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2020-12-05 歷史國學智慧

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有條鐵律,有一個人千萬別得罪:

土匪在他手裡滅了,太監在他手裡栽了,王爺在他手裡敗了,連宰相也被他的學生鬥下臺了,管他對手是誰,他一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他的人生更是開了掛般傳奇:

他5歲還不會說話;

他12歲不去讀書整天嚷嚷著「要當聖賢」;

他15歲輟學考察邊疆,一心要向皇帝上書闡述自己的軍事觀點;

他17歲在婚禮當天徹底放了新娘鴿子;

他18歲整整看了七天竹子差點死過去;

他22歲科舉中第卻根本不屑去上班;

他47歲用35天擊潰數萬叛軍......

他在哲學、政治、軍事、教育、文學、書法上的建樹頗豐,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神級人物,他的學說廣為流傳,甚至出口到了朝鮮和日本。

他的信徒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中全殲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在兩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他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他就是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他印證了那首「神曲」:不要瘋狂地迷戀哥,哥就是一個傳說。

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1519年,寧王朱晨濠舉兵叛亂,持有兵符的王陽明手上無兵可用,但是只用了30多天的時間拿掉了寧王的10萬大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王陽明先找來了幾個手下站在身邊唬人,悄悄的把密保漏寧王安插在身邊的內線,密保內容是這麼寫的:「已從兩廣和福建調兵16萬,不日進攻南昌。」這個假密保嚇住了朱晨濠。

其次,王陽明寫信給朱晨濠的謀士,讓他們勸寧王:「迅速離開南昌、去攻南京,配合我偷襲南昌。」於是,朱宸濠遂懷疑謀士通敵,不敢接受他們進攻南京的建議。

最後是調虎離山,王陽明趁寧王內訌的時候,從集結的七八萬人中派出一隊人馬佯攻南昌,在遇到前來救援的敵軍之後假裝敗退。等到寧王率大軍傾巢而出的時候,王陽明帶著剩餘的主力突襲南昌,沒有費多大力氣就拿下了敵軍的老巢。

就這樣,只用了短短一個多月,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在王陽明談笑之間灰飛煙滅。

王陽明為何能被稱為明清第一牛人?

對於古人來說,立功立德立言是人生的三大追求。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能夠做到其中一項的人屈指可數,全部做到的更是鳳毛麟角。

王陽明就是這麼一個人,他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明清的第一牛人。

他立功:剿滅寧王反叛,打了一個以少勝多的光榮戰役,堪稱教科書般的軍事案例。

他立德:人品名聲極好,為官清廉,不貪財好色;與少數民族打成一片,促成民族團結。

他立言:開創心學,產生了前無古人的影響。時至今日,還能在大學生口中談論。

王陽明覺得,沒有真正的聖人,沒有完全正確的理論指導,一切都要實踐,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於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

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含義並不複雜,就是要求我們既懂得學習,同時也願意躬身實踐,

在不斷磨礪的同時,也會讓自己反思和總結,找到之前的不足,並能總結出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在反覆的改進中再學習,再實踐,

然後不斷進步,這其實才是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含義。

但是,理論終究還是理論,寫出來的畢竟還只是道理,如何能真正做到把知行合一的理論落到實處呢,王陽明告訴了我們一個不二法門,就是事上練。

事上練就是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把自己學到的,總結到的運用起來。

用今天的話說叫刻意練習,簡單點說,如果你能掌握這個方法,將會對你的事業與人生,有著重大的幫助。

王陽明在書院講學說了那麼多大道理,最終的理論都不是他想出來的。

王陽明的學生遍布天下,為了保留他的智慧,門徒整理出來一本《傳習錄》,就跟孔子的《論語》一樣。這本書不光記載了王陽明的心學智慧,解釋了「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還能解答人生疑惑,可以說是一本哲學之書。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三菱集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實業巨擘澀澤榮一,

早稻田大學創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

數之不盡的日本政治家、企業家,都將王陽明及陽明心學奉若神明。

「在正德年間,有一個定律,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王陽明的道行太高了,別人有什麼心思他一眼就能看出來,更不要說跟他作對了。王陽明的道行得意多年的悟道,知行合一四個字讓他可以把一些道理運用的爐火純青。

很多人晚年才開始讀王陽明,才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智慧,幫助人生又上一個臺階。越早學習王陽明的智慧,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超越同齡人,獲得成功。

無論是遇到困境的人,還是剛踏入社會的朋友,打開《傳習錄》,每次都有新的收穫。

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做人做事,都建議大家讀一讀這本《傳習錄》,下面這本事我在讀的。

除了記錄王陽明事跡言行的《傳習錄》,還配送《王陽明傳》,可以讓我們更透徹的了解這位明清第一牛人。

感興趣的朋友,遇到坎坷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了解或者買回家好好研究~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他做縣官的時候,對不孝順父母的人異常痛恨,碰到相關案件,總會怒火難耐,從嚴從重辦理,而且惹了不少笑話。有一次, 兩個大漢扭送了一名年輕人去官府,控告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不孝子。林則徐一聽是個不孝子:「哎喲,我這火爆脾氣。」
  • 王陽明智慧:對付你惹不起的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生活更輕鬆
    所以大家都對王陽明懷恨在心。王陽明的官場之路從此變得不再順利,沒過多久王陽明就被陷害,貶黜。直到後來王陽明才明白,對付小人不能硬碰硬,這樣做的結果無非就是把小人惹急了,用更卑劣的手段來對付你,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那麼中國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古代中國各朝各代沒有出現像這樣的情況呢?那是因為古代思想被束縛了,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被無形的力量限制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做了是會遭到上天的懲罰的。但是在現在的中國缺少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人們仿佛都解放「天性」了。
  • 王陽明:願你自己成為太陽,無需憑藉誰的光
    冀元亨內心不以為然,我都拼不起來,這個書童又如何能拼起來。 誰料,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畫像)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罕見的全能大儒。視覺中國供圖「王陽明是誰?」這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那個提「致良知」的聖人嗎?不就是那個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嗎?
  • 王陽明一生最倒黴的一段時光,先是身陷囹圄,又遭錦衣衛追殺
    在公元1506年的這個除夕夜裡,北京城家家戶戶啊都在過著團圓的夜晚,而身陷囹圄的王陽明卻身處於躁鬱之中,那是內心和身體都備受煎熬,真是要面臨生死兩道關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忒倒黴了。第一個事兒是他剛被廷杖四十。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老子》意思是說這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共生的,缺一不可。人的大腦很神奇,當你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它便會控制你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與此同時還要灌輸正面的信息給你,使得人類變得開心起來。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比如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儒學主張就是這樣一個從心偏重尊德性,另一個從物主張道問學。
  • 十二星座誰最冷血排行榜,惹誰都不要惹第一位!
    每個人火熱內心的表面都有最冷血的一面,冷血起來的樣子讓人不敢靠近,覺得很陌生,今天隨小編一起看看,十二星座誰最冷血排行榜,惹誰都不要惹第一位天蠍座:第一名天蠍座是十二星座中最高冷的一個星座了,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很不如意的事,就會看什麼都不順眼,在感情上受傷的時候,就會非常的冷血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但他寧願不要這份功勞,只要能夠解決叛亂問題,老百姓得以安生。而在這個時候,陽明先生又看到了廣西中部八寨盤踞著土匪。雖然這已經不在陽明先生的職責範圍之內,但陽明先生決定要處理這個問題。然後就派本來攻打思恩和田州叛軍的軍馬,連同降軍一共七八千人,把這個地方的土匪掃盡。經過此番帶病作戰,陽明先生明顯體力不支。他向皇帝上奏,說明叛亂已經平息,準備回老家了。
  • 王陽明大智慧:為什麼一事無成?不止是敗於懶惰,或是輸給了忙碌
    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這麼一句話: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些人即使是在吃飯的時候,他的心也靜不住。因為這種人已經忙習慣了,已經收不住了。而這種人最終的現場多半是天天忙死,但是終究還是一事無成。王陽明說:百死千難,但為此心。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5、做人要「誠」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王陽明:知晝夜,即知生死
    這是一個世人都執著和迷惑的問題,但是王陽明對於這個事件的回答,好像有一些模糊,說:「知晝即知夜」,就是說了解死必然了解生。 王陽明所說的這一個答案,還要從佛家思想開始說起。 佛家思想認為人不會一死永滅,人也不會一死不滅,而留有一個靈魂。
  • 王陽明告誡:「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人至中年,這2事儘量少做
    作為中國古代聖賢之才,對中國古代心學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 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一生有3不管,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1、不管人毀謗太在乎外在的名聲的人註定不會過得快樂,人都是立體的多面的,自己尚且不能完全認清自己,別人又怎麼能通過簡單的事件來判斷呢?所以不要太在乎外界的毀謗,有些人有些事你越是去回應別人越是會糾纏著不放。而且毀謗多來自於嫉妒,你浪費自己時間精力去對應就會得不償失。
  • 「聖人」王陽明:「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孝悌之外無良知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立功、立德與立言於一體的「三不朽」聖人。他開創的陽明心學,不僅為僵化的儒家理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此念若可去,是斷滅種性矣!更重要的是,他從這一點更看出了道佛兩家的局限。後來他遊覽虎跑寺,遇一禪僧,聽聞其坐關三年一語不發、一物不視,王陽明便用禪宗當頭棒喝的方式曉諭:這和尚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王陽明:日本敬畏的中國人,被日本軍神膜拜,在國內卻很低調
    記得有一次,出訪日本,坐計程車,司機聽出我是中國人了,就跟我一起聊起古人文化,司機先生說他特別敬仰中國的王陽明先生。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王陽明的塑像。王陽明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儒學當中的心學一派大師可能大家不知道,雖然我們中國歷史上千古風流人物非常多,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但日本人偏偏就喜歡一個叫王陽明的人。
  • 相隔500年的兩個人,稻盛和夫與王陽明,卻在演繹同樣的經典
    稻盛和夫與王陽明,一個是日本20世紀的經營大聖,稻盛哲學創辦人,一個是中國明代(15世紀)思想家與軍事家,心學創辦人。王陽明是軍事家,卻沒有軍事巨作留下,他一生無敗績,屢戰屢勝,有人問王陽明,這都是靠什麼取勝的,"心學",心學居然能夠教會人打仗。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數學,笛卡爾以為用數學解釋萬類的存在與運轉,是天經地義之事,而康德則將數學置於一個無可替代的至尊之位,因為他知道,離開了數學,科學與哲學則徒託空言,一籌莫展。東方的哲人的思維似乎和數學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他們生活於一個玄思冥想的、大而化之的心靈境域,他們善用歸納之法直抵靈府。宇宙萬有本在吾心,王陽明作如是想,另一些哲學家則以為天地未開之前便有「理」,朱熹作如此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