傳習錄》,下面這本事我在讀的。
除了記錄王陽明事跡言行的《傳習錄》,還配送《王陽明傳》,可以讓我們更透徹的了解這位明清第一牛人。
感興趣的朋友,遇到坎坷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了解或者買回家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