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2021-01-18 啟蒙思考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在東漢年間的《太平經》卷卅九說中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叩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則後人遮蔭。

又在《太平經》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說「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思是說,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害而不止便會亂敗, 不可 復理還返於虛無,復歸元氣恍惚。這樣的自然循環,也叫承負。

道教認為人如果造惡行,其子孫後代就會得禍殃;本人如果行善積德,子孫後代就會得福報。按照道教承負論對世間天道承負的解釋例子:世間有些人作惡多端,有些人受到了懲罰,但有些人卻未得到懲罰,未受到懲罰的原因就是其祖蔭深厚,其惡行受到祖蔭庇護,但他所做惡行必定會給孫後代帶來惡運,一個人作惡或行善會代代相承相負。如《易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理也。

佛教的三世應果論,是佛教主要理論之一。在佛教二十多部經文當中都有提到三世因果論。例如《涅磐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華嚴經》偈語:「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法念處經》說,「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報。」三世因果論在《三世經》經中就說的非常清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三世因果論清楚的說到:一個人在今生所受的所有苦楚,全是因為前世所造的罪孽,要想知道以後會怎麼樣,就要看當下在做什麼。

佛教的三世因果論是來自於自緣起性空的道理。

佛教經典成熟比較時間比較早,理論比較完善主要講:「緣起論」和與其相對的」實相論」。緣起論系以三法印為基礎,以十二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為中心思想。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

按照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因果定律來分析道教承負論和佛教的因果論,道教的承負論是一世因果論者。而佛教是三世因果論,講的是過去因果、現在因果和未來因果。故而道教稱其為天道承負論,而佛教稱其為三世因果論。

相關焦點

  •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輩子,不但沒有好報,甚至還不得好死!    其實,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現在一生,已有過去的無量數生,尚有未來的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實在還不及石火光影那樣的短促渺小。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 仙緣弟子的迷茫,不明白為什麼會選上自己,怎麼去修行?
    很多仙緣弟子的迷茫,不明白為什麼會選上自己,什麼時候跟上自己的?怎麼去修行?我很理解,這是必經的一個認定的過程!佛家講因果、道家講承負,因果論則認為自作自受,不存在施報應者,承負論在《太平經》中說:今人要承擔先人行為善惡所帶來的後果,名為承,同樣,今人的行為善惡也會對後人產生影響,名為負,代代相承相負,相對於佛道二教的理論來說,佛教認為因果不可轉,道教則重於因果的扭轉,道家的很多法門乃至風水都是講因果扭轉,講兇惡轉化為吉祥,讓人們過好正常人的生活,能夠更加的美滿幸福這是道教所追求的
  • 教你一眼看穿家族之興衰,《易經》因果論與佛教因果論中的區別
    雖然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早就已經有了樸素的因果觀念,比如說俗語中的「好人有好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但是要論勸誡世人為善的威力,還是要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說起,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廬山慧遠禪師合佛教業報、《易經》天人感應、儒家天道……等諸多思想為一爐,又與道家的天報觀交融,最終使佛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因果論。
  • 為什麼從佛教因果輪迴的角度看,輕生是一種最愚蠢的行為
    佛教不贊同輕生,認為輕生是無明懦弱者的愚蠢行為。這個觀點是建立在佛教因果輪迴法則之上的。因果,指的是三世因果,即,前世、今世和後世。前世指的也不是一世,而是累世累劫經歷過的無數世;今世,即當下存在的這一世;後世則是指當下這一世後面尚未到來的六道輪迴裡的生生世世。
  • 佛教:三世因果文——善人看了欣慰,惡人看了心驚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28篇佛教最核心也是最殊勝的教義,其實就是三世因果,雖然其餘文化或者宗教對此也有所涉及,但說的最透徹最直白最清楚的顯然還是佛陀此外專門有一道「三世因果文」,簡潔明了的把今世的果和前世的因做了一個對比,雖然不是特別嚴謹,但大的方向還是沒問題的,各位師兄不妨看看。不過這裡要多說一句,這個因果說的是很犀利的,善惡分明,善人看了應該非常欣慰,可若是惡人看了,那恐怕就是心驚膽戰,直冒冷汗了。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是一種對存在或行為的前後關聯的邏輯。佛教中因果是解釋脫離輪迴苦海的基礎,也是佛教對人生解釋的基礎,十二因緣、六因、四緣、五果也都在因果的解釋範圍之內。而佛教的因果論隨著佛教發展,也有不同的說法。下面一善行說整理了大體三種。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佛教:因果相報,真實不虛——看看六道的「因」都是什麼?
    ,真實不虛,又雲——神通不敵業力,哪怕是釋迦佛自己都無法抗拒因果,因此才會有諸如「背寒之疾,空缽而回,佛身出血」等九難。當然了,就算起點不太高各位師兄也不用妄自菲薄,其實能夠生而為人,本身就已經是一件極難之事,六道之中又分為了三惡道和三善道,我們人間道好歹還屬於善道,雖然只是墊底。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張衡在《西京賦》中「展季桑門」並用,將柳下惠和沙門並提,詮釋不近女色之意,說明在張衡那個年代已經知曉沙門不近女色的戒律,這一點在張雪松的《中華佛教史》第一卷中特地指出來了(《中華佛教史》由季羨林、湯一介二先生主編),極具啟發性——佛教觀念的進入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和多元,並不是依賴某一個歷史事件達成的。與此相對,道教最開始是如何出現的?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還是因為佛教的能力高於道教?2、在西遊記中遇到的許多災難都是由道教神的騎士等造成的。當孫悟空發生時,大多數人最終只能從佛教得到解,比如真假美猴王,最終由如來解決。3、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婷自己解決不了嗎?最後,我們需要找到佛祖祖才來制服這隻猴子。
  • 道教、佛教的千年鬥爭
    北魏統治者發現,此時佛教在漢人中很流行,這個宗教不極端,如果運用的好,可以有利於統治。北魏歷代皇帝都允許民間修寺院,寺院可以有自己的財產和武裝。一些生活不下去的人,就出家當和尚,既能混得一口飯吃,還能得到寺院的保護,從此成為「有組織的人」,腰杆硬多了。
  • 相比佛教的六道輪迴,道教的五道輪迴又有多少人知道?
    文/曉夢閣主「六道輪迴」我們在很多影視和小說中都可以看到,這是佛教經典的關於因果報應的一種宣論。但是你知道嗎?道教也有,不過不是六道輪迴,而是五道輪迴。很少人知道,道教的五道輪迴又指什麼呢?佛教的六道輪迴分別是指: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最慘的就是墮落阿鼻地獄受盡疾苦。
  •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文/舒放淨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生存系統。在了解淨土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有關「天」的種種概念,這有助於理解淨土。佛教裡的天,大致有三層意思。第一是指天界。天界,也就是指六道輪迴中的「天道」,是整個輪迴六道中的最高級別。天道一共有二十八種,通俗解釋就是二十八層。這二十八層天,分處在佛教所說的三界之中。我們有句口頭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教關於世界範疇劃分的一個概念,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 道教宗派:帛家道、上清派、靈寶派
    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為祖師而得名。葛洪《神仙傳》記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入地肺山事董奉,教以行氣、服術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命其於石室中熟視石壁,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嶽真形圖》。義有所不解,方平乃授之訣。後入林慮山為地仙。」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宗教儀式是神學理論建構的象徵,是信仰的外化形式和實踐行動,其背後隱含著深刻的知識背景和文化底蘊,折射出民眾的心理需求。此外,一些宗教儀式與民間習俗相融合,滲透到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並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有關中國傳統宗教(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的儀式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 佛教:地獄是空還是有,你不知道的真相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從無始來,我們的生命都會隨著自己的業力,在六道中輾轉生死,輪迴不休,沒有出期。何謂六道:曰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天道和阿修羅道只享受福報,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只享受苦報;唯有人道既能受苦也能享樂,也能分辨何為善惡,所以佛家的觀念,特別重視人生的善惡行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因果。那麼地獄到底時空還是有?有人說地獄是宗教家拿來嚇唬人的,我勸大家還是要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 南哲思享|孫亦平:論「記紀神話」中的道教元素———兼論古代日本...
    道教創立後,「混元」成為形容宇宙創生奧秘的哲學詞語,比較典型的說法是江南傳播的上清派道書《真誥》中的「道者混元,是生元氣。元氣成,然後有太極,太極則天地之父母,道之奧也。」「道者混元」的觀念奠定了南北朝道教宇宙生成論的基礎。再參照道教對老子的神化,從奉為「太上老君」到後來尊為「混元皇帝」,發展出了帶有神喻啟示特點的宇宙神創說,這也成為「記紀神話」的敘事思路。
  • 善因方得善果、厚道才得厚報:因果——宇宙最根本定律
    昨天下午,同一位朋友喝茶聊天,說起了因果。我很少同人談及這個話題。因為她信奉佛教,我就說得多一點。回家後想想,或許可以讓更多人對因果有更多了解,遂成此文,權當布施。因果定律是東西方哲學罕有的統一認知。02 因果論的起源毫無疑問,至少在我們東方,因果論起源於《易經》(南懷瑾先生認為整個人類的因果論均起源於《易經》)。因果論的最早描述來自《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道家著名的「天道好還」及孔子得意門生、名著《大學》作者曾子提出的「出乎邇者,返乎邇者」均源自此處。
  • 徐文明:簡論佛教的靈魂觀
    佛教也對靈魂有自己獨特而有趣的解釋,由於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所面臨的環境和對手不同,在靈魂說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體現了佛教的靈活自如、不執著的精神和不立兩邊的中道原則。儘管中國道教執著地追求肉體成仙,試圖讓生命以一種完整的形式實現永恆,然而不死的仙人在現實世界實在是難得一見。因而多數宗教不得不被迫做出另外一種選擇或者說是讓步,即承認肉體會死,但堅持還有一種永生的靈魂,通過靈魂使生命以另外一種形式實現永恆,因而靈魂說幾乎成了所有宗教共同擁有的法寶,成了宗教的一種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