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在東漢年間的《太平經》卷卅九說中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叩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則後人遮蔭。
又在《太平經》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說「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思是說,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害而不止便會亂敗, 不可 復理還返於虛無,復歸元氣恍惚。這樣的自然循環,也叫承負。
道教認為人如果造惡行,其子孫後代就會得禍殃;本人如果行善積德,子孫後代就會得福報。按照道教承負論對世間天道承負的解釋例子:世間有些人作惡多端,有些人受到了懲罰,但有些人卻未得到懲罰,未受到懲罰的原因就是其祖蔭深厚,其惡行受到祖蔭庇護,但他所做惡行必定會給孫後代帶來惡運,一個人作惡或行善會代代相承相負。如《易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理也。
佛教的三世應果論,是佛教主要理論之一。在佛教二十多部經文當中都有提到三世因果論。例如《涅磐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華嚴經》偈語:「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法念處經》說,「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報。」三世因果論在《三世經》經中就說的非常清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三世因果論清楚的說到:一個人在今生所受的所有苦楚,全是因為前世所造的罪孽,要想知道以後會怎麼樣,就要看當下在做什麼。
佛教的三世因果論是來自於自緣起性空的道理。
佛教經典成熟比較時間比較早,理論比較完善主要講:「緣起論」和與其相對的」實相論」。緣起論系以三法印為基礎,以十二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為中心思想。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
按照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因果定律來分析道教承負論和佛教的因果論,道教的承負論是一世因果論者。而佛教是三世因果論,講的是過去因果、現在因果和未來因果。故而道教稱其為天道承負論,而佛教稱其為三世因果論。