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2020-12-04 今人大力說古史

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類追求「功名利祿」的熱情,猶如這「飛蛾撲火」一般,絲毫不知疲倦。縱使是人生苦短,幾十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但有些人卻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非凡的功績,在歷史上留下隆重的一筆,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

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最終導致結果也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人到中年,讀懂《易經》中的這2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從來沒有想過去付出去學習,只是一味的想得到回報。整天幻想著當老闆,幻想著創業一炮而紅,走上人生巔峰。

其實所有的妄念,都是災禍的根源,不但達不到目的,還讓自己遭致不少痛苦。

因為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都需要長久的沉澱和蟄伏才能夠換來,沒有一個長久學習和歷練沉澱的過程,不可能有富貴的狀態。

即便是有突如其來的餡餅,或許也只是陷阱,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六三爻辭,廚房中有美味佳餚。

《象傳》之中說:廚房中有美味佳餚,是因為不稱其位。

之所以心存愧疚,就是因為自己的才能和德行與得到的收穫不成正比,不相匹配。

這說明當自己沒有付出什麼,卻獲得意外收穫時,這種事情是令人感到羞恥的,而且這也是災禍的根源。

人生萬事都有因果,一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才能和德行,他才能駕馭一定的財富。

如果你沒有能力,沒有學習的一個姿態,憑空而來,即便是給你一大筆財富,你也不可能駕馭得了,反而讓你的人生越來越糟糕。

所以永遠記住,積累德行,培養自己的學習狀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話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思想核心,也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一個家庭,如果能夠悟透這條天機,往往子孫都會興旺發達。

為什麼講「積善」呢?因為這個善是需要慢慢積累的,不是說做一兩件善事就行了,「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他就叮囑自己的兒子劉禪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很多人覺得善太小,不值得去做,小惡做點也無所謂,其實錯了,任何一件小事情都不可以馬馬虎虎,小善積累多了就是大善,小惡積累多了就是大惡。

比如看到馬路上有個香蕉皮,就應該馬上撿起來放到路邊的垃圾桶裡,以免路過的行人踩到摔跤,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小看這些小的善行。

現在人心比較浮躁,往往做了一兩件善事,就著急想得到回報,看不到回報就怨天尤人,其實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這樣就會看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的含義了。

所以古人經常說,積財留子孫,不如積善留子孫,這也是《易經》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很好的現實例證。

中國人到何時都不能忘了《易經》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巨著,對於中華文明的延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文明四大古國中為何只有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流傳至今?

這值得我們去思考。

諸葛亮精通易學眾多分支,創作「八陣圖」,用於排兵布陣

京房師從焦延壽學易,發明了「六十四卦納甲法」,和八宮卦系統。被後世稱為「京氏學」。

鄭玄注《易經》,把象、彖與經文合在一起,提出「五行生成說」與「爻辰說」。

孔穎達繼承而突破了王弼易學。依據《易傳》對《易經》進行解釋,重新肯定了象數易學的價值。

魯迅曾說,不讀《易經》,就讀不懂中國文化、在中國社會生存的道理;

馬雲行商數十載,《易經》從未離身,他說,重大決策問《易經》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我身邊許多朋友多說自己想學習易經,但是一看到上面的字就打退堂鼓了,因為一點都看不懂,我剛入門的時候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這套書通俗易懂,採用圖解的方式,精彩的圖片,深入的解析,讓書中的內容變得生動、簡單起來。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易經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圖解易經》來看。一本僅需要45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購買

相關焦點

  • 德才兼備與德不配位
    這就是馬的品德,用來比喻人有賢德。後世韓愈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那就不可能有千裡馬,千裡馬品德的形成是人能正確地策之、食之和鳴之。世間賢人的出現,也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地接受教育,能不懈地學習和實踐,能不斷地提高和修煉自己,最終形成了良好的品德的結果。一部《論語》不也是講如何讓每個人通過學習,逐步修養有德嗎?
  • 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值得一看)
    人活一世,缺什麼都不能缺德,人若無德,必會遭殃。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人們常說,自求多福。意思就是自己的福氣,自己修。有沒有福氣,其實都是靠平日裡的行為舉止。人應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什麼事情,不管小事還是大事,都應該樂善好施,你儘管善良,福報就在路上。人生一回,缺能力,缺文化,缺錢財都不是問題,缺啥都不能缺德,一旦德沒了,眼晴就紅了,心就黑了,良心就喪失了,甚至可以六親不認,千萬不可缺德,積德就是積福。無德必生禍,積德積福少生禍。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支教老師踹倒小學生,工作目的曝光:德不配位的學歷,註定一場空
    作者:阿柒(煙火主編)德不配位的學歷,註定是一場空當那名東南大學的本科生對年幼的小學生發洩自己的情緒時,他或許不會想到,這件事會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當無私奉獻的教育事業摻雜著其他目的時,註定會成為某些人別有用心的工具。毫無疑問,這名踹人的大學生,他去支教的目的就是為了順利保研,原本這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畢竟所有人都知道支教的辛苦,大學生去支教有補償也是可以諒解的。
  • 12條狼道生存法則!真正悟透的人,不愁混不出頭,你悟透了幾條?
    如果你注意觀察,就不難發現,社會上那些混得好的人,多少都掌握一些狼道生存法則,而那些混得不如意的人,並不一定是能力上差多少,恰恰是因為不懂狼道。以下分享行走社會,你不可不知的12條狼道生存法則,勝讀10年書!真正悟透的人,不愁混不出頭,你悟透了幾條?
  • 中國人的四大天規和九大定律,違反必有災!(強烈推薦)
    2一個人的財富不能大於功德一個人的財富,千萬不可大於自己的功德,一旦你的財富大於自己的功德,就是在投機取巧,就是不勞而獲,投機取巧必招災。中國人自古講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所能擁有的財富,都是靠我們創造的價值轉化出來的。
  • 佛教:悟透八條因果規律,好運自然來!
    佛教認為,萬事萬物萬象皆有因果規律,若能悟透人生這八大天機,福報好運自然來找你。第一、說話越多,傷害就越多。付出和回報的因果關係,是宇宙運行法則的鐵律,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穫,同樣的道理,付出越少的人收穫就會越少,付出是因收穫是果,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第三、心靈越醜,痛苦就越多。
  • 老祖宗的忠告:人生的任督二脈一旦打通,好福氣不請自來!
    老祖宗有言:德能配位,必得福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生的任督二脈就是德與位。看過武俠小說的朋友,都知道任督二脈的重要,身上的任督二脈對於習武來說非常重要,而人生的任督二脈對於一生的福報多少,命運如何則非常重要。
  • 從生存到生命——一個中年男人對生命的思考
    人生活在世上,要生存和發展,就要面臨生活的成本這個大問題。首先,需求是一切成本和開支的根源,是需求決定生活的開支和成本,是不是成本決定需求。生存的成本一般有三個方面。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你如何知道別人要什麼呢?因此,賺錢目標的商定,首先要從滿足自身需求開始,然後才層層向外散發。比如,你的賺的錢得先能養活自己,然後才有資格談養活老婆孩子、父母家人,以至員工……人必先自立而後立人。其次,賺錢目標設定的數字要具體符合實際,才不會變成妄想。
  • 還記得那個要讓3億人說英語的李陽嗎,他現狀如何?
    這麼短的時間,不科學啊!初嘗勝果的李陽,並沒有停下腳步。李陽在繼續努力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斷拓展更新這學習方法的應用領域。從應付考試,到練習同聲傳譯……最後,李陽提出了一個口號:「中國人說中國話,只要你是一個受過基礎教育的中國人,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翻譯。」李陽成功了,他用自己獨創的學習方法,練就了一口地道流利的美式英語。成為了著名的口譯員,雙語主持人。
  • 易經:一個人「發達」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或要來臨
    其內容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不僅可以用來佔卜,還揭示了許多人與自然的奧秘,讀起來讓人覺得奧妙無窮。《易經》一書中,強調了宇宙生生不息的變化,更強調了陰陽調和與人生處世哲學。易經提醒:一個人「發達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
  • 讀《驢和蚱蜢》,人啊,請別像那頭驢一樣看不清自己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都很有哲理很簡單卻很有寓意的小故事,一般人們的理解就是,人啊,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而不是去奢求一些個自己根本不可能獲得動的事物,若是執著於非分之物,對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有非分之想,最後肯定是會兩手空空,得不償失
  • 《易經》智慧:人到中年,依舊落魄,看看這2條規則!
    易經:人到中年,要小心這兩個徵兆,才能保持運勢,事業長青!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人生已經走完三分之一,無論是歷練還是財富,都有一定的積累。這時候,要小心這兩個漏財的徵兆,才能保持運勢,事業長青。一、冒險激進中年人和年輕人不同,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事情沒有把握,或者只有十成的把握,都可以放手一搏,去冒險、嘗試,即使輸了,大不了重來,年輕就是資本。可中年人不一樣,老人和小孩,家庭的開支,是必須要保證穩定的,你一個人輸了,就會全家人跟著挨餓,所以中年人面對機遇,要做好充分的風險評估,避免冒險激進。《易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 王陽明制勝法則:想要成大事,悟透三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是我國的心學大師,同時在軍事家、哲學、軍事、教育、書法等領域都有傑出貢獻,他的一生也並不是事事順遂,直言上書得罪宦官劉瑾,差點當場喪命,最後被貶到瘴毒之地,又遭到當地鄉民的排擠。 在貴州龍場,王陽明不斷地思考,磨練自己,終於在龍場悟道,創辦了《心學》。
  • 精神富有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社會裡,一個精神富有的人就算是一無所有,也是暫時的,豐富的精神猶如一片肥沃的土地被覆蓋在冰雪之下,只要耐心等待到春天,在萬物生長的時候加以維護,到了秋天,豐收的果實一定不少。一個精神富有的人,因自身因素獲得的財富是不容易丟失的,就算自己土地上的作物遇上災年一無所獲,下一年又能重新收回來,財富的種子埋藏在人的頭腦中永遠丟不掉。精神富有的人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內心寬厚、遇事豁達,懂得為他人著想,這樣的人自己活得安穩充實,也能讓身邊的人開心,這樣的人機會自然多。
  • 易經:「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2件「怪事」,恭喜你
    有坎坷事就會有順境喜事,也被稱為「好運」。在周易看來,「命」指的是天命而不是命運,先天之命,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天命去行動,才能順水推舟,收穫幸福的結局。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易經》 一本內容極其豐富的書籍,裡面的許多內容能讓我們少走不少彎路。而書中提到過,「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2件「怪事」發生,恭喜你,你的命運裡將迎來好運!
  • 袁弘曬自拍照,表示悟透人生真理,妻子張歆藝的評論告訴你真相
    也許每對夫妻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相處方式吧。找對了人,日常相處也才會舒服。前不久有網友曝出在超市偶遇袁弘和張歆藝一起逛超市的照片,張歆藝大著肚子挽著袁弘的胳膊,一副恩愛小夫妻的模樣。張歆藝現在差不多還有兩三個月應該就待產了,所以也應該開始準備小孩子的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