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
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
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可見「善」有多重要!
人到中年後,不似年輕時衝動、不顧一切,有了家庭的責任感、無論是作為子女、夫妻、父母,不得不多考慮一些,所作所為不能只顧眼下,需要為未來多做打算。
尤其是多做一些善行,經常做善事積了「善德」的人,通常會有4種表現,您可以參照比較一下:
第一種表現:寵辱不驚經常做善事的人,反而內心堅定不容易被人所影響,頗有一番「看破紅塵」、「不問世俗」的感覺。
不強求、不勉強、是你的就是你的,不過分在意得失。多行善之人,看的開、看的遠、看的透,一般都是寵辱不驚,擁有這樣心態的人自然是積了「善德」會有福報的。
第二種表現:家族興旺經常做善事的人,一般家庭都比較興旺。經常做善事的人的善報不止是會報在自己身上,也會在自己的家庭上。
你越做善事、越幫助他人,得到的是他的感謝和人脈的積累,這個人脈不僅能幫助你自己,同樣可以幫助你的家庭,有你多做善行的所「積德」的福報,家族必然會越來越興旺。
第三種表現:子女出息經常做善事的人通常會「福澤子女」,家族興旺了,子女又怎麼會不興旺呢?
有行善積德的父母,子女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自然也是受到了「善」的薰陶。子女能夠效仿父母的善行,將善意傳播下去,每一個善行都在為自己「積德」為整個家庭「積德」,所以多做善行積德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子孫後代。
第四種表現:慈眉善目經常做善事的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會變得慈眉善目。相由心生,正是說的這個。
如果一個人平日裡作惡多端,你可以看到他面目可憎,人們只要看著他的臉就害怕他,遠離他。反之,經常做善事的人,自然是和藹可親,慈眉善目令人親近。這也是行善後「積德」的表現。
心存善念,手做善舉,腳行善道。
生活也許並不富裕,但是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兒女和順,充實且歲月靜好也是善行「積德」。
世人都學王陽明,幾人讀懂修善心
世間本苦,有善則甜。
修煉一顆善良且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王陽明我們,人人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只不過大多數人把它埋沒了,不知道該如何修心,如何去提升自我。
這兩本《傳習錄》和《知行合一》正是王陽明的精心之作。兩本書幫你全面了解王陽明以及心學的智慧這套書既有原文,也有注釋的白話文,也有後人對其引發的思考,對心學的感悟,對人際交往、人生智慧與感悟都將帶給你從來未有的體驗
閱讀王陽明,不僅能夠看透及超越世道人情,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找到內心強大的力量之源與處事智慧,他是一本勵志的書,更是一把啟迪智慧的鑰匙。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