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悟透八條因果規律,好運自然來!

2020-12-05 國學講壇

佛教認為,萬事萬物萬象皆有因果規律,若能悟透人生這八大天機,福報好運自然來找你。

第一、說話越多,傷害就越多。

除神佛聖人賢人之外的人,說話越多對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傷害越多,就好像生產量越大,精品就會越少。做人只有少說話多做事,才能避免多造惡業,才能獲得更多福報。

第二、付出越多,收穫就越多。

付出和回報的因果關係,是宇宙運行法則的鐵律,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穫,同樣的道理,付出越少的人收穫就會越少,付出是因收穫是果,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

第三、心靈越醜,痛苦就越多。

痛苦和每個人的心靈是分不開關係的,心靈美好的人,痛苦就會很少,這是宇宙因果規律的反映,如果一個人痛苦非常多,也就證明了這個人的心靈是醜陋的。

第四、欲望越多,煩惱就越多。

佛教認為人的煩惱來源於欲望,欲望越多煩惱就會越多,這也是宇宙因果規律的反映,在道家看來這句話也是成立的,因為一切萬物皆是對立而又統一的存在,一個事物必然有它對立面的如影隨形,而欲望的對立面正是煩惱和痛苦。

第五、我執越重,離道就越遠。

我執是學佛路上最大的障礙,所以佛教常用無我來對峙我執,如果我們可以做到無我無人無眾生,也就接近了聖賢的境界。那些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人,總是認為有一個自己的人,正是我執太重的表現。

第六、越走捷徑,路途就越遠。

人生是沒有捷徑可以走得,你越想走捷徑,就越會遠離目標,人只腳踏實地,才能越走越遠。

第七、人越善良,福報就越多。

人越是善良,福報就越多,這也是吸引了法則的反映,越是善良的人,起心動念總是積極、樂觀、光明的,所以他就會吸引到更多積極向上樂觀向善的人。

第八、心靈越美,相貌就越美。

這是道的體、相、用原理的表現,一個人心靈越完美,其外部表象就越美好,人的心靈缺陷越多,相貌就會越醜陋,這也是相由心生的原理。

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為什麼會肯定因果法則
    信仰是一種虔誠(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古道西豐)察果知因,不但肯定了因果法則的存在,亦促進了人類知識的發達。根據這一事實來說,因果法則的觀念,不論在印度思想界,抑或在西洋學術界,沒有不存在的,因為不循因果法則立論,根本無所謂思想,亦無所謂學術的,所以因果法則的應用,不唯佛教如此,而是各宗教、各學術、各思想所一致論說的,佛教只是更為重視而已。
  • 佛教:一個人開始交好運,往往有這四大徵兆,你有嗎?
    我們常常說「一切唯心造」,萬事發展的好壞全在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若充滿正能量,充滿陽光和善良,那自然吸引福報和好運來到我們身邊。但若我們內心的磁場是惡意的、消極的、灰暗的,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幸運。一個人的福報裡藏著他的幸運,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帶給他意外之喜。幸運藏在福報裡,要想交好運,首先得培植福報。一個人開始交好運,往往有這四大徵兆,你有嗎?
  • 12條狼道生存法則!真正悟透的人,不愁混不出頭,你悟透了幾條?
    以下分享行走社會,你不可不知的12條狼道生存法則,勝讀10年書!真正悟透的人,不愁混不出頭,你悟透了幾條? 四、人們常以殘忍和貪婪來形容狼,但是,狼的殘忍,不會對同類;狼的貪婪,也是有節制的!做人,亦當如此。 五、為了生存和繁衍,狼可以忍受各種痛苦,可以拒絕各種各樣的誘惑,同理,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混出頭,面對打擊和誘惑,必須做到自律。 六、狼有傲骨,不會被人馴服為搖尾乞憐的狗。
  • 佛說:離開「邪知邪見」可得到八種果報,好運自然來找你
    佛說一個人若離開邪知邪見可以得到八種果報,「邪」當然就不正,「見」就是我們常說的看法,看法不正。所以學佛就要把不正確的觀念去掉,把多餘的看法放下,好運自然就來找你,本文就和大家分享離開離開邪知邪見所得到的八種果報。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 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
    深信因果佛教講究因果,因果定律大家都知道因為這些話語,能夠很好的讓我們明白「因果」,更好地去深信因果。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一、學會改變脾氣,才能擁有更多福報。佛教常講「火燒功德林、火燒功德林」,一把火,就能將我們的功德盡數燒毀。這把火是什麼火呢?
  • 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人到中年,讀懂《易經》中的這2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因為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都需要長久的沉澱和蟄伏才能夠換來,沒有一個長久學習和歷練沉澱的過程,不可能有富貴的狀態。即便是有突如其來的餡餅,或許也只是陷阱,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 趙樸初:佛教中改變人生命運的13大定律之「因果定律」
    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雲笈七籤》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 人生的六大定律,能悟懂四條以上,就能出人頭地
    ,能悟懂四條以上的人,也能出人頭地。一、因果定律人的一生當中會有許多事情發生,但是每件事情最後的結果都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壞的,因果關係不僅僅存在佛教當中,有因必有果,在高校的課程當中也會有涉及。二、吸引定律這個字面的意思一點也不難理解,就是人的思想和現實總是出其不意的不謀而合,這個定律的往好的方向發展就是心想事成,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就是怕什麼來什麼,人的思想,人的潛意識,人們擔心的事情總是會發生。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大家知道,佛教哲學是建立在完全的因果律基礎之上的,無論是宏觀宇宙世界,還是微觀粒子世界,無論是物質的器世界,還是有生命的有情世界,無不遵循因果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那麼,依據佛教哲學如何來解釋量子現象呢?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 佛教故事之悟達禪師
    悟達知玄禪師還是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惡疾,無人理睬,於是就耐心地為他擦洗敷藥,並照顧他的疾病。病僧癒後,就對悟達禪師說:「將來如果有什麼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面找我!」
  • 迦若顯化,悟達冤解|三昧禪林古解冤洞的典故
    由於悟達朝夕親侍湯藥,毫無倦色,使得迦諾迦尊者深為感動。待迦諾迦尊者病癒,分別時尊者對悟達說:「你在今後弘化利生的時候,若遇有困難,可以到西蜀九隴山來找我。」當時還是小和尚的悟達國師一聽,說蜀中九隴山那麼大,我到哪裡才能找到大師啊?迦諾迦尊者說,你來了之後,看到兩棵松樹,我就在松樹中間。說完,就和悟達國師分別了。
  • 佛教:人不要去算命,人生是自己掌握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
    其實在佛教裡面我們是不提倡算命的。先不說算命的準確不準確,就算你算出來結果了,你不去有作為,你不去勞作又有什麼意義呢。知道了後果又能怎樣?正常的行走路線是對的,但是你提前知道了結果,可能會鬆懈,一鬆懈就導致結果不是對的了。佛教告誡我們,人生是自己掌握的。我們現在吃的果是我們前世所種的因,我們現在種的因是下世才出果。有什麼好算命的。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從1月底開始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是一種對存在或行為的前後關聯的邏輯。佛教中因果是解釋脫離輪迴苦海的基礎,也是佛教對人生解釋的基礎,十二因緣、六因、四緣、五果也都在因果的解釋範圍之內。而佛教的因果論隨著佛教發展,也有不同的說法。下面一善行說整理了大體三種。
  • 悟恆法師:佛教的管理智慧
    11月9日,悟恆法師依據佛教經典,開示佛教中的管理智慧,闡明如何管理自心如果能轉貪心為喜舍心,廣結善緣,舍掉自己的分別執著、貪愛束縛,將歡喜、方便、希望布施予人,自然無所罣礙,獲得自在。所以,人的貪取心能減少一分,喜舍心便能增長一分,則福報就會不求自生,因此「有舍必有得」。
  • 佛教:萬事皆有因果,這四件事萬不可做!
    《妙法蓮華經》中有言,諸佛如來,因一大事故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此佛說四聖諦、十二因緣,乃至菩薩道六度萬行,歸結起來,就是「因果」二字。有了福慧兩足的因,才會有圓滿成就的果,世間的事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都離不開因緣果報。有這樣四件事,識因果的人萬不可做。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
  • 老子和釋迦牟尼了悟宇宙人生所運用的兩個主要方法!
    老子和釋迦牟尼了悟宇宙人生所運用的兩個主要方法!怎麼樣認知宇宙人生,怎樣了悟宇宙人生,釋迦牟尼和老子都運用了哪些方法呢?就是再由上而下,向下窮究事物的演變變化法則規律。即再從宇宙的初期無形無相的能量狀態,開始窮究事物是如何演變出來的,以及窮究事物演變的法則規律。譬如在宇宙最初只有無形無相的能量,並沒有物質和生命,那麼要形成物質現象和生命現象,就必須有運動,能量通過相互作用,產生能量運動,然後再形成物質現象和生命現象。
  • 為什麼從佛教因果輪迴的角度看,輕生是一種最愚蠢的行為
    佛教不贊同輕生,認為輕生是無明懦弱者的愚蠢行為。這個觀點是建立在佛教因果輪迴法則之上的。因果,指的是三世因果,即,前世、今世和後世。前世指的也不是一世,而是累世累劫經歷過的無數世;今世,即當下存在的這一世;後世則是指當下這一世後面尚未到來的六道輪迴裡的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