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類追求「功名利祿」的熱情,猶如這「飛蛾撲火」一般,絲毫不知疲倦。縱使是人生苦短,幾十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但有些人卻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非凡的功績,在歷史上留下隆重的一筆,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
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最終導致結果也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人到中年,讀懂《易經》中的這2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從來沒有想過去付出去學習,只是一味的想得到回報。整天幻想著當老闆,幻想著創業一炮而紅,走上人生巔峰。
其實所有的妄念,都是災禍的根源,不但達不到目的,還讓自己遭致不少痛苦。
因為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都需要長久的沉澱和蟄伏才能夠換來,沒有一個長久學習和歷練沉澱的過程,不可能有富貴的狀態。
即便是有突如其來的餡餅,或許也只是陷阱,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六三爻辭,廚房中有美味佳餚。
《象傳》之中說:廚房中有美味佳餚,是因為不稱其位。
之所以心存愧疚,就是因為自己的才能和德行與得到的收穫不成正比,不相匹配。
這說明當自己沒有付出什麼,卻獲得意外收穫時,這種事情是令人感到羞恥的,而且這也是災禍的根源。
人生萬事都有因果,一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才能和德行,他才能駕馭一定的財富。
如果你沒有能力,沒有學習的一個姿態,憑空而來,即便是給你一大筆財富,你也不可能駕馭得了,反而讓你的人生越來越糟糕。
所以永遠記住,積累德行,培養自己的學習狀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話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思想核心,也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一個家庭,如果能夠悟透這條天機,往往子孫都會興旺發達。
為什麼講「積善」呢?因為這個善是需要慢慢積累的,不是說做一兩件善事就行了,「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他就叮囑自己的兒子劉禪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很多人覺得善太小,不值得去做,小惡做點也無所謂,其實錯了,任何一件小事情都不可以馬馬虎虎,小善積累多了就是大善,小惡積累多了就是大惡。
比如看到馬路上有個香蕉皮,就應該馬上撿起來放到路邊的垃圾桶裡,以免路過的行人踩到摔跤,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小看這些小的善行。
現在人心比較浮躁,往往做了一兩件善事,就著急想得到回報,看不到回報就怨天尤人,其實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這樣就會看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的含義了。
所以古人經常說,積財留子孫,不如積善留子孫,這也是《易經》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很好的現實例證。
中國人到何時都不能忘了《易經》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巨著,對於中華文明的延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文明四大古國中為何只有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流傳至今?
這值得我們去思考。
諸葛亮精通易學眾多分支,創作「八陣圖」,用於排兵布陣
京房師從焦延壽學易,發明了「六十四卦納甲法」,和八宮卦系統。被後世稱為「京氏學」。
鄭玄注《易經》,把象、彖與經文合在一起,提出「五行生成說」與「爻辰說」。
孔穎達繼承而突破了王弼易學。依據《易傳》對《易經》進行解釋,重新肯定了象數易學的價值。
魯迅曾說,不讀《易經》,就讀不懂中國文化、在中國社會生存的道理;
馬雲行商數十載,《易經》從未離身,他說,重大決策問《易經》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我身邊許多朋友多說自己想學習易經,但是一看到上面的字就打退堂鼓了,因為一點都看不懂,我剛入門的時候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這套書通俗易懂,採用圖解的方式,精彩的圖片,深入的解析,讓書中的內容變得生動、簡單起來。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易經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圖解易經》來看。一本僅需要45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