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告誡:中年多「欲」,必是無福,五十歲時一定學會這2點!

2021-01-15 遼寧臺趣看天下

我們在祝願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祝他往後越來越有福;家裡很多老人也常說,如果能常聽見喜鵲的叫聲,那就說明是有「喜事兒」,若是一戶人家走廊有燕子築巢,那說明這家的福氣會很旺等等。

很多人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裡所說也是福氣的一種。在我國明朝有一位著名哲學家,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一個能與「儒學大家」孔子齊名,被稱為「聖人」之人,他就是被譽為「心學大師」的王陽明。

王陽明晚年時,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五十多「欲」,多是無福,人到中年,這2件事一定要堅持下來,往後餘生方能順風順水。

一、理性

人活到了四五十歲了,一定要學會理性,世間人人都有欲望,但四五十歲的我們人生基調應當基本定下來了才對,這個時候若是還那麼衝動,放縱自己內心的欲望,很容易讓自己迷失方向,困在各色各樣的欲望中無法自拔,甚至還是因此拖累整個家。

每個人的欲望都是無窮無盡的,有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掌控欲望,反而被欲望驅使,所以,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能對任何事情都貪心,那只能讓我們家庭、工作都走下坡路,得不償失。

因此,人到中年,應該收收心,保持理性,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家庭和工作中,這也是一個成熟的人應有的表現。

二、克制

俗話說「中年多情,雞犬不寧」,不論男女,五十歲都是我們人生的一道分水嶺,是開始走向人生下半場的開始,若是這個時候我們因為「多情」而招來了什麼禍端,那整個家庭都得跟著「雞犬不寧」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克制,克制自己一切不該有的情感,多修身養性,畢竟五十歲的我們事業走向和家庭成員應該都已經定式了,若是因為你而產生變動,那往往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都不是好事。

所以,王陽明強調,人到中年,不能太過大喜大悲,應該放平心態,克制內心,修身養性!

人到中年,我們要知道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保持理性,克制內心,修身養性,讓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這也是我們中年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被稱作是「千古第一聖人」,身為一代心學大師,他還精通軍事理論,能把自己的心學理念有效地運用到軍事事業之中,能有效地運用其打勝仗,在世人眼中,他是一個十分有智慧的人,也是一個相當優秀的軍事家。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而《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點擊上方商品卡~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告誡:「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人至中年,這2事儘量少做
    人至中年,王陽明告誡我們這兩件事儘量少去觸碰,我們才能安然度過人生的下半場。一、不要過度的放縱自己的欲望王陽明告誡我們,如果我們的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那麼我們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也是墮入深淵的前奏。每個人的欲望都是無窮無盡的,擁有欲望並不可恥,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7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人所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在人身上同樣適用。好漢有志氣,要做一個成功的人,需要具備許多要素,除了必要的人脈外,王陽明的七言絕句同樣重要。如果能領悟到這七個字的哲理,人的後半生就會越走越好。到底哪一句話,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 王陽明告誡男人:哪怕再有錢,再有人脈,也要牢記這七字真言
    而善惡禍福也是你的心在變化,一念之間就可以轉化很多東西,尤其是作為一個男人,想要飛黃騰達,一定要把自己的內心給修煉起來,只有強大自我,才能夠頂起一片天,如果這個時候在能夠藉助一點外力的話,就更容易一步登天了,比如人脈,資源這些。誠修心的目標是求誠。習慣了爾虞我詐的人,會發現這個「誠」字很難做到,有時假話說多了,自己都慢慢相信了。
  • 「聖人」王陽明:「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孝悌之外無良知
    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陽明也是個大孝子。130歲左右時,王陽明有一段厭世經歷。可能是兩次考試落榜、滿腔抱負卻報國無門、追求「人生第一等事」路上形單影隻等經歷年輕的王陽明也曾像今天的許多年輕人一樣由迷茫生出許多自暴自棄的意思。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俗語說:「活到四五十,人生過半」,的確!人的一生只不過百年光陰,人到四五十歲,是人生的另一道分水嶺,是我們褪去一腔熱血,把人生智慧和成熟穩重裝進胸膛的分水嶺,也是我們青春逝去,人生下半場的分水嶺。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放到男人的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男人慾成大器,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歷經風雨有時遭遇磨難,這一些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知」字真言:立志由心,人貴自知男人慾成大器,不可無志向,但立志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王陽明指出,立志一定要正確,要認識自己的能力,立一個符合自己的客觀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的志向。而不是一腔熱血,盲目追求,雖然年輕需要盡情拼搏,但要用對方向,也要明確正視自己的能力。
  • 王陽明:當你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要知道,對你有幫助
    王陽明先生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致良知,認為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就是天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理就在人心中是不假外求的。王陽明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人應該匍匐在天理、聖人腳下。當你迷茫時,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一定要知道。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王陽明制勝法則:想要成大事,悟透三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欲成大事,必須有勇無謀 現代社會雖然沒有紛紛擾擾的戰爭,但職場鬥爭、生活鬥爭是少不了的。王陽明說,一切都只是心的戰鬥,「君子鬥智不鬥力」,無論是戰場上,還是與人之間的戰鬥,比得都不是單純的武力,而是智慧。
  • 量子這一物理學概念被發現之後,王陽明成為了「量子學的鼻祖」
    論語中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孔子詢問弟子子路、冉有、公西華、曾點幾人的志向,其他三人都欲得國而治之,只有曾點放下手中的瑟,站起來說:我要到沂水裡去沐浴,到舞雩臺上吹風,然後唱著歌兒回家……孔子點點頭,感慨道:我贊同點的想法啊!
  • 老祖宗告誡:心太軟的人,多是無福之人
    老祖宗卻說:心太軟的人,多是無福之人!心太軟的人,太過善良容易被坑古人云「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做人要有善良的心,但是心太軟、太過善良,就是毫無底線的散發自己的善心,最終都是自己把苦果吞了下去。無底線的心軟,一文不值。
  • 長江學者、清華大學博導逝世,年僅56歲!五十歲為啥是坎兒?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養生學》、《中醫延緩衰老學》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2019年7月7日,噩耗傳來。當天下午18時,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塑性成形領域著名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攀,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年僅56歲。在清華大學,曾攀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名老師。
  • 王陽明的處世哲學: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
    在很多人都想著表現自己的社會,王陽明提出,要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這一系列的詞語都告訴我們,鋒芒畢露的人更多的時候會成為別人的目標。人生大病,只一傲字弘治五年,王陽明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之後,學業大有長進。
  • 一福壓百禍,無福災禍多,福報不夠的時候就會有這三種徵兆出現
    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種諸善根《春秋》雲,人而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而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老子也曾經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兩句古人的哲語,都深刻的揭示了「福」和「禍」之間的關係,它們彼此之間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排斥。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雖然王陽明「玩」得各方面都小有所成,但他覺得這與自己立志讀書成聖之路有所偏差,也曾產生過思想波動,繼續在書內書外拜師訪友。在這個關鍵時刻,王陽明遇到了一位對他人生起關鍵作用的人物——理學大師婁諒。王陽明在請教婁諒的過程中,被婁諒一句話點醒——「聖人必可學而至」。
  • 「五十親三人,如引火上身」:若靠近這4人,半輩子努力都白費了
    「五十親三人,如引火上身」:若靠近這4人,半輩子努力都白費了《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佔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 王陽明經典名言警句大全:晨讀暮省,讓我們的內心更強大!
    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33、常快活便是功夫。34、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35、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3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莫道聖門無口訣, 良知二字是參同。(《詠良知四首示諸生》)41、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42、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43、天理即人慾。44、天理即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