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祝願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祝他往後越來越有福;家裡很多老人也常說,如果能常聽見喜鵲的叫聲,那就說明是有「喜事兒」,若是一戶人家走廊有燕子築巢,那說明這家的福氣會很旺等等。
很多人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裡所說也是福氣的一種。在我國明朝有一位著名哲學家,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一個能與「儒學大家」孔子齊名,被稱為「聖人」之人,他就是被譽為「心學大師」的王陽明。
王陽明晚年時,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五十多「欲」,多是無福,人到中年,這2件事一定要堅持下來,往後餘生方能順風順水。
一、理性
人活到了四五十歲了,一定要學會理性,世間人人都有欲望,但四五十歲的我們人生基調應當基本定下來了才對,這個時候若是還那麼衝動,放縱自己內心的欲望,很容易讓自己迷失方向,困在各色各樣的欲望中無法自拔,甚至還是因此拖累整個家。
每個人的欲望都是無窮無盡的,有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掌控欲望,反而被欲望驅使,所以,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能對任何事情都貪心,那只能讓我們家庭、工作都走下坡路,得不償失。
因此,人到中年,應該收收心,保持理性,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家庭和工作中,這也是一個成熟的人應有的表現。
二、克制
俗話說「中年多情,雞犬不寧」,不論男女,五十歲都是我們人生的一道分水嶺,是開始走向人生下半場的開始,若是這個時候我們因為「多情」而招來了什麼禍端,那整個家庭都得跟著「雞犬不寧」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克制,克制自己一切不該有的情感,多修身養性,畢竟五十歲的我們事業走向和家庭成員應該都已經定式了,若是因為你而產生變動,那往往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都不是好事。
所以,王陽明強調,人到中年,不能太過大喜大悲,應該放平心態,克制內心,修身養性!
人到中年,我們要知道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保持理性,克制內心,修身養性,讓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這也是我們中年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被稱作是「千古第一聖人」,身為一代心學大師,他還精通軍事理論,能把自己的心學理念有效地運用到軍事事業之中,能有效地運用其打勝仗,在世人眼中,他是一個十分有智慧的人,也是一個相當優秀的軍事家。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而《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點擊上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