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2020-12-05 小苗愛搞笑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

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

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可見「善」有多重要!

人到中年後,不似年輕時衝動、不顧一切,有了家庭的責任感、無論是作為子女、夫妻、父母,不得不多考慮一些,所作所為不能只顧眼下,需要為未來多做打算。

尤其是多做一些善行,經常做善事積了「善德」的人,通常會有4種表現,您可以參照比較一下:

第一種表現:寵辱不驚經常做善事的人,反而內心堅定不容易被人所影響,頗有一番「看破紅塵」、「不問世俗」的感覺。

不強求、不勉強、是你的就是你的,不過分在意得失。多行善之人,看的開、看的遠、看的透,一般都是寵辱不驚,擁有這樣心態的人自然是積了「善德」會有福報的。

第二種表現:家族興旺經常做善事的人,一般家庭都比較興旺。經常做善事的人的善報不止是會報在自己身上,也會在自己的家庭上。

你越做善事、越幫助他人,得到的是他的感謝和人脈的積累,這個人脈不僅能幫助你自己,同樣可以幫助你的家庭,有你多做善行的所「積德」的福報,家族必然會越來越興旺。

第三種表現:子女出息經常做善事的人通常會「福澤子女」,家族興旺了,子女又怎麼會不興旺呢?

有行善積德的父母,子女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自然也是受到了「善」的薰陶。子女能夠效仿父母的善行,將善意傳播下去,每一個善行都在為自己「積德」為整個家庭「積德」,所以多做善行積德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子孫後代。

第四種表現:慈眉善目經常做善事的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會變得慈眉善目。相由心生,正是說的這個。

如果一個人平日裡作惡多端,你可以看到他面目可憎,人們只要看著他的臉就害怕他,遠離他。反之,經常做善事的人,自然是和藹可親,慈眉善目令人親近。這也是行善後「積德」的表現。

心存善念,手做善舉,腳行善道。

生活也許並不富裕,但是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兒女和順,充實且歲月靜好也是善行「積德」。

世人都學王陽明,幾人讀懂修善心

世間本苦,有善則甜。

修煉一顆善良且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王陽明我們,人人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只不過大多數人把它埋沒了,不知道該如何修心,如何去提升自我。

這兩本《傳習錄》和《知行合一》正是王陽明的精心之作。兩本書幫你全面了解王陽明以及心學的智慧這套書既有原文,也有注釋的白話文,也有後人對其引發的思考,對心學的感悟,對人際交往、人生智慧與感悟都將帶給你從來未有的體驗

閱讀王陽明,不僅能夠看透及超越世道人情,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找到內心強大的力量之源與處事智慧,他是一本勵志的書,更是一把啟迪智慧的鑰匙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論善沒善報,惡沒惡報的因果關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
    人們經常認為善沒善報,惡沒惡報,壞人享福,好人被壞人殘害,做好事被壞人碰瓷。關鍵是人們不懂什麼是善,什麼是因果關係。當人們看到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的時候,很多人會認為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很多人會崇拜效法這種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 我們常說的「善」,究竟是什麼意思,易經終於給出答案
    《易經》的坤卦文言中有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說凡是積德行善做好事的人家,必然留給子孫許多澤福,會有很多慶賀的事情;而多行不善,做惡事的人家,給子孫帶來的是惡果,是災難。佛家也有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兩句話都告誡人們,積德行善是人生要做的頭等大事,來不得半點疏忽,要想有福報,好運連連。而我們常說的善,其實是三種,只有理解透徹,才真正體會到易經坤卦的真意。一 心要善心是思想,是念頭,一切福禍都從心而來。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必讀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做一個善良的人,永遠不會錯。這世界上,如果沒有了善良,就沒有了溫暖和美好,善良的人,用自己的愛心,給這個世界帶來震撼和感動,讓我們相信人間有真情。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良的人,終究會有好的報應,心存善良,就是在自己的心田裡,種下了幸福的種子,終有一天會有不期而遇的花開和驚喜。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做一個善良的人,才會心安理得,白天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叫門。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易傳》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闡述的就是佛家的因果之道,所謂善惡有報就是這個道理。但是許多人會發現,生活中許多好人並沒有善報,許多壞人也並沒有惡報,認為這些言論只不過是勸誡眾人要積極向善的雞湯而已。曾經我也抱著這種想法,但是有一次與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僧交流時,他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看法。
  •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學習儒家的《弟子規》,在家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真正將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而更高層次的「善」就是菩薩行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就是「修行的行門多」,萬行是指對六度的實踐。
  • 《請回答1988》:本可以和德善在一起的正煥是怎麼輸給阿澤的
    韓劇裡八集必kiss的定律,在這部劇裡也被這兩對承包了。而德善和那兩人表面上從來沒分別過,但也從來沒有誰明晃晃地表白過,直到結尾了才真正和阿澤在一起。看前面幾集時估計有很多人和我一樣,一直以為德善會和正八在一起,每集末尾和中年德善一起出鏡的應該是中年正八。但是彈幕上一直有人提前劇透,一遍遍重複德善是和阿澤結婚了。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孟子又曰:「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註:有了這根,外貌亦潤澤)然。」(《盡心?上》)這善之根,會有所生發,成為了一個人的內、外的善的源頭。所以王陽明說:「何以幹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有箇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傳習錄》)可見根本善實在是生死之大判,人而無善根,雖生猶死,那是良知泯絕的必然後果。
  • 德善|不懂求根公式也不懂人生,可依舊有很多人默默地愛著你
    可即便這樣,歷史也仍舊在重演著,因為排行老二,家人們只知道對老大要教導,對老小要呵護,對於老二卻不知所措,從小就很體貼父母從來不爭不搶的德善,原以為這種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父母都能體會到,可沒想到卻往往總是被忽略。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她們也需要被關愛,也希望家人偶爾照顧到自己的感受。為什麼沒有人喜歡我呢?」
  • 善不受報啥意思,為何還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呢
    南朝宋時僧人竺道生,主張「善不受報」,說這個做善事沒有功德果報。於是大家就糊塗了,佛教不是講「眾惡莫做,眾善奉行」嗎?我們來探討一下。何為善善,最早見於金文 ,其本意思是「像羊一樣說話,有吉祥美好之義」,想一想古人也真有意思,像羊一樣說話就是吉祥美好。在《說文》中:「善,吉也。
  • 成德法師:要有能力來辨別善知識
    第二,善知識都是謙虛的。就像剛剛舉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是這個榜樣,我們後世從事教學當然要以孔子為榜樣。而且師父上人具體給年輕人指導,要效法釋迦牟尼佛斷貪瞋痴慢疑;效法孔子溫良恭儉讓,也就是很謙虛、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不會去標榜自己。所以這個都是判斷。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縱使是人生苦短,幾十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但有些人卻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非凡的功績,在歷史上留下隆重的一筆,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最終導致結果也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人到中年,讀懂《易經》中的這2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
  • 三世因果,善有善報:1967年的屬羊人過了53歲,一定要好好看看
    導讀:三世因果,善有善報:1967年的屬羊人過了53歲,一定要好好看看屬羊的人,進入11月份,尤其是人際關係會得到改善,在貴人運上得到提升!如果在這期間多多和朋友聯繫,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貴人帶財來,在生活和事業上都會有貴人協助,日子會越來越火能更好,他們的運勢就會不斷高漲,可以說他們迎來了自己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春天,前途一片輝煌,銀行存款不斷增長。生肖屬羊人11月底,事業發展順利多吉,命中貴人吉星照耀,財源會有持續的上升。7月開始未土執令,屬羊人在工作上快速進入理想狀態,運勢開始紅紅火火,成績突出,快速脫穎而出,回報豐厚。
  • 《請回答1988》德善為何要和阿澤在一起,而不是正煥?
    小編來講一下他們三的故事,起初正煥和阿澤都喜歡德善,那時正煥都是暗戀,不敢表白,一直默默守護著德善,也傻到不知道德善喜歡他,在電視劇中經常一邊懟德善,一邊又默默守候著。就比如:德善說狗煥,女生覺得冷時候為什麼不脫衣服脫衣服,正煥說:"瘋了嗎,我為什麼那樣做?"叫德善大鼻妹。
  • 王素|從陸贄到袁黃——「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而關於袁黃及其著述,我卻沒有做什麼工作。這是我此次願意應邀來嘉善的主要原因。嘉善是袁黃的故裡,吳江是袁黃曾經舉家遷居的僑鄉,寶坻是袁黃曾任知縣的地方。由嘉善倡議,吳江、寶坻贊同,三家輪換,每年舉辦一屆「了凡善學思想論壇」,到2019年已經是第三屆了。據說2020年還要舉辦第四屆。當下為什麼需要弘揚「善學」,宣傳「善文化」?嘉善為什麼對「善學」與「善文化」情有獨鍾?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 終於明白德善為什麼最後選擇了阿澤,而不是狗煥了
    在聖誕節之前,在阿澤房間,善宇說自己有喜歡的人,德善以為是自己,鼓勵他初雪表白。當時正煥一臉不耐煩,之後幾天,連豹子女土做牛肉他都沒心情吃。初雪來臨時,善宇來找寶拉,德善崩潰大哭,躲在門後目睹這一切的正煥開心死了,回家一邊笑一邊大口吃拉麵。正煥的思路是:好棒,原來善宇喜歡的人不是你,那我就有機會了。機會倒是有了,你只顧自己吃拉麵有什麼用啊朋友!
  • 行善未必都能積陰德,這麼做只是在積陽善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和積不善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指積累善行和惡行,說白了就是指做好事和做壞事。但對於什麼是餘慶和餘殃,許多人卻不大理解。餘慶,指福澤後世子孫;餘殃,指殃及後世子孫。
  • 《請回答1988》德善:寶藏女孩誰會不喜歡呢?
    德善在圖書館「奮筆疾書」的樣子,睡到被雷打醒,被餓意擊垮的模樣,忍不住笑掉了牙套,她這個樣子超級像當年的同桌。不是不願意努力拼命學習,而是總有許多事情比學習重要,更比學習感興趣,然後被成寶拉嫌棄,被狗煥嘲笑,甚至餘暉也在試圖看不起她。作為成家的二女兒,學習是她難以啟齒的軟肋,好在她足夠強大。
  • 豆瓣9.7《請回答1988》12集:德善畫圈的兩個詞,給狗煥埋了伏筆
    如果寶拉沒那麼迫切的想要見面或是對善宇不夠重視,她是不會這樣做的。在德善媽媽眼中,出去跑腿送菜的永遠都是德善。即便寶拉洗完頭從旁邊剛好經過,德善媽媽想起有要送去狗煥和善宇家的食物,還是大聲喊了德善來送。但寶拉因為心裡念著善宇,所以主動請纓自己去送,讓另外的一對母女倆頗為驚訝,德善甚至說應不應該送寶拉去一趟醫院,畢竟這個舉動太反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