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告誡:「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人至中年,這2事儘量少做

2021-01-15 遼寧臺檔案庫

作為中國古代聖賢之才,對中國古代心學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人至中年,王陽明告誡我們這兩件事儘量少去觸碰,我們才能安然度過人生的下半場。

一、不要過度的放縱自己的欲望

王陽明告誡我們,如果我們的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那麼我們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也是墮入深淵的前奏。

每個人的欲望都是無窮無盡的,擁有欲望並不可恥,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適當的欲望不僅可以讓我們愉悅自己的身心,同時也能激勵我們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可是我們在到達了一定的年齡之後,我們心中如果還填滿了各種各樣的欲望,而把自己的責任感拋之腦後,我們便無法兼顧好家庭和工作,很可能會因此分心。所以人到了中年,應當適當收心,把自己的精力全部都放在家庭和工作中,這才是一個成熟的人應有的表現。

二、控制自己的情感

王陽明曾經說過:「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男人到了五十歲已經走入人生的下半場了,如果因為沒有控制好情感而惹出禍端,那可真的是雞犬不寧了。

到達了這個年齡可以選擇修養身心,儘量讓自己心態放平,去除浮躁。這樣也不會讓自己的情緒過多的波動同時也可以調養身心。

王陽明的這兩句話是在強調,人至中年,我們要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意識,讓自己在充實的生活中感受愉悅,這才是我們中年最好的生活方式。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被稱作是「千古第一完人」,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作為一代心學大師,他還精通軍事理論,能把自己的心學理念很好地運用到軍事事業之中,能很好地運用其打勝仗,在世人眼中,他是一個十分有智慧的人,也是一個特別優秀的軍事家。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想要了解王陽明更多心學智慧的,建議讀一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籍。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上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能看到在戰場上英勇的王陽明,更能學習到他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我們人生不順心感到苦惱煩躁時,不如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你會感到豁然開朗,對於一切的煩惱與挫折頓時便釋然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告誡:中年多「欲」,必是無福,五十歲時一定學會這2點!
    在我國明朝有一位著名哲學家,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一個能與「儒學大家」孔子齊名,被稱為「聖人」之人,他就是被譽為「心學大師」的王陽明。王陽明晚年時,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五十多「欲」,多是無福,人到中年,這2件事一定要堅持下來,往後餘生方能順風順水。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大道至簡,後半句才是精華
    大家都知道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就是說,大家在各個年齡段就要做各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就比如說,30歲的人就應該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的承擔起自己應該承受的責任,而40歲的時候則是經歷了疑惑,彷徨之後的大徹大悟,多了一些沉穩和冷靜,少了一些激情和衝動。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其中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一個男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應該要做的不同事情。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放到男人的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男人慾成大器,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歷經風雨有時遭遇磨難,這一些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 王陽明告誡男人:哪怕再有錢,再有人脈,也要牢記這七字真言
    在我國戰國時期,出過這樣一個牛人,他足智多謀,知天下事,仿佛天下就是他的一盤棋,這個人就是鬼谷子,而在鬼谷子去世後,15世紀又出了一位牛人,他就是王陽明,這二人頗有許多相似之處,王陽明仿佛就是第二個鬼谷子。鬼谷子未出世,而其徒弟卻有陰謀家、縱橫家、軍事家,王陽明未入行伍卻能領兵打仗,一生哲學智慧,享譽中外。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一事無成吧,有野心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反而可能很多人都會更喜歡有野心的人。「勤」字真言:勤於求知,細於做事王陽明說,「勤於求知,細於做事」,這是做學問最佳的態度,也是男人慾成大器應有的態度。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事業,勤奮都是通往成功最直接的捷徑,對於王陽明這等大儒來說,聖賢之道莫過求知一個男人想要成功,終離不開一個勤字,雖然在有些人看來,勤是笨拙的做法,容易吃虧,但別忘了「吃虧是福」這句古話,故此在成大器之前,必須先經歷一番磨練古之成大事者,不論是英雄還是奸雄,都是經過不懈的勤奮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的。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7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人所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在人身上同樣適用。好漢有志氣,要做一個成功的人,需要具備許多要素,除了必要的人脈外,王陽明的七言絕句同樣重要。如果能領悟到這七個字的哲理,人的後半生就會越走越好。到底哪一句話,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1、欲修身,先養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2、不忙不亂,不焦不躁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老子》意思是說這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共生的,缺一不可。人的大腦很神奇,當你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它便會控制你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與此同時還要灌輸正面的信息給你,使得人類變得開心起來。
  • 王陽明:減一分人慾,復得一分灑脫。
    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傳習錄·薛侃錄》 譯文: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每天所追求的應該是減少而不是增加。減去一分欲望,才能恢復一分良知,這是多麼輕快灑脫的事。
  • 醫生提醒:尿酸偏高的人,儘量少做這2件事,不妨看一下
    可是最近王先生感覺到自己經常腰酸腿痛,並且現在王先生還發現自己的下肢出現了水腫情況,但是他只是覺得是喝水喝多的原因,可是在前幾天他卻發現疼的說不出話來,他的妻子趕緊打了120去了醫院進行檢查,經過醫院檢查之後發現體內尿酸含量嚴重超高,出現了腎衰竭的現象,如果不及時進行手術的話,則會導致生命危險。醫生通過調查之後發現,王先生出現尿酸含量超高,主要是生活習慣不規律所引起的。
  • 「聖人」王陽明:「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孝悌之外無良知
    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陽明也是個大孝子。130歲左右時,王陽明有一段厭世經歷。可能是兩次考試落榜、滿腔抱負卻報國無門、追求「人生第一等事」路上形單影隻等經歷年輕的王陽明也曾像今天的許多年輕人一樣由迷茫生出許多自暴自棄的意思。
  • 人到中年,一無所有,咬緊牙關做好這3件事,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人到中年,一無所有,咬緊牙關做好這3件事,才有可能改變現狀老張四十歲了,最近突然非常的感慨,因為他發現,自己大半輩子過去了,卻依舊一事無成。他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幻想過現在的自己應該是何模樣,怎麼著都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在事業上,老張現在還只是公司的一個普通職員,並不是一個管理層。他看到網際網路上的那些文章,心都直哆嗦,害怕自己隨時被辭退。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有關人到四五十歲的學問,中國古代有一名「心理學大師」,他最有發言權,這人就是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心學,創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學習的典範。王陽明曾經說過:「心軟之人則是無福之人,為人處世要對3件事心狠」。
  • 老輩人常說:「人過四十,三覺不睡,三人不求」,有何道理?
    前幾天還會去了一趟。就聽家裡長輩說「人過四十,三覺不睡,三人不求」。如果就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它的意思的話,那應該就是說:人到四十歲之後,不能睡三種覺,不能求這三種人。看似毫無意義,細細品讀起來,其中的深意令人折服!三覺不睡第一覺:不規律的覺現在的人在睡覺之前,都不像老輩人一樣,躺下就睡著了,而是熬夜看著手機,困到睜不開眼了才放下。
  • 《周易》秘密告誡:與人交談時,少說這4件事,當心福氣悄悄溜走
    禍從口出,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很多人都記不住。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福氣越來越少,事業越來越坎坷,麻煩越來越多,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口不擇言,說了不該說的話,自己給自己招惹了禍患。「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就曾隱晦秘密地告誡道:與人交談時,少說這4件事,不然只會讓自己身處被動局面,周身的福氣也會悄悄溜走,最終招致禍患。1.自己的煩心事《周易》的蠱卦說:「蠱,惑亂也」。這裡的「蠱」其實就是一種影響人情緒的負能量,它不僅會影響我們自己的心情,還會惑亂周圍的人,讓身邊的人也變得喪氣。
  • 人到中年,少做三事,養成四習,讓衰老來得慢一些!
    2、髮際線變高古代文獻中就有這樣的描述「腎氣精華在於發......」人的一生就是腎氣也由盛轉衰的過程。所以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髮際線靠後,發量變少,脫髮嚴重......如果經常出現眼睛乾澀、視物不清,聚焦不準,或者眼淚變少,說明你的肝臟功能在衰退,人體在走下坡路。4、贅肉增多我們常聽說「中年發福」人在年輕的時候,新陳代謝速度會很快,所以體重維持的比較好。
  • 王陽明:當你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要知道,對你有幫助
    王陽明先生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致良知,認為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就是天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理就在人心中是不假外求的。王陽明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人應該匍匐在天理、聖人腳下。當你迷茫時,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一定要知道。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1519年,寧王朱晨濠舉兵叛亂,持有兵符的王陽明手上無兵可用,但是只用了30多天的時間拿掉了寧王的10萬大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王陽明先找來了幾個手下站在身邊唬人,悄悄的把密保漏寧王安插在身邊的內線,密保內容是這麼寫的:「已從兩廣和福建調兵16萬,不日進攻南昌。」這個假密保嚇住了朱晨濠。其次,王陽明寫信給朱晨濠的謀士,讓他們勸寧王:「迅速離開南昌、去攻南京,配合我偷襲南昌。」於是,朱宸濠遂懷疑謀士通敵,不敢接受他們進攻南京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