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宗師王陽明憑藉自己的「言行合一」,收穫了由古至今、國內國外無數的「粉絲」。
蔣介石原名瑞元,因痴迷王陽明「大中至正」一說,遂改名為「蔣中正」。
而時至今日,將王陽明的思想學說奉為圭臬的仍大有人在,更有研究者鞭辟入裡,深入淺出。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在我國歷史上,做到「三不朽」的人物只有兩個半,「半個」指的是曾國藩(沒有著作,不符合「立言」),另外兩個,一個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另一個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
若問孔子和王陽明哪個更厲害,是沒有答案的,因為聖賢是無法量化和比較的。但若說他們有何相同之處,卻不難發現聖人的思想是相通的。
論語中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孔子詢問弟子子路、冉有、公西華、曾點幾人的志向,其他三人都欲得國而治之,只有曾點放下手中的瑟,站起來說:我要到沂水裡去沐浴,到舞雩臺上吹風,然後唱著歌兒回家……孔子點點頭,感慨道:我贊同點的想法啊!
2000多年後的一個月夜,王陽明在碧霞池上設宴,眾弟子有暢懷而飲的,有擊鼓而歌的,有投壺取樂的,還有泛舟湖上的。王陽明望著眼前熱鬧的這一幕,突然想起孔子的這句「吾與點也」!於是退而作詩:「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暗暗讚許像曾點這樣可以脫離富貴名利的狂者。隔日酒醒之後,王陽明又擔心弟子們誤解,加以解釋道:學習狂者可以獲得開朗的心境,但若不落實到實踐中,將會步入迷途。因而提出:狂者,一克念即聖矣!
王陽明首先自己做到了,他的一生就是實踐的一生。15歲仗劍出遊居庸三關;21歲格竹窮究程朱理學;37歲被貶龍場,在此悟道;48歲組織散兵遊勇,用智慧平定藩亂。因此,這一句「鏗然舍瑟春風裡」,不是空想主義下的狂狷,而是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坦然。曾點描繪的雍容暇豫的盛世之象,是孔子心懷天下的生動寫照,而王陽明不以綱紀政治、禮樂教化、錢穀甲兵等宏大事跡為根本,反而看重兒童的灑掃應對,百姓的搬柴運水,把道德精神落實到生活的細節中去,力圖通過讓人們「致良知」,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由此可見聖人之胸懷都是一樣寬闊無垠的。
01
下醫治病、大醫治神
王陽明的心學,要求人們「破心中賊」,主要治療的是心魔、心病。於是作者開篇便從醫學談起:大醫治神、上醫治心、中醫治身、下醫治病、下下醫生治症。在後文中亦多次提到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及中醫治病的理論,譬如「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氣血和合」……
比照治療疾病,在治療人心上,王陽明先生開出了「八味」治心之方。
第一味,是防止生「怠心」。怠者,懈怠也。就是要防止一曝十寒、十日寒;防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防止憑藉一時的激情立志,激情過後則拋得乾乾淨淨。
第二味,是防止生「忽心」。忽者,疏忽也。就是要防止用大網撈小魚,結果呢,把自己的一條條小過錯全然忽略了。
第三味,就是防止生「躁心」。躁者,急躁也。天下事,誰不希望一撮而就?天下事,又有幾件事能一撮而就?儘管「聖人之道,坦如大路」,但陽明先生還是一再告誡世人,要求賢逐聖,必須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見《立志箴12》)
02
世界是由量子構成的
在量子這一物理學概念被發現之後,王陽明忽而被追奉為「量子學的鼻祖」,因其曾說過一句這樣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將此話當作唯心主義的經典案例。但量子力學被發現之後,此話就有了新的解釋。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量子,如果一個物理量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那這個最小單位就是量子。量子學家提出:觀察可以改變一切,在沒有被觀察之前,微觀世界的粒子,其特性都是不確定的,直到你觀察它的那一刻,它的不確定性才會消失。這一言論,與王陽明所述如出一轍。
書中多次提到量子學:「世界是由量子構成的。」「相互糾纏的兩個量子,不管多麼遙遠,當其中一個發生變化時,另一個也會在瞬間發生相應的變化。」在王陽明的心學中,也多次出現與此契合的言論。關於王陽明與量子學的關係,論述文章多如牛毛,貫穿整本書中的卻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